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開啟學習新加坡模式:深圳,8月28日,張學凡在深圳房地產盛典暨行業綜合評價發布會演講中——提出新加坡是深圳學習榜樣,將來深圳市60%市民住在政府提供的租賃或出售的住房中。
深圳提出一個大規模建房行動。張學凡表示,大規模建房行動包括商品房和公共住房這兩大塊:公共租賃住房這一塊,有110萬公共租賃住房的發展目標,每年公共租賃住房建設10萬套,深圳將通過五年甚至八年的時間補短板,力爭使得住房供需矛盾得到較好地緩解,以此穩定房地產市場,讓市民從「住有所居」邁向「住有宜居」。
深圳還有一個目標就是在「十四五」期間人均住房面積從27.8平方米提高到30平方米。此消息瞬間刷屏。下面我們談談及回顧一下新加坡的模式。
什麼是新加坡模式?
所謂新加坡模式,是指新加坡1965年後政府建立起了一個政治民主、政府清廉、社會文明、經濟繁榮、人民幸福和諧、環境優美國度的治國方略和模式。新加坡模式經歷幾十年的發展在全球取得巨大的成功,成為世界上許多國家及政府學習的樣板和追求的模式,故又稱為新加坡經驗。
重要歷史回顧:2013年8月18日,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國慶群眾大會上發表演講,他傳遞了一條重要信息: 新加坡未來的發展以及當局施政方略將產生"顯著變化",宣布了涵蓋教育、醫療、住房等方面的諸多改善措施。
李顯龍說,新加坡將進一步增加公積金購屋津貼,讓年輕人以及中等收入的家庭買得起房。李顯龍承諾,政府將為民眾提供更多"可負擔住房",保證"國內每一個工作者都有房可住"。
李顯龍說:通過住房公積金還貸,月收入1000新元(1新加坡幣=5.03人民幣)的家庭能夠負擔兩室的公寓房;月收入2000新元的家庭能買得起三居室; 月收入超過4000新元的家庭可以購置四室住宅。
李顯龍的這個講話引起熱議並受到新加坡老百姓的普遍好評。
新加坡模式對於新加坡成為全球經濟強國影響巨大。因為新加坡獨立時經濟上面臨的形勢非常嚴峻,可以說是困難重重,主要表現在: 新加坡經濟基礎很落後; 國內市場容量十分有限; 教育不普及; 失業率很高; 種族衝突問題; 缺乏社會和居住保障; 戰略上要面對外來威脅。
新加坡殫精竭慮後,把吸引外資作為強國之路的核心策略。吸引全球富國來新加坡投資,新加坡的目的不僅是未來儘快擺脫生存的危機,更重要的是出於其自身安全的考慮。
如何吸引外資?是新加坡當時面臨的最大挑戰。
新加坡政府的做法: 政府以補貼的方式鼓勵外資落戶。最終這種做法效果非常成功。接下來補貼外資的資金從何而來呢? 新加坡採取了別具一格、一舉兩得的思路及方法: 通過強制推行個人儲蓄中央公積金來解決國家資本的來源和積累問題。採取中央公積金計劃不僅為吸引外資提供了補貼資金來源,同時也為政府組屋計劃(相當中國的經濟適用房)提供了資金支持。
由此產生了全球矚目的新加坡模式——居者有其屋計劃。
新加坡是從1964年開始推行「居者有其屋」計劃,具體內容:鼓勵中等收入和低收入階層購買建屋發展局興建的組屋,建立與大多數發達國家以公共租賃或房租補貼為主截然不同的住房保障制度。到了2016年,新加坡有高達約82%的公民居住在組屋裡,住房自有率和組屋自有率達到90%以上。
新加坡模式的先進之處:
A、新加坡模式力推其由弱國「搖身一變」成全球強國。
