鳩摩羅什法師簡介:鳩摩羅什(344—413),與玄奘、不空、真諦並稱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父籍天竺,出生於西域龜茲國(今新疆庫車)。博通大乘小乘。後秦弘始三年(401)入長安,至十一年(409)與弟子譯成《大品般若經》《法華經》《維摩詰經》《阿彌陀經》《金剛經》等經和《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成實論》等論,系統介紹龍樹中觀學派的學說。譯經總數《出三藏記集》作35部294卷,《開元釋教錄》作74部384卷。所譯經論影響很大,其中「三論」(《中論》《十二門論》《百論》)為三論宗主要依據;《成實論》為成實學派主要依據;《法華經》為天台宗主要依據;《阿彌陀經》為淨土宗所依「三經」之一。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散,人稱「什門四聖」。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分析了《晉書》記載不實、前後矛盾的情況,考證、確認了鳩摩羅什大師兩次「破戒」娶妻都是被迫而非主動的史實,但事實畢竟已經發生了。
一、鳩摩羅什自己如何看待「破戒」
那麼,作為一位年輕時就立志到中國弘揚大乘佛法的高僧,鳩摩羅什對自己「破戒」的行為是如何看待的呢?
首先,鳩摩羅什對自己的「破戒」行為是非常悔恨的,負罪感很重。
(1)他在對弟子和信徒們講經說法的時候,常常深刻自責,並以譬喻的方式告誡弟子:
每至講說,常先自說譬喻:譬如臭泥中生蓮花,但採蓮花,勿取臭泥也。——《高僧傳》
弘始九年(407),鳩摩羅什在一次講《妙法蓮華經》時又一次表達了後悔:
九年正月十五日,於大寺中,供三千僧。什在高座云:囊穢莫舍裡真金。敷揚大義。雨花動地四方雲集。——《弘贊法華經》
「囊穢莫舍裡真金」,與蓮花譬喻的含義一致。鳩摩羅什用「臭泥」「囊穢」比照自己,而將經義、佛法喻為蓮花、真金。這種比照表現了鳩摩羅什的自責、自悔,以此告誡眾徒,以及將自己的過失與佛教事業嚴格分開的坦誠襟懷。
(2)鳩摩羅什在龜茲時,曾師從卑摩羅叉學戒律。羅什到長安後,卑摩羅叉也到了長安。羅什與卑摩羅叉相見,師徒有一段對話:
卑摩後入關中,什聞至欣然,師敬盡禮。卑摩未知被逼事,因問什曰:汝於漢地大有重緣,受法弟子可有幾人?什曰:漢境經律未備,新經及律多是什所傳出,三千徒眾,皆從什受法,但什累業障深,故不受師敬耳。——《高僧傳》
這裡鳩摩羅什又表示了自己對「破戒」的內疚心情。由於「破戒」而使自己「累業障深」,雖有三千徒眾受法,但自己「不受師敬」,認為自己不能「為人師表」,其自責和悔恨心境表露無遺。
(3)公元401年鳩摩羅什到長安不久,廬山慧遠大師即致書羅什表示友好和敬意,並贈袈裟供羅什登高座穿用,還送漉器聊以示懷。鳩摩羅什在回復慧遠的信中日:
夫才有五備,福、戒、博聞、辨才、深智,兼之者道隆,未具者疑滯,仁者備之矣。所以寄心通好,因譯傳意,豈其能盡,粗酬來意耳。損所致比量衣裁,欲令登法座時著,當如來意,但人不稱物以為愧耳。——《高僧傳》
鳩摩羅什深感自己持戒不具,面對慧遠的尊敬,發出了「人不稱物」的懺詞,表露自己愧疚的心情。
其次,鳩摩羅什愧疚之餘,將痛切轉為悲憫心,更加盡心盡力翻譯佛經、培育僧才。
苻堅為得鳩摩羅什一人而派呂光率大軍七萬攻打龜茲,鳩摩羅什為呂光俘獲之後卻被羈涼州十七八年,此間以及後來又兩度被逼犯戒,這些經歷令鳩摩羅什對人生災厄有了更加痛切的感受,亦對人類苦難悲憫至深,產生了為眾生「度一切苦厄」的強烈願望。
從鳩摩羅什翻譯的佛經種類裡,我們可以感受到鳩摩羅什對持戒的強調和呼籲。《十誦律》《十誦比丘戒本》《坐禪三昧經》《禪法要解《梵網經》等重要經典成為中原佛教長期遵守的戒律經典,《十分律》是中國佛教流傳年代最長、範圍最廣的律典。鳩摩羅什傾力翻譯這些律典,即是對佛教法門的維護、對自己「破戒」的懺悔,也是心靈創傷的自我撫慰。
二、我們如何看待鳩摩羅什「破戒」
鳩摩羅什大師已經涅槃1600多年,他的事跡包括「破戒」對許多人來說,已經歸入了歷史堆中。但是,當我們接觸到他翻譯的那些著名佛典,我們還是無法迴避這位略有瑕疵的佛門一代聖哲。那麼,我們修行之人應該如何看待鳩摩羅什大師「破戒」的事件呢?
筆者有以下幾條建議。
第一,尊重歷史。鳩摩羅什「破戒」是事實,但是被迫的,不是主動的,這點是很明確的。不能像有些不負責任的網文那樣,說鳩摩羅什大師主動索要女人,這個是會造口業的。人無完人,「破戒」是鳩摩羅什大師的定業,縱然他佛學造詣高深,不負一代高僧盛名,也是無可奈何,改變不了的。
第二,不因人廢言。儘管鳩摩羅什大師有缺點,但他的優點更明顯。我們應看到,他翻譯的佛經,「以悟達為先」,先理解透徹,然後大膽地以意譯為主,文辭通俗易懂,深受老百姓歡迎。現在流行的很多佛經,如《法華經》《金剛經》《阿彌陀經》《維摩詰經》等,都是鳩摩羅什的譯本。據持戒精嚴的道宣律師說,鳩摩羅什是過去七佛的譯經師,他主持翻譯的經文是「得佛遺寄之意」的,又是受文殊菩薩「指授刪定」的。鳩摩羅什曾經發願:如果他翻譯的佛經沒有曲解佛法的本意,那麼他涅槃後,舌頭是不會燒爛的。如今,甘肅武威就有一座舌塔,供奉著大師那不朽的舌頭。因此,我們對於大師一生忍辱負重,顛沛於兵戎與王權之間,為了把真正的佛法傳到東土的卓絕努力,應生「同情之理解」,對於他翻譯的經典,應作稀有想,好好誦讀,悉心領會。
第三,要善用、善護己心。鳩摩羅什大師的遭遇值得警醒,但是我們看人看物,不要老盯著那不好的地方,那樣不僅得不到好處,反倒可能形成一種情執,燻黑了自己的菩提心。「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一切唯心所現」,「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修行的關鍵其實在於「修心」,「境隨心轉」。聽經聞法,開示悟入,成佛作祖,都依此心。不能錯用了心吶!「自位不知他位,下位不知上位。」有很多事情,我們沒處在那個位置上,是很難理解的;有很多時候,我們沒達到那個境界,是很難體會的。因此,我們應有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心態,不應事事苛責,畢竟,從究竟意義上講,「破戒」的表面上是鳩摩羅什大師,其實也是我們自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