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封賞完二十九個諸侯後,便要選出誰是大漢第一功臣。因為誰是第一功臣,誰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
當然劉邦心裡已經有數誰是第一功臣。因為當時的大漢剛剛建立,劉邦雖然是皇帝,但是,他的天下是一群功臣們一起打下來的,所以他的皇權還不能高度集中。
真的有什麼事,還得和大臣們商量才行。無奈的劉邦縱然是心裡有數,也得裝模作樣地和大臣們商量。其中共有四個候選人。
第一人,張良
「運籌帷幄,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子房,為之奈何?」這兩句話可以說算是劉邦的口頭禪啦。可見劉邦對子房有多尊重。
在第一批封侯時,張良封邑三萬,地方任選。若不是張良拒受的話,張良在當時的封賞遠在曹參上上上。證明劉邦對張良絕對是寵愛有加。
第二人,曹參
曹參「還定三秦」後,就一直與韓信並肩作戰,在漢營中,軍功僅次於韓信。全身大小戰傷七十餘處。如果說他是第一功臣,大家絕對是心悅誠服的。
有次在戰場劉邦遇見了項羽,項羽見到劉邦便直接撲向劉邦。若不是曹參、樊噲、周勃等五人全力拼殺,那次劉邦可就真的做了項羽的刀下鬼了。曹參曾多次救過劉邦的命。
在劉邦的封侯中,他的封賞是最多的。大家都知道,誰的功勞大,誰才有最高的封賞。
第三人,周勃
劉邦在臨終前曾對呂后說「安劉氏者必勃也」。可想而知,劉邦不僅信任周勃的忠誠度,而且還相信周勃的能力。
第四人,蕭何
在蕭何封侯時,劉邦就力排武將們的眾議,創造了兩個詞「功人」、「功狗」。
在劉邦南徵北戰的時候,劉邦的大後方是全盤地交給蕭何,在劉邦每每打了敗仗後,蕭何又源源不斷地為劉邦輸送士兵。
為了讓劉邦在前線安心打仗,蕭何又把自己的孫子,兄弟及家族中的成年男子全部送上前線。說是補充兵力,實則是主動送上人質給劉邦。讓劉邦安心地在前線打仗。
劉邦初入關中的那天,將士們都在搶珠寶,只有蕭何搶的是資料、檔案。若論起治國,還有誰比蕭何心裡更裝著治國之道呢?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劉邦需要猛士守江山,但他更需要治國理政的人才呀,舉眼望盡大漢王朝,有誰比得過蕭何更讓劉邦放心,又有誰比得過蕭何更有能力治國。
可是想歸想,大臣們商議的結果,還是曹參。這讓劉邦很不舒服,就在劉邦騎虎難下之時,關內侯鄂千秋跳出來幫劉邦解了圍。
鄂千秋對劉邦說:列位諸侯說得都不對。曹參雖然「攻城掠地」有大功,但這是短期成效。皇上您與西楚作戰四年,常常「失軍亡眾」,多次隻身脫險。每每遇到這種情況,蕭何總是雪中送炭,不等您發令,就從關中派遣數萬軍隊,提供大量供給到前線,在您最需要援助時拉上您一把。
漢、楚兩軍在滎陽作戰數年,軍無現糧,全靠蕭何從關中通過漕運保障充足軍糧。陛下雖多次丟失崤山以東的土地,但蕭何卻為您保全了關中之地,「此萬世之功也」。
像曹參這樣的將軍,大漢失去一百個也不會有什麼損失,沒有曹參也一樣能夠勝利。怎麼能讓「一旦之功」凌駕於「萬世之功」之上呢?蕭何當屬第一,曹參只能排第二。
不等群臣作出反應,劉邦立即表態:說得好。當即下詔特許蕭何帶劍,穿鞋上殿,入朝時不必小步疾行。
鄂千秋說完了這一番話,才讓群臣們真正地明白了什麼叫「功人」,什麼叫「功狗」。也才真的讓群臣們心服口服地承認了蕭何才是大漢第一功臣。
蕭何無愧於大漢第一功臣,他一面體恤大漢的子民與民休息。一面為大漢天子劉邦分憂解難,在劉邦擔心韓信時,他和呂后站出來為劉邦背了黑鍋殺了韓信。在自己的威望高於劉邦時,又做點違心的壞事自黑。
最讓人佩服的事是臨終前,當惠帝問他:蕭國相百年之後,誰可接任國相。蕭何一面顧及著帝王的面子,一面還要為大漢選一位優秀的國相。
他說:沒有人比君主更了解自己的臣子。當惠帝問:曹參如何?蕭何連連點頭說:皇上英明,大漢大有希望。我可以安心地走了。
蕭何,以他的忠誠、智慧、寬厚成功地幫助劉邦建漢、治漢。完成了他建功立業仍善始善終的光輝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