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空警報拉響您往哪兒躲現場探訪上海灘民防工程
發布時間:2020-09-19 03:14 星期六
來源:法治日報——法制網
□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餘東明 黃浩棟
今年9月19日是第20個全民國防教育日,上海在全市範圍試鳴防空警報,組織市民防空演練,並由此啟動人民防空集中宣傳活動。
「和平年代,廣大人民群眾與民防工程漸行漸遠,危機意識、人民防空意識也隨之淡薄。然而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國際形勢風雲變幻,單邊主義逆流橫行,人類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樹欲靜而風不止,培養和重樹廣大人民群眾的危機意識、人民防空意識迫在眉睫。」上海市民防辦黨組書記、主任鍾傑說。
據悉,今年是新中國人民防空創立70周年。70年來,上海人防建設有規劃地提檔升級和更新迭代,不斷注入新技術和新能量。近日,《法治日報》記者現場探訪上海灘最具代表性的幾處民防工程,並告訴您:防空警報拉響了您應該往這些地方躲。
民防工程在哪裡
沿著臺階拾級而下,進入一個鋼筋混凝土的地下室,關上兩扇厚重的密閉門,便形成了一個「水火不侵」的安全空間,鼓風機的「嗡嗡」聲就迴蕩在耳畔,記者似乎感受到了危急時刻的一份安全感。
這個民防工程位於上海市長寧區虹仙小區,平時居民壓根兒就不會注意這裡竟是一個人員掩蔽場所。
長寧區民防辦四級調研員李洪福介紹說,這裡可容納500人,供水供電通風設施一應俱全,密閉後可有效隔絕水火、核生化的侵入。整個虹仙小區共建有7個這樣的民防工程,平時多數用作停車庫和物資器材室。
其實,上海市所有社區幾乎都建有民防工程,只是平時不被居民注意罷了,李洪福建議廣大市民不妨去找找身邊的民防工程,以備不時之需。
他說:「人民防空人口疏散分三種情況,早期可提前將老弱病殘幼等人群疏散至外省市;空襲來臨,在堅持生產、堅持工作、堅持鬥爭任務『三堅持』的同時,可將人群疏散至郊區;時間緊迫的情況下,則必須將市民就近疏散至社區的民防工程。」
據介紹,每個社區民防工程周邊都設有醒目的標誌標識,提示場所所在位置。記者隨機採訪了部分社區居民,大多數人能指出小區民防工程的具體位置,少部分人雖然不清楚,但經過記者提示,也能迅速找到具體位置。
數據顯示,上海全市共建有民防工程12000餘處,除了社區民防工程外,學校、醫院、機關企事業單位也分別建有民防工程,此外,軌道交通等地下設施也兼顧設防,供應急避難。為方便群眾查找,目前上海已試點開發「民防地圖」,今後只要在手機中打開電子地圖即可找到最近的民防工程。
記者隨後又來到上海市同仁醫院的樓頂,長寧區民防辦技術人員王耀章正在對防空警報器進行例行檢查,他一邊檢查電路,一邊用螺絲刀擰緊每顆螺絲,確保萬無一失。
他說,這一特殊裝備如果「不響」或「亂響」,都屬重大事故,因此保障警報器安全使用是他的第一職責。
據悉,任何一臺警報器一旦啟動,方圓三公裡內都能清晰聽見警報聲。上海目前共設有這樣的防空警報器1400餘臺,多數位於醫院、學校或其他高層建築的樓頂,警報範圍覆蓋全市。
為了保證每個警報器正常運轉,上海市民防辦與各區民防辦都建有信息控制中心,實時監控每個警報器的運作情況,一旦出現故障就能在第一時間發現和維護。
民防工程有用嗎
前一秒,車水馬龍,繁榮熱鬧;後一秒,警笛大作,煙霧瀰漫……空襲一旦發生,唯有儘快找到民防工程緊急避難。多年來,這種情景或者記憶只能出現在影視劇和祖輩的閒談中。
為了提升民眾的憂患意識,上海市公共安全教育實訓基地專門建設了防空安全館,通過聲光電的演示,每個人都能感受到危機感。
上海市公共安全教育實訓基地於2018年9月在青浦東方綠舟園區內正式揭牌成立,除了地震災害、氣象災害、消防安全等常見教育主題外,人民防空安全成為重要的教學內容之一。
「人防安全要從娃娃抓起,僅2019年,這裡就接待遊客多達18萬人次,其中大多為學生。」上海市青少年校外活動營地——東方綠舟副主任吉峰介紹說。
對全市中小學生的民防知識宣傳教育正是上海市民防辦的重點工作之一。據介紹,上海市中小學民防知識教育已全面推開,全市1500餘所中小學均配備了專(兼)職民防教師,並編制了中小學生民防知識讀本、中小學民防教師師資培訓講義和課件、中小學民防知識輔助教育課件等教材。
「身處和平年代,更需居安思危,我們要充分利用全民國防教育日這一時間節點,堅持『人民防空人民建、人民防空為人民』的工作理念,全方位組織開展了人防安全教育,持續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國防觀念和人防意識。」鍾傑說。
不過,有人會問,面對現代化戰爭,民防工程有用嗎?