新加坡模式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之一,新加坡聰明地依靠及利用了天時地利人和。天時——經濟嚴峻之下必須的改革之路;地利——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最南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被稱為「東方十字路口」。新加坡港地理位置優越,氣候和水文條件十分理想,最重要的是扼守著馬六甲海峽入口處的航行要道。 人和——採取的「借力使力」地解決資金問題的新加坡模式。隨著外國資本大量投入,有力推動並實現了新加坡經濟的騰飛。現如今的新加坡,是繼紐約、倫敦之後的第三大國際金融中心。
港口貨物年吞吐量達1億噸以上,居世界前列;國際航空客運周轉量僅次於美、英、法、日居世界第5位;成品油出口額僅次於荷蘭居世界第二位。新加坡成為亞洲的發達國家,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
2019年新加坡人均GDP達到6萬多美元,新加坡的人均GDP超過美國,並且曾是國內的5倍左右。新加坡由經濟疲弱的小國發展成為全球富裕的國家之一,推行的經濟政策,包括組屋政策等功不可沒。
B、構建起了新加坡高效福利體系、大力解決社會保障問題;
新加坡「借雞生蛋」解決資金問題,取之於民、用之於民,除補貼外資吸引投資外,花大力氣解決老百姓最關注的問題。 新加坡政府在有計劃、有步驟、高質量地解決當務之急的居住問題外,新加坡政府在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設立了各種的社會福利計劃。
比如在1955年獨創性地設立了強制儲蓄計劃——中央公積金制度,通過這個計劃為退休後或不能持續工作的勞動者提供經濟上的保障,解決新加坡居民的後顧之憂。歷經50年的不斷完善,該項計劃已成為涵蓋養老、醫療、購房、家屬保障等完善的社保儲蓄計劃。中央公積金制度計劃的主要特點:先積累後提取,提取多少根據積累多少決定。
B、突出解決老百姓的住房問題至關重要。新加坡人口雖然只有區區的563萬(2018年)之多,但新加坡隸屬於城市國家(即是國家又是城市),尤其是土地面積狹小而人口密度非常高,新加坡人口密度達7915.7/每平方公裡(2017年),新加坡位居全球各國人口密度排行榜的第一名!新加坡是人口密度大國孟加拉國的6.25倍。 當時我國人口密度排名是第十六名。
因此,有效妥善解決好老百姓的住房問題對於社會的和諧穩定是至關重要的。 新加坡政府從1960年開始就制定並實施「公共組屋計劃」以來, 目前居住公共組屋的人口約佔新加坡總人口的83%左右,其中93%的居民擁有其房屋的產權,7%的低收入家庭是向政府廉價租賃;另外15%的高收入家庭住的是市場上購買的高檔商品房。
自20世紀70年代,新加坡政府規定只有月收入在1500新元以下者才可申請;到了80年代,提高到2500新元,此後再次放寬到3500新元。這基本上保證了新加坡80%以上中等收入的家庭能夠得到廉價的組屋。本國人口組屋入住率,到90年代一度達到頂峰。
新加坡的組屋已有幾十多年的歷史,但新加坡城市在全球已完全面貌一新。去過新加坡的人看到早年建造的組屋依然不顯得破舊,其重要原因在於新加坡政府對於房齡長的組屋維修得非常到位,基本上是5年一小修,10年一大修。
小修是把外立面和室外鋪地進行更新,而大修是增加面積或改善居住功能,充分讓居民住宅不斷適應社會的發展和變化。
新加坡十分重視社區建設的公共事務,腳踏實地並拿出真金白銀,新加坡政府負責90%的社區基礎設施建設費用和50%的日常運作費。新加坡國家總統及政府總理每年國慶等重大節日對有貢獻的基層社區領袖進行表彰;國會議員經常參加社區各類活動,在社區接見民眾,聽取民老百姓意見等。
深圳怎樣才能學到新加坡模式的真諦?
