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普陀寺為群眾提供義診服務。 南普陀寺供圖
南普陀寺提倡文明敬香,寺院免費提供遊客一人一支香。 南普陀寺供圖
佛教在唐代禪宗出現時,已經實現中國化。19世紀中葉以後,隨著中國社會之大變局,中國佛教開始探索現代轉型。在新時代,佛教應如何繼續與社會適應,進一步中國化?千年古剎福建廈門南普陀寺,正在進行自己的探索和實踐——
專業義工,服務社會
5月18日上午,大批遊人、信眾來到福建夏門南普陀寺。天氣十分炎熱,義工們正在引導遊客飲用直飲水,為他們指路、講解。
在南普陀寺,義工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2011年,南普陀寺取消門票,如今,每天的人流量達到3萬人次。穿著黃色義工服的佛門義工,用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文明行為,服務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人、信眾。
10年前,南普陀寺的義工部成立時,只有300餘人,現已有超過5000人的義工隊伍。他們來自各行各業、各個年齡段,有信徒也有非信徒,協助處理寺院的日常事務,並「走出山門、服務社會」,在社區照顧孤寡老人,開展消防、垃圾分類宣傳,在醫院做義務導診。
「只要你願意服務社會,就可以成為義工。」義工部負責人心源法師告訴記者。
寺院定期對義工進行培訓,內容涉及佛門禮儀、生態環保、心理健康等。服務內容也從最初的護持道場秩序擴大到社區關懷、社會公益行動。2016年,南普陀寺義工部榮獲「全國119消防獎先進集體」 榮譽稱號。
「家人和朋友受到感染,也經常跟著我做義工服務。」已經從單位退休的鄭美蓮是義工部接待組組長,她自豪地告訴記者,「一些社區有需要時,會直接打電話給義工部要義工,他們說,不是因為義工的工作是無償的,而是因為義工們認真負責又專業,讓人放心。」
南普陀寺方丈則悟法師介紹,「義工組織最初是為那些樂意為社會服務的信眾搭建的一個平臺。後來,很多非信徒也加入進來。而南普陀寺巨大的人流量,以及開展的慈善和環保等社會服務事業,也需要有足夠的、專業的義工。」
在義工們看來,義工服務是一種健康的、對社會有益的生活方式。慈護組義工陳麗真說,「放下自我,奉獻社會,以團體的需要為需要,盡力去做,感覺身心健康,越做越歡喜。」
記者了解到,2017年,義工部登記為民辦非企業單位「南普陀義工服務社」,分為導覽、接待、慈護、社工、梵唄等12個小組,體現出南普陀寺義工服務的專業性與組織性。義工服務社已與廈門100個社區結對共建,開展慈善、環保、公益、消防等方面的活動。
創新方式,傳承弘揚傳統文化
佛教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時代,佛教文化需要煥發出新的光彩。
7月14日至20日,南普陀寺將舉辦第四屆兩岸青年禪文化體驗營。則悟法師表示,體驗營包括少林武術、坐禪等佛教文化活動,閩南騎樓、金門古厝風貌等民俗文化體驗,「這些活動旨在藉助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為兩岸青年增進往來、密切情誼,搭建溝通交流的平臺,推進祖國統一。」
南普陀寺幾經修繕,保持了傳統閩南建築風格,寺中的文物備受「呵護」,南普陀寺就像一個「佛教博物館」。各殿堂門口的牌匾,詳細介紹了相關佛教文化知識。在山門前,兩位遊客正在看牌匾上的註解。信眾和遊客遊覽寺院,同時也感受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南普陀郵局裡,記者看到,一位年輕人正在選購佛教文化的紀念郵票和書籤。
