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還能撐多久。」近日,談及增量配網改革的前景,很多增量配網業主向記者大倒苦水。
電網由輸電線路和配電線路組成,前者是將電能從發電側輸送至變電站,相當於「動脈血管」,後者將電能從變電站輸送至用戶端,類似「毛細血管」。電改「9號文」一經發布,電力市場化「哨聲」吹響,增量配電一度備受資本熱捧。然而,肩負提升電網效率重任的「鯰魚」,非但未達到預期,如今反而廣遭詬病:「增量配電改革難道要熱熱鬧鬧開幕,冷冷清清收場?」
記者了解到,當前困擾增量配網改革的諸多問題中,最核心的問題在於價格機制,而其焦點又集中在「基本電費」上,即增量配網與省級電網公司如何結算?增量配網是否需要繳納基本電費?輸配價格分開何時能實現?
(文丨本報實習記者 趙紫原)
「並非急功近利想賺快錢,
而是全行業面臨『夭折』風險」
華北電力大學國家能源發展戰略研究院11月發布的《2020年增量配電發展研究白皮書》顯示,四年來,全國分五批次明確了459個試點,在前四批404個試點中,只有202個試點確定招標方式、250個試點確定業主、118個試點公布股比、150個試點確定供電範圍、138個試點取得電力業務許可證(供電類)。增量配電改革試點進展緩慢。
2016年11月,遼寧大連市「瓦房店市增量配電業務改革試點」納入首批試點項目。2017年,民營企業遼寧綠源配售電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遼寧綠源」)獲得該試點建設運營權。
遼寧綠源董事長陳建告訴記者:「項目迄今已累計投入近4億元,應該說是舉全公司之力響應改革號召。如今項目建成了,卻因增量配電網和電網企業的結算問題,處於完全停滯狀態。園區內4家中資企業、一家外資企業等著用電,增量配電承擔保底供電的社會責任也打了『折扣』。」
地方國資控股的增量配電項目也備受壓力。西北地區某增量配電業主感嘆:「我們是存量項目『轉正』而來,邁過一道坎緊接著又來一道,按目前增量配電價格機制,全行業面臨『夭折』風險。」
「電網屬於長期投資,如果單從配電價格角度考核配電網的投資收益,那麼即使是電網企業的新建項目,前幾年也難盈利。」 北京先見能源諮詢有限公司董事長彭立斌表示。
對此,大部分接受採訪的增量配電業主一致認為,他們並非急功近利想賺快錢,一旦不盈利就「哭窮」,而是想改變當前的窘境,首要的就是解決增量配電與省級電網的結算問題。
「增量配網到底是網還是用戶?
基本電費到底該如何繳納?」
增量配網與省級電網結算,基本電費是重要組成部分。重慶市配售電行業協會秘書長陳曦介紹,在我國的電價制度中,主要針對大工業用戶實施兩部制電價。其中,一部分是基本電費,用於分攤部分固定成本,相當於安裝電話的「座機費」,另一部分為電度電費。
對於目前基本電費的繳納方式,國家發改委2017年底印發的《關於制定地方電網和增量配電網配電價格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就明確,「配電網可根據實際情況,自主選擇『分類結算』或『綜合結算』與省級電網企業結算。」
北京先見能源諮詢有限公司副總裁沈賢義表示,當前已正式運營的增量配網和省級電網多以「綜合結算」為準,即把增量配電網看作用戶;部分地區採用「分類結算」方式,但各地出臺的配電價格機制中缺少具體配套措施,暴露出諸多問題,如居民和農業用電沒有價差、基本電費收費超過大工業用電等。
那麼,增量配網該如何繳納基本電費?「按常理,用戶將基本電費給增量配網企業,再由增量配網與省級電網結算。由於兩者均投資了部分電力設施,基本電費的收益由雙方共同分成。但大部分政府文件並未明確基本電費的分攤機制。實際執行中,大量增量配電網企業不得不將收到的基本電費悉數上繳。」陳曦說。
業內人士認為,基本電費的兩種結算方式,一個把配網當用戶,一個暴露諸多短板。但不管哪種結算方式,鮮有地方政府出臺明確政策,導致現行繳納方式下的增量配網經營雪上加霜。
北京鑫諾律師事務所律師展曙光告訴記者:「部分試點地區,園區內配電設施80%由業主自己籌建的,也要全部繳納基本電費。以新疆2021至2022年大工業輸配電價為例,假設配電網220千伏進線,35千伏出線到用戶。經測算,若輸電網全額繳納基本電費,配網每售出一度電則虧損0.013元/千瓦時。」
「輸配電價分開核算提上日程,
增量配網改革才能有實質進展」
上述《意見》明確了「配電網與省級電網具有平等的市場主體地位」,那省級電網企業是如何繳納基本電費的?
