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普通的民間藝人不同,越劇名旦袁雪芬給自己定下了兩個原則:一是不應酬,二是不唱堂會。為了維護自己的名聲,不破壞原則,她選擇了吃素,拒絕了宋美齡上門唱戲的邀請,身陷困境也沒有去求杜月笙,一生飾演的香妃等經典形象獲贊無數。
越劇是袁雪芬一生的追求,民國時期許多地方思想並未開化,但是袁雪芬敢於打破常規,組建了全部由女性組成的越劇團;她並沒有因為喜歡越劇就認為越劇完美無缺,而是虛心向崑曲、話劇學習,一直認為崑曲和話劇是越劇的兩個"乳娘";為了改變越劇沒有劇本的落後現狀,她自己出錢請編劇和導演,對編劇和演員都嚴格要求;為了追求更好的舞臺效果,她廣羅舞美設計、音響效果等天下人才。
新中國成立後,袁雪芬曾經帶著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在日內瓦會議上表演,轟動了世界,被西方人稱讚為"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記者們都為有一張《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演出票而自豪。飾演《祥林嫂》時,她堅持躺在冰冷的舞臺上十分鐘,只為讓觀眾保持對人物的真實感情。
最佩服的是袁雪芬的氣節。民國時期,為了自己的名聲,她選擇穿青衣吃素食。為何吃素呢?因為袁雪芬的名氣和才貌,許多不懷好意的人打她壞主意,有的人想邀請她喝酒佔便宜,也有的人想藉助她的名氣給自己沾光。
對於當時的有錢人來說,吃素會衝走自己的財運,影響發大財。袁雪芬既然選擇了吃素,而且還穿著青衣,對生意人來說很不吉利。旁人也不便強求,因此袁雪芬的飯局自然就少了很多,所以藉助吃素,袁雪芬堅持了第一個原則"不應酬"。省下來的時間,繼續放在提高和創新越劇上面。
袁雪芬的第二個原則"不唱堂會"就容易得罪人了。"唱堂會",一般是大戶人家邀請藝人到家裡表演,有些權勢燻天的人物,如果邀請藝人到家裡唱堂會,會被這些藝人視為榮耀。但是,民國時期,藝人的地位並不高,有些姿色的女藝人最後常常淪為有錢人的玩物,但是袁雪芬卻視人品名節比生命還珍貴。
袁雪芬當時紅遍上海灘,《香妃哭頭》《王昭君》《西廂記》等劇目中,她飾演的香妃、崔鶯鶯等形象深入人心,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都韻味無窮,令人久久難忘,唱腔更是清脆優美,韻味醇厚,委婉纏綿,感情深沉。袁雪芬在上海最紅的時候,唱一天戲的報酬就有一兩黃金,是當之無愧的名角。
這樣的袁雪芬自然引起無數觀眾的著迷,有勢利的人也想邀請袁雪芬去唱堂會,但是袁雪芬堅持自己的原則,甚至不惜得罪權貴。1946年,宋美齡來到上海,早就聞聽袁雪芬大名的宋美齡,特意邀請袁雪芬到家中唱戲,卻被袁雪芬直截了當地拒絕了,還說自己不能壞了自己的規矩,要想聽戲需要到劇場。這樣的大人物,袁雪芬敢於說不。
還有一次,袁雪芬的《山河戀》因為一些特殊的原因被禁演。為了解決這件事,有人向袁雪芬出主意,建議她趁著杜月笙生日之際去他家唱堂會,事情一定能夠解決。當時是1947年,杜月笙是上海鼎鼎大名的三大亨之一,黑白兩道通吃,有他出面,禁演的問題很快就能解決,但是袁雪芬依然拒絕了這樣的建議,堅決不去求杜月笙。可見袁雪芬是多麼珍惜自己的名聲!
袁雪芬同情勞苦大眾,頂住壓力編排了《祥林嫂》,贏得當時底層人民的共鳴,卻遭到反動派的仇恨。為了報復,反動派指示地痞流氓多次騷擾袁雪芬,甚至往袁雪芬身上投擲糞包,可是袁雪芬柔弱的身軀下,卻有一顆倔強不屈服的強大內心,依然堅持自己的原則不妥協。
"文如其人,戲如其人",袁雪芬雖然去世了,但是卻給後人留下了太多經典形象與感人故事。"清清白白做人,認認真真演戲",是袁雪芬一生再真實不過的寫照了。
參考資料:《東方女傑袁雪芬》《袁雪芬和越劇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