「如何將佛教文化與新時代文化思潮相融相契,並創造出屬於新時代的佛教文化,將是佛教持續推進中國化的重要課題。」則悟法師對記者說。
弘法部是一家新媒體機構。兩位法師正戴著耳機整理視頻資料。「80後」的林睿學的是新聞傳播,2014年通過寺院招聘來到弘法部,「我選擇到南普陀寺工作,是因為了解到寺院正大力弘揚傳統文化,需要專業的傳播團隊,自己在這裡可以有所作為。」
弘法部負責人了瑞法師告訴記者,「南普陀寺開通了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在網絡上弘揚傳統文化。我們有一個小型的錄音棚,一些簡單的音頻、視頻都可以自己製作。」
2017年12月,南普陀寺舉行「無遮水陸」嘉年華。這是一場集合現代虛擬實境VR體驗的傳統文化活動。活動中,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梵唄表演,讓現場的遊客、信眾感受到數千年歷史的佛教文化藝術精華。
培養現代僧才,豐富人間佛教內涵
「南普陀寺是太虛大師『人生佛教』思想的發祥地、實踐地與輸出地。在大師的銳意改革中,南普陀寺以建立教場弘法利生為宗旨,推動戒法修持,培育現代寺僧才智,由此迎來了重輝的氣象。佛教界應該將當今佛教對現代文明吸收、融合、發展的內容進行收集整理,豐富人間佛教的內涵。」閩南佛學院院長則悟法師說。
人才是佛教健康發展和服務社會的關鍵。則悟法師表示,僧才必須做到「兩要」:「要『以戒為師』,這是僧人的基本遵循;要愛國愛教,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社會安定,這是對大乘教義的落實,也是佛教的優良傳統。」
南普陀寺內的閩南佛學院,1925年由南普陀寺會泉法師創辦,歷經太虛大師的完善、妙湛法師的復辦、聖輝法師的光大、則悟法師的承傳,已成為漢傳佛教法師培養的重要搖籃。
閩南佛學院已畢業學僧3000人左右。1985年復辦至今,有30多人到國外留學深造,近100人前往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美國、加拿大等國弘法。留在國內的畢業生,已成長為寺院、佛教學院、佛學研究機構的中堅力量和接班人。
在佛學院女眾部的電教室,記者看到,學僧正在學習excel操作;多媒體教室裡,外聘老師正在與學僧練習英語口語。「80後」的宏覺法師大學本科畢業後出家,2017年從閩南佛學院畢業留任學院教導處。她向記者介紹,學院除了佛學專業課程,還開設有外語、宗教學原理、文史專題講座等公共課。「我們雖是出家人,一樣需要系統學習,才能適應現代社會、開展對外交流。」宏覺法師說。
閩南佛學院教務長靜安法師介紹,「為適應社會和佛教的新變化,閩南佛學院還不斷適時調整教學大綱、課程設置和教學規範,探索新的僧才培養模式。」
如今,閩南佛學院已成為一所研究型的院校。2017年3月,南普陀寺與北京大學佛教研究中心共同啟動了《太虛大師全集》編修項目。
靜安法師說,「太虛大師是近代一位思想超前、包容、開放的出家人。全集作為太虛大師的精神與智慧的集中呈現,是對中國佛教的發展進行的承前啟後的總結。」
承繼傳統,傳遞慈善正能量
5月19日至5月20日,南普陀慈善會首屆義診服務發展與交流論壇在廈門舉行。與會人士以南普陀寺慈善會義診院開展義診服務23年來的經驗為基礎,結合佛教慈善特色與佛醫傳統理論,探討慈善義診服務的現狀與熱點問題。
南普陀寺恪守佛教「慈悲濟世」的宗旨,發揚「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奉獻精神,從事公益慈善事業。
「我們繼承太虛大師提倡的人間佛教精神。人間佛教意味著積極關懷社會事務,包括文化、教育、環保,淨化世道人心、淨化社會。出家人是公民,是社會的一員,必須承擔社會義務和責任。南普陀寺作為都市道場,更需要融入社會、服務社會。」 則悟法師說。
