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然而中國也有許多傳統節日,中秋節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
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 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
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一說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二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曆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中秋節的來歷還有這種說法:由祭祀土地神演變而來,在農耕社會,農作物的收穫對於農民至關重要,所以人們經常有祭祀土地的活動,在以前有春播、夏收、秋獲、冬藏之說,在秋季收穫時,農民會祭祀土地神,農曆八月十五正好是農作物收穫的時節,所以可能是由這延續下來的習俗。
古時候,天上曾有十個太陽,曬得大地冒煙,海枯石爛,老百姓苦的活不下去。有個叫羿的英雄力大無比,他用神箭一口氣射下九個太陽,最後那個太陽一看大事不妙,連忙認罪求饒,羿才息怒收弓,命令這個太陽以後按時起落,好好為百姓造福。
羿的妻子叫嫦娥,美麗賢惠,心地善良,大家都非常喜歡她。一個老道人非常欽佩羿的神力和為人,贈他了一包長生不老藥,吃了可以升天,長生不老。羿捨不得心愛的妻子和鄉親,不願自己一人升天,就把長生不老藥交給嫦娥收藏起來。
羿有個徒弟叫蓬蒙,是個奸詐小人,一心想偷吃羿的長生不老藥,好自己升天成仙。這一年的八月十五,羿帶著徒弟們出門打獵去了,天近傍晚,找藉口為出去打獵的蓬蒙闖進嫦娥的住所,逼迫嫦娥交出長生不老藥。嫦娥迫不得已,倉促間把藥吞進自己的肚中,馬上他便身輕如燕,飄出窗戶,直上雲霄。由於嫦娥深愛自己的丈夫,最後她就在離地球最近的的月亮處停下。
聽到消息,羿心如刀絞,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進月亮也進,他退月亮也退,永遠也追不上,羿思念嫦娥,只能望著月亮出神,此時月亮也格外圓格外亮,就像心愛的妻子在望著自己。第二年八月十五晚上。
嫦娥走出月宮,默默遙望下界,思念丈夫和鄉親們,她那美麗的面孔使得月亮變得格外亮。羿和鄉親們都在月光下祭月,寄託對嫦娥的思念。從此年年如此,代代相望,由於八月十五正值中秋,就定位中秋節。
在民間,中秋節的時候,人們一般都以月餅相贈,互相傳達祝福。月餅被做成滿月的形狀,就是為了表達人們希望能夠過上團團圓圓、幸福美滿的好生活的意思。
而且每當中秋節的時候,在外的遊子們都會努力地設法趕回家去,與親人們團聚。這也是「團圓節」這一說法的由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國人對於中秋賦予了很多深厚的感情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