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以九品芝麻官來形容一個官員的官職很小,事實上九品已經是官員裡面級別最低的官了,那麼清朝的九品到底低成什麼程度呢清朝官制有九品十八個級別,分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類。中央官職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京官,分為文官和武官兩大類。京官由中樞部、佐理部和帝室部三大部分組成,包括內閣、軍機處和六部等幾大類。而地方官,則包括總督、將軍、巡撫、將軍、提督、知府、縣官等。清朝官制有九品十八個級別,這說明同一個級別的官也有正、從之分,比如最頂端的正一品要比從一品高上一級。在嚴格的官員等級制度下,七品縣令在很多人眼裡已經屬於芝麻小官,因此人們也常把七品知縣稱為「七品芝麻官」,但事實上在七品之下還有八品、從八品和九品從九品官,他們的地位比知縣還不如,是真正的「芝麻官」。
九品官級別有多低官員級別高低,可以從他們所著品服(朝冠、吉服冠、朝服、補服、蟒袍)和俸祿區別開來。清朝文武百官所著蟒袍官服,一品至三品繡五爪九蟒,四品至六品繡四爪八蟒,七品至九品只能繡四爪五蟒;而朝冠與吉服冠區別不大,但冠後所插之翎枝就很有講究了,只有五品以上才能用花翎,六品一下就只能用藍翎。當官的也要養家,官職的高低也決定了俸祿的多少。最高的正一品,歲俸達180兩,最低的九品,只有35兩的歲俸,而且級別越高待遇越好,這其中就涉及到養廉銀問題,為了防止官員腐敗,清朝對高級別的官員是相當慷慨的,其中一品大員的養廉金發放同地方總督標準,一年是一萬六千兩到兩萬兩白銀。
武官裡面,提督也可領880兩,甚至小小的把總,一年也有100兩。但是養廉銀只有七品(包括七品)以上的官員才有資格領取,八九品的低級官員,就只能靠著這些微薄的年薪過日子。這也凸顯出九品官員地位之低,簡直和一品官員是天上地下之別,差距實在是太大了。還有比九品更低的官嗎有,他們統稱為「未入流」九品已經處於清朝「九品十八級」官制的末尾,還算是有編制的正式的官,在現代,也是處於體制內的國家公務員了。然而,在清朝官僚階層,還有一批似官非官的人,他們統被稱為「未入流」,是不在體制之內的。這一群人,地位比九品小官更低,幾乎沒有任何物質保障,在京的包括五城兵馬司吏目府使、醫士、布政使司檢校。
地方上的正術、正科、訓術、訓科、典術、典科、關廳庫大使、驛丞、茶引批驗所大使、河泊所大使、道會、道正、京師崇文門關分司副使、州縣稅課司大使全部都算是有司其職的小吏,多少還有些權力,卻永遠都入不了流。因此,九品芝麻官好歹還是官,以上這些連官都不是。所以說,論當官,九品芝麻官還不是最卑微的,想想低下還有一大部分人連體制內的編制都沒有,他們的心理應該平衡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