對此,展曙光介紹:「交叉補貼導致輸配電價格變化,在電網內部輸配不分的情況下,內部收支調整『肉爛在鍋裡』,其整體收入沒有實質影響。但增量配網成本是清晰的,仍然採取老一套,明顯會出現各種『水土不服』。」
除了提升電網企業效率,增量配網還肩負著自下而上推動電網成本監審的使命。華東地區一位增量配電業主告訴記者:「從實踐結果看,試點項目並沒有倒逼輸配電價分開核算的『能量』,還需要國家層面自上而下統籌,將試點項目作為輔助,否則現行政策只是『隔靴搔癢』,不能改變當前停滯不前的局面。」
據記者了解,除省級電網外,還有很多地方電網,即躉售電價區,也面臨法律地位不明確的問題。上述西北地區增量配電業主表示:「因接入電源受阻,躉售區發展也受限。增量配網現狀遠不及躉售區,大家都急切盼望《公平開放電網管理辦法》及《網間結算管理辦法》出臺,還增量配網、躉售區公平的法律地位。」
該業主直言,增量配網改革不暢,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政府招商引資和新能源消納。「相比輸配分開『高難度動作』,增量配網接入電源相對容易,尤其接入新能源對緩解棄風棄光、達到『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所謂『招商引資』,即產業項目在供電營業區內落地,帶動經濟和社會發展。不論什麼電都接不進配網,自然也沒有用戶願意入駐。增量配網發展的兩頭都被『堵』住了,確實很難!」
改革政策要打準「七寸」
文丨本報實習記者 趙紫原
自2016年《有序放開配電網業務管理辦法》(發改經體〔2016〕2120號)發布以來,增量配電改革拉開帷幕已近四年。期間,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分五批次共明確了459個試點,引來各路資本。前四批試點中,僅一半確定招標方式,僅三成取得電力業務許可證,真正落地的項目少之又少。對此,不少人開始唱衰增量配電,稱其為此輪電改的「雞肋」;也有人感嘆,被資本熱捧的增量配網面對電源難接入,通了電又要賠錢供電的窘境,如何才能服務和抓住用戶?
近年來,國家先後下發20多份文件推進增量配電改革,但進展依然緩慢。可以說,政策雖多,卻未真正打到增量配電改革的「七寸」,即價格機制。
按照輸配一體核價,配電企業的經營水平和能力無法真實體現,因此在增量配網試點加速擴圍的同時,應將輸、配電價分別核定納入議事日程。而目前,地方政府對「基本電費」含糊其辭,市場主體在爭論扯皮,監管部門對輸配電價分開核算也並無著墨。對市場而言,需要以獨立、合理的輸配電價格為地基,明確增量配網與省級電網具有平等的市場主體地位,以此擺脫增量配電被當作「大用戶」的尷尬,並釋放真正的改革紅利。
電網屬於長期重資產投資,投資增量配電並非各路資本的「智商稅」,也不是急功近利賺快錢,而是看準了增量配網的長期潛力,在電改和混改「雙重光環」加持下,打造具有競爭力的新興能源企業,培育新的市場力量。
增量配網試點政策的初衷,在於提高現有電網的運行效率,是我國電力工業發展新階段的必然要求。當下,我國第三產業和居民用電增長迅速,以電動汽車為代表的電能替代方興未艾,而且將配電網作為平臺的分布式發電、多能互補等新業態也要求配網在安全可靠基礎上,具備更高的靈活性和智能性。很明顯,增量配電改革是助力新業態發展的一劑「良方」。
打蛇打七寸,挖樹先挖根。增量配網試點政策是我國經濟發展轉換新動力、電力工業轉歸新業態的重要政策,要以「釘釘子精神」持之以恆、堅定不移地持續推進,尤其要盯準「七寸」對症下藥,切記隔靴搔癢、因噎廢食。
End
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國能源報(ID:cnenergy)
編輯 | 李慧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