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8個民主黨派中,有6個民主黨派在紹興市建立地方組織。分別為: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簡稱民革)紹興市委會,中國民主同盟(簡稱民盟)紹興市委會,中國民主建國會(簡稱民建)紹興市委會,中國民主促進會(簡稱民進)紹興市委會,中國農工民主黨(簡稱農工)紹興市委會,九三學社(簡稱九三)紹興市委會。
農工黨率先在紹興地區建立組織,開展活動。民國27年(1938)8月,農工黨前身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在諸暨建立臨時縣委會,29年臨時縣委成員分散活動,32年4月,在楓橋重新成立紹諸臨時工作委員會。35年秋,民盟開始在紹興錢清鎮浙光中學開展活動,37年,在紹興城區發展盟員,建立聯絡點。
民國38年(1949)5月,紹興解放後,農工、民盟公開活動。6月,農工紹諸地區黨務整理委員會建立,辦理黨員登記手續;同時,民盟紹興小組建立。翌年2月,農工黨浙江省直屬諸暨支部成立,黨員35名。1953年5月後,農工、民革紹興小組分別建立。1955年底至1959年6月,民革紹興市①委會、民盟紹興市①委會、農工紹興市①委會、民建紹興市①委會先後建立,4個黨派的成員總數最多時達229名(含農工黨諸暨支部黨員35名)。在「文化大革命」10年間,各民主黨派被迫停止活動;1979年11月,各民主黨派恢復活動時共有成員167名(含農工黨諸暨支部黨員30名)。1978至1982年,在中共領導、部署下,對部分民主黨派成員在解放以來歷次政治運動中遺留的政策問題和「文化大革命」中造成的冤假錯案,作了實事求是的複查改正;與此同時,各民主黨派陸續發展了一批成員。1982年底,民革、民盟、民建、農工4黨派有成員269名;同時,九三紹興分社和民進紹興籌委會分別建立。翌年12月,九三紹興市委會建立。1985年12月,民進紹興市委會建立。至此,全市有6個民主黨派的市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紹興城區和紹興縣的政區劃分及名稱時有變更,為方便計,各民主黨派換屆選舉後的屆次均作連續計算。1983年撤地建市後,原紹興市②各民主黨派市委會,均升格為紹興市委會。1986年前,全市民主黨派成員主要分布在紹興市區和諸暨,嵊縣於1983年建立農工支部;1986年冬起,民盟、民進、九三在上虞縣城、民建在新昌和嵊縣縣城分別發展成員,建立組織。至此,全市各縣都有民主黨派市委會所轄的組織。
1990年底,全市有6個民主黨派市委會,下轄2個縣委會、4個縣總支,84個市直屬支部、13個小組,1366名成員。6個民主黨派市委會共有機關專職幹部23名。
第一章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民革在紹興建立組織始於1953年。成員以原國民黨民主派人士和其他愛國民主人士為主。1990年有黨員120名。
第一節 組織
民革於民國37年(1948)元旦在香港成立。1953年1月,民革浙江省分部籌委會組織處裘楓來紹興城區發展黨員,籌建組織。同年9月,成立民革紹興市①小組,組長錢叔亮。1954年5月,成立民革紹興市①支部,有黨員17人,錢叔亮任支部常務委員。1954年12月,省民革決定成立民革紹興市①籌備委員會,委員5人,錢叔亮為召集人,李永年為副召集人。
1955年12月,召開民革紹興市①第一次黨員大會,選舉產生民革紹興市①第一屆委員會,委員9人,候補委員2人,錢叔亮任主委,李永年、陶冶公任副主委。
1958年9月,召開第二次黨員大會,選舉產生民革紹興市①第二屆委員會,委員7人,候補委員3人,錢叔亮任主委,李永年、楊金溪任副主委。
1961年8月,召開第三次黨員大會,選舉產生民革紹興市①第三屆委員會,委員7人,候補委員3人,錢叔亮任主委,石祥林、壽積明任副主委。1962年底,因紹興市①併入紹興縣,民革紹興市①委會改稱紹興縣委會。
1964年5月,召開民革紹興縣第四次黨員大會,選舉產生民革紹興縣第四屆委員會,委員7人,候補委員3人,錢叔亮任主委,石祥林、壽積明為副主委。
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開始,民革被迫停止活動。1979年11月,恢復組織活動。
