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在我國近代史上,東北王張作霖絕對有著濃厚一筆,作為綠林出身卻躋身北洋元首的人物,張作霖一生可謂傳奇,自然也伴隨著爭論,但那股子東北漢子的彪悍勁兒卻是真實存在,尤其是對於原則的堅守。
天津《大公報》1933年3月13日社論:張作霖雄踞關東首創霸業者十五年,親日賣國,叢謗一身。然終張之世,雖與日人曲盡周旋,於國土之權,則保持匪懈,故率攫日人之怒。皇姑屯一彈,身雖慘死,心跡則大白於天下。
要知道,彼時,各方勢力交織纏繞,正所謂能力越大責任越大,自然張作霖與日本政府也有著較為複雜的聯繫,這其中利害暫且不談,皇姑屯事件以及從前種種卻也表明了張作霖的愛國赤誠,那麼,皇姑屯是在什麼樣的境地下發生的呢?
北伐難當,奉系失利,日方乘機威脅
1928年,國民政府軍北伐,奉系接戰不利,張作霖發出「出關通告」,準備由北京折返東北。彼時,北伐一度中斷,但吳佩孚、孫傳芳部也飽受打擊,於是張作霖便成了北方的一霸,在1927年6月18日,如願以償當上了北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
雖說,張作霖一時間風光無限,但事實上局勢並不大好,少帥張學良、楊宇霆艱難對峙,關內一帶除了京津以外,大多落入了國民政府手中。另一方面,張學良、楊宇霆雖說有力防守,但也是力主談和、退回關外的代表,畢竟形勢逼人。
1928年4月30日,張宗昌率殘部棄城北逃,五月下旬,已然逼近京津地區,於是有了6月2日的「出關通告」。事實上,早在局勢漸漸明朗之際,日本政府就不時「造訪」,希望張作霖能夠解決所謂的「滿蒙懸案」。從前,袁世凱無恥定下了「二十一條」,但張作霖卻選擇了糊弄過去,因此其中的「有關南滿、東蒙古農工業的中日新約」一直被擱置著。
奉天總領事吉田茂前往交涉,張作霖回道,「我姓張的等著你好了」;公使芳澤謙吉繼續威脅,張作霖怒斥,「我姓張的不會賣國,也不怕死。」
事實上,芳澤謙吉選擇了很好的時機,彼時已經是6月1日,張作霖也決心退出北京,局勢極為不好,日方便是想要乘虛而入。
皇姑屯事件:背後全是博弈
自張作霖發家起,便與日本政府有著複雜的聯繫,在彼時各方勢力交織,雖說不大厚道,但正所謂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因此張作霖利用了日本,日本也發展了自身勢力。
雖說如此,但張作霖並不願成為日本的爪牙,也不可能任人擺布,要不然也沒有多年來的周旋以及後來的皇姑屯事件。事實上,張作霖「入主」北京不久後,日本人就迫使張作霖在《滿蒙新五路協約》上簽字,但張作霖也耍了個小心思,只是寫了個「閱」字,並未留下大名,也就別提合約生效一事了。
自打1916年日本人謀殺張作霖未遂起,雙方也進入了貌合神離的合作中,張作霖得到支持,日本也得到許可,但涉及原則的問題以及核心問題卻總是被糊弄過去。這使得日本內閣尤為憤慨,卻又實在無能為力,畢竟田中內閣雖說野心勃勃,但也顧忌重重。
田中內閣顧忌重重,不代表日本少壯派有所顧忌,張作霖的「頑固」還是惹急了日方,一場陰謀就此展開。
張作霖義正言辭地拒絕了芳澤謙吉,更是在5月25日發表聲明以表明態度,而日方也惱羞成怒,並且藉助藉口,不僅將關東軍司令部由旅順遷往瀋陽,還設下了六大警備區,囂張無比。彼時,日方還慫恿其他列強,只不過出於考量,以及張作霖的「邀外交團入府」,才又消下了一場隱患。
可以說,張作霖離開北京是內外交迫下的無奈,安國大元帥的所謂印章便是明證。
發生以及後續
日方早已受不了多年來的哄騙,而少壯派勢力的擴展也同樣造下這一事件,張作霖的撤退註定不大安生。
事實上,張作霖同樣有所防備,在6月2日、3日曾連續發車數次,為日方設下了「迷魂陣」,只不過終究難逃一劫。在列車行至天津時,同車的靳雲鵬被日方領事館「請」回了府中,町野武馬分,也早早下車,似乎都有所瞭然。
1928年6月4日凌晨5點23分,一個電紐,一聲巨響,一場人為的事故,一代霸主的身隕。張作霖由於拒絕給予日本人利益而惹下禍端,自然日本人也不會放過這一機會,在張作霖遇險以後,日方又製造了奉軍軍車脫軌事件以及瀋陽炸彈案,更是唱出了「南滿是我們家鄉」的歌曲。
只不過,奉天也並非不瞭然日方的野心,因此秘不發喪,等到張學良潛回瀋陽,才在6月21日公布死訊。也正是由於班子能將,張作霖身隕以後並未發生大的動亂,至於說往後如何卻已然不是張作霖所能預料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