2020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也是深圳獲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一周年。深圳的40年間裡,深圳國內生產總值從1.69億元增長至2.69萬億元,大增超10000倍。
在2019年,深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25萬元,高居各經濟特區之首。深圳的常住人口約大1344萬,40年裡,常住人口增長約42倍。而同期,北上廣人口增長在1-2.5倍之間。
雖然如此,深圳人均居住面積僅27.8平方米,仍然沒有達到國家和廣東省的最低標準線,究其原因:深圳70%多的人口居住在城中村,城中村佔深圳住房面積的高達54%左右。
最為突出的是土地問題。據深圳市住建局今年4月發布的《住房發展2020年度實施計劃》,深圳居住用地佔全市總建設用地的22.6%,低於國家相關標準中25%~40%的下限。
人口的大幅增長和經濟快速增長出現成長中的矛盾,深圳的土地使用受到很大的限制。深圳是中國大城市中,新房供應和人口增長問題最為尖銳的城市之一,從而導致深圳房價在全國遙遙領先並一直高居不下。
根據中指院數據,2019年,深圳市商品住宅成交均價為55821元/㎡。目前均價在6.5萬/㎡左右波動,全國成為中國房價第一城。深圳在2019底的二手房均價,比北京貴約2500元,高出上海約20%多,是廣州的近兩倍,是杭州的兩倍多。
根據美國國際公共政策顧問機構Demographia一年一度的《2019年全球住房可負擔性調查報告》顯示: 中國香港的房價中位數是716萬港幣(約91萬美元),家庭收入中位數是34萬港幣(約4.37萬美元),這已是香港第9年連續排在全球最貴的房價榜首了,並成為全球最負擔不起住房的城市。
在2020年,美聯物業發布數據,香港全市的平均房價為每平方呎15589港元(合每平方米153310元人民幣),是世界上價格最高的住房市場。
由此,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發布《2019年全國50城房價收入比報告》顯示深圳以35.2的房價收入比遙遙領先。深圳房價目前的收入比已經達到43.倍左右,在全球的房價收入比排名中位列第二,意味著在深圳購買一套房全家人不吃不喝需43年。可見深圳的高房價引人注目。
因此,深圳解決住發緊張問題:一是增加供應量;二是長效機制;三是學習先進經驗;
因為自1998年房改,中國的房地產發展模式經歷了單純的GDP模式、經濟驅動模式。在粗曠的GDP模式之下勢必帶造成房價走高、人均住房面積不足的問題。因此,科學合理的解決辦法就是提高房地產居住用地比例,增加商品房供應量,加以需求管制穩定房地產價格。
目前,深圳全市包括城中村和小區房的住房數量為1068萬套,共6.12億平方米,人均面積約27.8平方米,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的39.4平方米。
所以,深圳的房屋擁有數量明顯不足,造成了深圳房價的持續上漲。從供需關係來看,要想徹底解決住房緊張問題,只能是增加土地供應、多蓋房子。
從土地面積上來看,深圳國土面積1997.47平方公裡,而新加坡國土面積為724.4平方公裡(2018年), 在佔地面積上,深圳比新加坡大2.75倍。
但從人口數量上觀察,深圳與新加坡對比非常懸殊:2019年深圳常住人口超過1300萬,而新加坡的常住人口僅為540萬。這意味著深圳要學新加坡模式,需要增加大量的土地來蓋「深圳組屋」,顯然工程量巨大。
新加坡組屋模式並非沒有問題,新加坡在組屋實施過程中同樣面臨過土地短缺問題,導致組屋越蓋越高,面積越蓋越小。比如1960年,一間四房式組屋單位面積為85㎡和105㎡,五房式組屋的面積約為123㎡。而目前,四房式組屋的面積已統一為90㎡,五房式組屋的面積約110㎡。
因此,對於擁有千萬級常住人口並超過新加坡約2.4倍的深圳而言,需要建大量的組屋、同時規劃好標準化的面積、解決好學區問題、組屋的房價問題、土地合理定價問題,土地財政問題,無疑這將會是一個挑戰性的工作。
深圳市假如採取新加坡模式,那麼將會是房地產的「第二個蘇州工業園區」。而新加坡與蘇州工業園是比較成功的模式。
蘇州工業園區的行政面積278平方公裡,是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間合作的旗艦項目,是中國改革開放試驗田、國際合作示範區,蘇州工業園區成為全國首個開展開放創新綜合試驗區域。
在1992年9月,時任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率團訪問中國,表達了中新合作共同建立工業園區、並以該園區為載體借鑑新加坡經驗的意向。此後,中新雙方圍繞合作開發事宜進行了多次協商和實地考察,最終確定選址蘇州。
在2018年全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發展水平考核評價綜合排名中,蘇州工業園區位居第一,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位居第二,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