1982年12月,召開第五次黨員大會,時有黨員34人,選舉產生民革紹興市②第五屆委員會,委員7人,候補委員2人,朱仲華任主委,陳惟於、俞觀濤任副主委。1983年11月,紹興撤地建市,民革紹興市②委員會升格為省轄市委員會。1985至1987年,因工作需要,先後增選委員5人。
1988年3月,召開民革紹興市第六次黨員大會,選舉產生第六屆委員會,委員11人,陳惟於任主委,壽能仁任副主委。
第一屆至第四屆委員會均下設組織處、宣傳處、秘書處及社會聯繫工作委員會。第五屆委員會仍設以上3處,不設社會聯繫工作委員會。第五屆和第六屆委員會除設組織、宣傳、秘書3處外,另設祖國統一工作委員會、四化工作委員會和婦女工作委員會。
第一屆委員會下轄社會、財經、醫衛、文教四個支部,後改為3個混合支部。1959年建立文衛、機關、社會3個支部。1963年建立學校、社會2個支部和稅務局小組。1982至1990年均成立3個混合支部。
民革發展黨員以與原國民黨有歷史關係的中上層人士為主,50至60年代發展的黨員多來自財經機關、中等學校、醫院和社會上有代表性的人士。80年代以後,根據民革以祖國統一為工作重點這一需要,發展黨員多以與原國民黨有歷史聯繫和與民革有聯繫或臺屬中的知識分子與代表性人士為主。
紹興民革發展黨員分幾個階段:1954至1957年,主要是發展在職人員中的業務骨幹和社會上的代表性人士,以打好基礎、擴大影響,黨員由17人增至49人。1958年以後以鞏固組織為主,但由於黨員中的老年人士逐年病故,至1964年黨員人數減至36人。「文化大革命」開始被迫停止活動,直至1978年均未發展黨員,並因年老病故及調離紹興等原因,1979年11月恢復組織活動時黨員人數減至22人。此後,根據「鞏固與發展相結合」的方針,穩步發展,至1990年止黨員人數增至120人,其中81%的黨員,為1980至1990年間所發展。黨員中具有大中專以上學歷的107人,具有中、高級職稱的40人,黨員平均年齡為59.5歲,絕大多數在紹興市區的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工作,其中在諸暨的4人,暫居外埠的3人。
黨員巫懷英被選為民革七屆中央委員,陳惟於被選為省民革七屆常委。
第二節 活動
民革在紹興建立組織以來,即以加強黨員政治學習,進行自我教育為首要任務。學習馬列主義理論、中共中央和政府的重要文件以及時事政策,採取「自己提出問題,自己分析問題,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學習,使黨員在政治上接受中共領導,自覺遵守政府政策法令,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加強了改革開放和國情教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教育,進行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教育,不斷提高黨員的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思想覺悟,加強了接受中共領導的參政黨的政黨意識。
積極參政議政。1956至1965年間,黨員中被選為省人民代表1人,紹興市①人民代表10人,市人民委員會委員4人;省政協委員4人,市政協委員14人(其中4人任常委),錢叔亮任市政協副主席。自1979年恢復組織活動至1990年,巫懷英當選為七屆全國人大代表,其他黨員被選為市和縣人大代表的共7人,其中任市二屆人大專職常委1人;省政協委員3人,市和縣政協委員19人。其中朱仲華任紹興市②政協副主席,陳惟於任省政協常委、市政協專職副主席。此外,黨員在基層單位擔任領導職務的,自1956年至「文化大革命」前,有中學校長1人,師範校長1人,醫院正、副院長各1人,銀行副行長1人;自1979年以來的10年中,有6名黨員擔任廠長或企業經理,1人任大專學校系主任。擔任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單位領導職務的黨員都能履行職責,發揮才智,團結同志,認真服務。