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是賺出來的,不是省出來的」,這是我這輩子聽過的最大的謊言。
你知道嗎?在猶太家庭中,金錢教育則是排在數一數二位置上的重要內容。比如:
3歲左右開始教孩子認識錢;
4歲教用錢買簡單的物品;
5歲讓孩子明白要靠勞動才能獲得金錢;
6歲就開始教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零花錢,鍛鍊自己理財的能力。
所以,在猶太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就會有意識地去教會孩子很多與金錢有關的事情,明白很多與金錢相關的道理。
與此相反,在中國文化中,歷來有「君子樂貧」的精神主張。所以在孩子小時候,中國父母通常會刻意在孩子面前避免談論與錢有關的話題,關於掙錢、關於家裡有多少錢,這些事情基本都是「核心機密」。
拿我自己來說,從小開始,我就時常以文藝青年自居,直到大學之前,我也未曾接受過來自學校和家庭的任何金錢與理財教育,我對錢的感受也並不強烈。
直到在高考結束的那個暑假了,看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當看到伯爵得到寶藏的那一刻,我的內心是如此激動,我第一次發現我原來這麼喜歡錢。
上了大學之後,我就開始琢磨畢業之後怎麼掙錢,雖然時常想不明白。當時有一本書特別風靡,很多70後和80後都是通過這本書第一次知道了「財富自由」這個詞。
這本書有個特別俗氣的名字,叫《富爸爸窮爸爸》,乍一聽,還以為是一本嫌貧愛富的勢利眼小說。
不得不承認,這本書是迄今為止對我人生觀塑造影響最大的幾本書之一,因為它徹底刷新了我的金錢觀。以至於在以後的多個階段,每次重讀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但是我也時常能聽到身邊人談起這本書,有的人對其嗤之以鼻,評價很低,因為這本書沒有給出一個具體的賺錢理財實操方法。而對於真正讀懂了這本書的人而言,就是四個字:醍醐灌頂。
《富爸爸窮爸爸》更多的是傳遞了一種財商思維方式,首先讓你從精神上富有起來,讓你知道,金錢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這不僅僅是指金錢投資,還包括對你的時間、教育、健康甚至人生的投資。
年齡越大,就越能深刻地體會到,成為富人其實是一種人生選擇。關於如何成為富人,首先需要解決的不是有沒有一個好爹,而是思維認知。
比如,「錢是賺出來的,不是省出來的」,這是我這輩子聽過的最大的謊言。因為對於絕大多數既沒背景又沒錢的普通人來說,能掙多少不是最重要的,能留下多少才是最重要的。
《富爸爸窮爸爸》告訴我們,「省下1塊就等於多掙1塊」,因為對於很多高薪卻月光的人來說,理財最大的困惑是無財可理。
關於「資產」與「負債」兩者的區別,應該算是這本書最震撼人心的概念。很多人以為自己有很多資產,而實際上是負債。
書中有一句話特別經典:「富人買入資產,窮人只有支出,中產階級買入他們自以為是資產的負債。」
我有個初中同學,在杭州上班,薪水不錯,買了一輛幾十萬的二手寶馬,每個周末帶女友出去兜風,養了兩隻貴婦犬,租著一套130平的大房子,但是卻沒有一分錢存款,每個月還要還各種網貸。
如果他讀過《富爸爸窮爸爸》,他就會知道:「資產是能把錢裝進你口袋的東西,負債是把錢從你口袋拿走的東西。那些能源源不斷帶來被動收益,讓你躺著就能賺錢的,才是資產。」
他的寶馬車不是資產而是負債,因為從它到手那一刻起,就開始了二次折舊損耗,平時保養也是一筆費用!包括他養的狗,租的大房子,買的名貴包包,都是負債。
所以,富人首先都明白如何區分資產與負債。有調查顯示,富人與一般中產階級在對待奢侈品方面的態度也完全不同,富人往往是在很富裕之後,才考慮用資產性收入(比如房租、股息分紅)購買奢侈品,而一般的中產階級和窮人,則會動用自己的儲蓄去購買奢侈品。
同樣是購買奢侈品,同樣是物質享受,表象之下的底層邏輯卻截然不同。
全球累計售出超4000萬冊,上市23年,熱度不減,這是一本值得擺上書架的經典。如果你還沒讀過,真心推薦讀一讀,最新20周年修訂版,比原版增補了40%的內容。
英國作家王爾德,有句至理名言:
「年輕時我一直覺得錢是最重要的,現在老了我才發現,的確如此!」
自上市以來,《富爸爸窮爸爸》系列全球累計售出超4000萬本,成為一本真正意義上的「長銷書」,時至今日,仍然高居財商啟蒙讀物榜首的位置。
如果你還沒有讀過這本書,真心建議讀一讀,這是一本值得擺上書架的經典。
我是@今日瞎說,喜歡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