在教育上,父母和老師都是最心疼孩子,又最希望孩子好的。
父母與老師,家庭與校園,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守護者,更是不可缺失的教育歷程。
作為站在同一陣營中的教育者,如果不能對孩子的未來負責,不能統一信念,勁兒往一處使,又怎能得到好的效果呢?
1
家長支持理解教育才有力量
老師糾正孩子不好的習慣,卻被家長認為是多管閒事。
老師責備不認真聽課的孩子,家長卻覺得耽誤上課時間。
在正確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老師需要家長支持理解,不嬌慣。
有句話說得好:校園之外沒有溫室,長大之後沒有兒戲。
現在不管,外面的世界早晚會狠狠懲罰那些無法無天的孩子。
教育孩子要趁早,不能以愛的名義一味對孩子讓步。
2
老師盡職盡責學生才有未來
佛曰:「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很多孩子都覺得老師是個令人討厭的人,老師也認了。因為只有當孩子有了敬畏之心,才能敬畏課堂,敬畏知識,敬畏未來。
沒有人願意被人討厭,但為了孩子,老師願意做這樣一個「討人厭的人」。
教育的底色,從來不是絕對的放任,愛不等於縱容。
教育的本質是好習慣的養成,也是壞習慣的根除。
教育裡一定有痛苦的成分,完全沒有規範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
3
老師家長勁兒往一處使
再優秀的老師,也需要家長的配合;再負責的家長,也離不開老師的教導。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教育的效果,取決於與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老師和家長就像兩支船槳,只有同時朝著一個方向努力,才能讓孩子向著我們期望的方向駛去,順利到達成功的彼岸。
所以當出現分歧與誤解時,無論老師與家長都應謹記:
第一、不發洩情緒,溫和地溝通。
第二、正視教育環境,重要的是解決問題。
第三、不爭對錯,一切以有益於孩子為優先。
4
只有家校和諧了
學生才能真正受益
教育是三位一體的,家長、老師、學校缺一不可。
只有家校和諧,教育才能更順利地進行,學生才能真正受益。
優秀的家長不會跟老師爭對錯,優秀的老師會和家長主動溝通,而學校是實現一切的平臺。
在教育路上,老師、家長、學校應該是最好的搭檔,共同為著孩子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