5月21日,義診院在南普陀寺舉行現場義診施藥服務。當天,來自廈門市中醫院、廈門梧村骨科醫院等醫療機構的8位醫生參與義診,現場為群眾提供中醫骨傷科、內科、皮膚科等科目診療服務,並免費施藥。
義診院成立於1995年,是漢傳佛教第一家慈善醫療義診單位,具有廈門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正式頒發的「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義診院是非營利性醫療機構,一直堅持面向寺院僧眾與社會群眾定期開展義診活動,並於每周末向貧困地區及經濟困難的患者義診施藥。
南普陀寺慈善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弘來法師介紹,到2017年,義診院義診總人數超過1.3萬人。
「慈善義診活動傳遞著正能量,營造樂善好施的氛圍,帶動更多的人參與到公益慈善事業中來,自利利他,積沙成塔。」則悟法師向記者表示。
目前,南普陀寺公益慈善活動已涵蓋助學助教、慰問送暖、扶貧助困、環保護生、捐資修路、賑災救急等方面,足跡遍布祖國的大江南北、村村寨寨。24年來,南普陀慈善會共捐助資金超過1億元。「相比錢數,我們更看重傳遞『慈善』的理念。」弘來法師說,南普陀慈善會實行會員制,共有7萬會員,普通會員每天捐助一元錢,一年是365元。「我們發給大家一個小象儲蓄罐,每天投入一塊錢,希望大家每天升起『慈悲心』。」
「慈善不僅僅是給予,更重要的還有參與。當你親身參與時,會受到教育,會對人生和社會有新的認識。」弘來法師說。
南普陀慈善會創新助學模式,與高校聯手開展勤「公」助學項目,受助學生需要參與導診義診、義務家教、環保宣傳等公益活動,目的是希望他們通過公益服務,懂得感恩與回饋。畢業於廈門一中的施小敏說:「南普陀慈善會的資助為我的大學夢掃清了障礙。沉甸甸的紅色信封上寫著『勿忘世上苦人多』,我會牢牢記住,將來回饋社會,幫助更多的人。」
則悟法師說:「佛教從事慈善事業的傳統由來已久。但在現代社會從事慈善事業,佛教界需要加強合作,也要加大與社會的合作,進行專業化運作,不斷探索新思路、新形式、新途徑。」
倡導文明祭祀,保護生態環境
今年清明節期間,南普陀寺功德樓前的人比肩接踵。人們用寺院印刷的金紙替代金箔紙,統一焚燒;用寺院自製無汙染的純檀香,替代祭祀者自己帶的香。
而早在2009年,南普陀寺就已經開始提倡文明敬香。「一人一支香,由寺院免費提供。」南普陀寺知客悟雲法師說,「現代工藝製作的香和金箔紙含有有毒化學物質,汙染大氣環境。文明祭祀、綠色追思,更加符合環保理念。」
記者了解到,每逢重大祭祀節日,南普陀寺義工都在寺院現場宣傳。通過畫冊海報、廣播錄音、網站微信,甚至給祭祀者點對點發簡訊,多渠道宣傳文明祭祀的理念。而從今年農曆七月開始,將給祭祀者每人免費贈送「一支香、一張紙」,不再接受祭祀者的自帶祭祀品。到今年冬至時,將推行用鮮花祭拜取代焚香。
在南普陀寺,「垃圾不落地、能生大福慧」的告示牌以及垃圾分類宣傳欄隨處可見。2014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南普陀寺啟動 「垃圾不落地」系列環保活動,宣傳環保、惜福的理念,引導人們用心對待生活環境。2015年,南普陀寺啟動「善心善行」公共文明行為系列活動。
「垃圾分類、踐行公共文明行為,看似小事,但能反映出社會的整體素質和道德涵養。佛教倡導、踐行『莊嚴國土,利樂有情』,我們願意從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培育人們的文明、環保理念。」則悟法師說。
如今,廈門在全島推行垃圾分類和垃圾不落地的「南普陀寺經驗」,「善心善行」公共文明行為系列活動也在廈門的社區得到推廣。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