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協助中共和政府落實民革成員的政策問題,改正3人的「右派」錯案,糾正6人的歷史冤假錯案,「文化大革命」中被查抄沒收的住房、字畫、書籍全部歸還,起義投誠人員的政策全部落實。1983年後,經常參加全市性政治經濟和統一戰線工作中的重大問題的協商討論;參與討論、修訂紹興市社會經濟發展的「七五」、「八五」規劃,以及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建設總體規劃;在市、縣兩級人大、政協會議上,通過議案、提案以及大會發言等形式,發揮參政議政作用。朱仲華等黨員關於抓緊編修新的地方志和維修蔡元培故居等提案,為市政府採納並付諸實施。1990年5月,應日本國福光町等議會邀請,壽能仁副主委參加紹興市人大友好代表團赴日訪問。
為了協助中共和人民政府做好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的工作,擴大愛國統一戰線隊伍,1955年民革市①委員會成立不久,即開展社會人士聯繫工作,聯繫對象中有前清秀才、原國民黨軍政界中、上層人士及金融界元老、老中醫等,最多時達72人。通過走訪談心,組織學習,參加座談活動等形式,促使聯繫人士提高思想認識,調動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性。「文化大革命」期間,社會聯繫工作被迫停止,1979年以後逐步恢復。1983年共聯繫社會人士34人,1990年為16人,每月組織學習一次,經常參加有關活動。
1957年開始,發動黨員和聯繫人士為爭取和平統一祖國貢獻力量。1959年開始組寫對臺、對外宣傳稿,至1990年累計錄用稿件280餘篇,其中1982至1990年共錄用193篇。稿件內容,主要為介紹故鄉新貌,報導親人近況,傳播鄉情鄉音,宣傳名勝風光和著名特產,大多刊載在海外華文報刊上,起到了消除隔閡和疑慮,增進了解的作用。《難忘的晉謁》、《曹娥江畔曹娥廟》、《非常之人,常青之地》等稿件被評為省級優秀稿。1986年,市民革被評為浙江省對臺宣傳先進集體。每逢春節、中秋等傳統節日,市民革舉行茶話會,邀請黨員中的臺屬、僑眷和所聯繫的去臺人員家屬參加,擴大了聯誼。在港、澳、臺及海外有親友關係的黨員,通過書信往來、贈送賀卡和對海外來訪親友的接待,不斷加深情誼,增進共識,對祖國統一大業起了促進作用,並從海外引進一批科技圖書資料,其中部分已譯成中文,直接服務於經濟建設。
市民革成立以來,一直要求黨員立足本職,努力做好崗位工作,面向社會,多辦實事,多作貢獻。1983年,為提高民眾文化素養,創辦越英業餘學校,至1990年底,先後開辦高中升學輔導、高考補習、電大漢語言文學及法律專業、職工機械知識培訓、幼兒教師業務培訓、幼師舞蹈美術培訓、英語單科輔導等班,累計結業人數1467人。1987年,由主委朱仲華倡議,創辦以收藏科技圖書為主的越華書樓。發揮黨員的聯繫優勢,先後由國內外親友捐贈及本地廠商資助,集款折合人民幣36萬元,在市科技館內建造四層樓房一座,建成後交由市科技館負責管理。內藏各方捐贈及自購書籍近萬冊,為科技興市辦了一件實事。1983年起,為歷史文化名城紹興的文物保護、城鄉建設提供諮詢服務,先後編寫了《修復市內三山風景古蹟》、《古代的紹興酒》、《紹興辛亥志士史跡遺址》、《宋六陵》、《鑑湖》、《蔡元培在紹興》、《古城河道》、《爐峰煙雨與爐峰香市》等共十五期約8萬餘字的諮詢資料和各類建議50餘條,有的已被採納實施。此外,中老年黨員撰寫的各類文史資料,僅1983年後的7年中,累計已超過110萬字。民革黨員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積極工作、為社會主義熱情奉獻的精神,受到了所在部門和單位的表彰與讚許。黨員屠季和在居民區先後12次獲先進工作者、模範等光榮稱號。「文化大革命」前,黨員陶冶公向國家捐獻古籍書刊文物計十餘大箱,朱仲華捐獻了孫中山先生手跡等重要文物,金湯侯、張愛白各捐獻一批房產和名人字畫,均受到政府有關部門的表彰。1988年,民革黨員中獲各級先進工作者稱號的有26人;1989年,評為先進工作者的人數增至33人,佔黨員總數的四分之一以上。黨員巫懷英兩次被評為全國幼兒教育先進工作者、優秀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