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2 19:12 來源:溫州晚報 編輯:遊歷 瀏覽:6112
本文導讀:衍園舉辦明清民國女畫家畫作展,又遇見書法家馬亦釗。3
□金城濠
衍園舉辦明清民國女畫家畫作展,又遇見書法家馬亦釗。他同我說,「嶽母」「丈母娘」溫州人叫「丈兒娘」有人叫「丈兒娘兒」。我回答說,是的,老老娘也可以叫老老娘兒。在漢語裡這叫兒化。兒化音是普通話和許多方言中,一些字的末位韻母加個捲舌動作,書寫時通常加上r。五十多年前我在學現代漢語時,曾經問過老師,普通話裡有兒話音,溫州方言裡有沒有。老師問我,溫州話「兒」讀什麼音。我說讀「ng」。他說溫州話裡兒化音讀「ng」音,這和普通話及許多方言末尾加個r不同。
溫州話裡的兒化字很豐富,而且這個「兒」字不能省略。譬如食品:糖兒、糕兒、糊兒、羹兒、鹽餅兒、鑊溜兒、麥珠兒、米人兒、米碎兒、墨墨兒(小烏賊的乾貨)、鹹魚兒、肉碎兒、柿娘兒、糖人兒、田嬉兒、望潮兒、鹽花兒;
器皿:籃兒、挈鍾兒(手提時鐘)、挈盒兒、鉛鍋兒、手罐兒、手鐐兒(手鐲)、手套兒、線礌兒、鞋錘兒、紙頭兒、酒杯兒;
遊戲:泅河兒、涊水兒、仰攤兒、走水兒、結龍兒、腦丁兒(用食指中指屈起來彈擊人家腦袋)、木大人兒(木偶);
人物:妗娘兒、男兒、囡兒、倆爺兒、倆娘兒、嫩頭兒(年輕閱歷淺)、小偷兒、指頭兒、殿居兒、老老娘兒、三腳下貓兒、半死老兒、守寡老人兒、童子癆頭兒;
物品:褲頭兒、頂針兒、簟籮兒;其它還有人兒,指的是畫像、飛兒是票籤、鬥鬥班兒是拼湊的戲班子、石頭子兒是小石塊。
以上溫州帶「兒」的詞語,詞義和不帶「兒」的基本一致,感情色彩有點不同。但是口語幾乎都得帶「兒」音。也有例外:褲頭、頂針、簟籮、丈母娘、老老娘等少數詞語「兒」音可帶可不帶,詞意不變。
在溫州話裡有的詞語,「兒」化不「兒」化意思大相逕庭。
轎車指的是小汽車,轎車兒是嬰兒坐的車(這裡的「車」讀音變為cei);喝茶就是飲茶,喝茶兒是吃中藥湯劑的委婉說法;拉屙是正常的大便,拉屙兒是病了,一天下來不斷地拉大便;做壽是做大壽之意,加上「兒」則表示給人家做繼子;新婦就是媳婦,新婦兒那是童養媳;阿姐就是姐姐,阿姐兒那時年紀相仿的少女的謔稱;布衫,有袖的,布衫頭兒沒袖子;吃糖就是吃糖,吃糖兒那是訂婚結婚的俗稱;耳朵兒是回扣好處費的隱稱;呲牙兒是金錢的戲稱;擋臀兒是以詐手段暗算別人的隱稱;吃糕兒比喻辦事方便;吃蝦兒指的是嫖妓;代柴兒指的是替人受過;割粒兒是凌遲處死。
在溫州話裡帶「兒」的動物名稱,如果讀音變調,重音在「兒」字上,往往是表示小的意思。譬如老鼠兒是小老鼠、豬兒是小豬、牛兒是小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