上海某高校一位專家表示,國際法明令禁止打擊保護平民的民防工程,有關國際公約對於民防的定義和範圍、民防的一般保護、民防組織以及民防的識別等都有科學嚴謹的規定。同時,民防工程量大面廣,先進武器卻造價高數量少,要打擊這麼多民防工程的可能性很小。
他透露,現有的民防工程可以抵抗核武器的衝擊波,我國現行規定的民防工程防護標準,是以抵抗核武器衝擊波地面超壓為分級的基本指標,同時也具有對常規武器空襲的防護要求,一般民防工程不要求抵抗鑽地飛彈的直接命中,但要求採取技術措施,限制飛彈直接命中的毀傷威脅。
人民防空為人民
周末,位於人民廣場地下的上海迪美購物中心熱鬧非凡,市民們穿行於各色店鋪之間,尋找心儀的商品。不過很少有人知道,這個明亮繁華的地下商業街其實是一個巨大的民防工程。
上海迪美物業管理公司葛經理告訴記者,迪美購物中心共擁有6個安全出口並都配備有密閉門,平時這些安全出口是應急通道,在危急時刻,它們就變成民防工程的出入口。
1995年,上海市民防辦聯合第三方公司在人民廣場下方建造了面積達5萬平方米的民防工程,隨後該工程便交由上海迪美物業管理公司招商和運營,並指派專門人員對民防工程各項設施的日常維護,確保安全使用。
記者隨機採訪了幾家店鋪的經營者和營業員,發現他們都能準確說出離自己最近的安全出口,並能說明快速引導和疏散人群的程序和路徑。
葛經理說,每家商鋪進駐商場前,他們都會對其負責人進行人防安全教育培訓,告知迪美廣場作為民防工程的作用以及工程基本結構、出入口位置等信息,並培訓他們快速疏導人群的方法和程序。
記者了解到,1956年,我國首次提出「平戰結合」理念,允許和平時期民防工程在不影響戰時防護效能的前提下用於社會。在這一指導思想下,上海率先在民防工程建設領域引入市場化機制,一大批地下民防工程經過審批許可,被用作停車庫、商場、健身房等。
「將民防工程轉化為經濟服務場所,不僅為更多商家提供經營選擇,讓老百姓獲得生活便利,也能提升民防工程的日常維護質量,保持最佳防護狀態,形成了多方共贏的工作新格局。」上海市民防辦政策法規處處長汪軍說,目前上海全市近70%的民防工程被開發應用,而其中的60%作為地下停車庫。
此外,1999年《上海市民防條例》正式出臺,民防建設、管理和使用被全面納入法治化規範化軌道,為履行好「戰時防空、平時服務、應急支援」使命任務打下堅實基礎。當前,民防已經拓展和融入到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好踐行了習近平總書記「堅持人民防空為人民」重要指示精神。
責任編輯:吳迪
831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