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農婦十年養牛樹標杆 帶動全鄉百戶村民共致富

2020-12-17 湖南頻道

紅網時刻通訊員 蔣淑芬 郴州報導

2009年彭美竹果敢創業,扶持當地百戶村民發展養殖產業,結對幫扶50餘戶貧困戶。

農婦十年養牛樹標杆 情系鄉裡百戶村民共致富

彭美竹,郴州市臨武縣水東鎮鬥水坪村人,中共黨員,臨武縣興旺畜牧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兼水東鎮婦聯副主席、鬥水坪村婦聯副主席。2009年她果敢創業,扶持當地百戶村民發展養殖產業,結對幫扶50餘戶貧困戶,長期安置解決6戶貧困戶固定就業,帶領他們發家致富告別貧窮。同時堅持做慈善真誠發聲致力於公益事業,結對幫扶貧困學子圓大學夢、幫助周邊村委修公路、建祖房,扶貧濟困樂善好施捐助愛心善款近10萬餘元。

彭美竹是模範共產黨員,也是郴州市最美創業先進個人,2018年度獲評湖南省首屆「湖南省十佳農民」,2019年先後獲評「郴州市三八紅旗手」「郴州市優秀女企業家」「最美臨武人」「郴州市勞動模範」等,她創辦的興旺畜牧養殖專業合作社是臨武縣創新創業示範基地和新技術培訓基地,她的養殖發展歷程曾被中央七臺專題報導。

彭美竹的牧草種植基地面積由最初的80餘畝擴大到800畝,牧草產量提高50%以上。(胡濤/攝)

願將汗水灑青草  甘為大地興葳蕤

安以質為本,質以誠為根。「2009年以前,我們一家子從事煤炭運輸行業與餐飲服務,且經營有方。但我時常為找不到優質地道土特產食源而犯愁。因此,我就萌生了打道回府回老家養黃牛的想法……」2019年2月,彭美竹想方設法先後籌措基金80餘萬元,承包山嶺、搭建牛棚、種植牧草、購買種牛、開啟沉下心、沉下身、沉下力紮根大山腹地,走一條揚養殖之波、築精神家園的產業扶貧農耕路。

依靠「養牛」這面旗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現新常態下新農村的新發展,黃牛養得好、產的優、賣的俏——是彭美竹必須面臨與確保的首要問題。

養牛無巧,圈乾食飽。「我們村以前均以挖煤為生,周邊村委都有幾十年的煤礦開採歷史,導致地下水位破壞,地表綠植受損嚴重。家牛要過冬,草料必須充。因此我承包村裡的荒山田地僱請臨時工大面積種植皇竹草,一為牧草儲備豐足確保餵得起餵得好餵得肥;二為加入生態環保隊伍改善家鄉人居環境。」彭美竹說。對此,鬥水坪村支書李祥開說,「可別小看她此舉啊,現在每年村集體荒地利用『變廢為寶』向她收取租賃金,也解決村裡的年長閒置勞動力就近就業問題,同時還收到了『封礦復綠』還大地以青山綠水的生態環保效果,一舉幾得美竹真是用心良苦啊。」

2012年至2019年,彭美竹的牧草種植基地面積由最初的80餘畝擴大到800畝,牧草產量提高50%以上。「皇竹草,為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具有較強的分櫱能力,單株每年可分櫱80-90株,是一種新型高效經濟作物。易於打點,用我們這邊的土話講就是『賤生賤養』——割了又長又返青,每年可收割三至四茬……」她發動周邊村委的鄉親廣泛種植皇竹草,與農戶達成意向協議並籤約,以可觀的市場價格收購皇竹草,幫助村民在家門口自種自產不愁銷。

發展綠色生態養殖,認識生態、利用生態、引領生態,讓漫山遍野的荒山蓋上「綠被子」,沉睡的荒山日漸甦醒,市場前景日趨廣闊。

彭美竹的合作社吸納社員近10人發展養殖黃牛630頭,帶動周邊養牛戶102戶發展養殖黃牛1000餘頭。(胡濤/攝)

願將青春許黃牛 甘為城市作搬運

「做村莊的帶頭人,用心經營養殖;做發展的開路人,用勁壯大產業。」2011年6月,彭美竹組織7戶散養戶到臨武縣工商行政管理局註冊登記,成立了臨武縣興旺畜牧養殖專業合作社。期間先後投入資金820萬元改擴建,將養殖基地由磚瓦棚換成5000平方米的標準化鋼架場,養殖規模從最初的80頭擴展到500餘頭,並在郴州市開起了自己的首家牛肉銷售店。目前,彭美竹的合作社吸納社員近10人發展養殖黃牛630頭,帶動周邊養牛戶102戶發展養殖黃牛1000餘頭,當地養牛戶每年可增收80餘萬元。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她家的牛肉呀,有兩大突出特點——香與甜,滑嫩滑嫩的口感就是比別人家的好。而且50元/斤價格一點都不貴,普通百姓每個人都買得起吃得起,雖然我們家住得遠但我經常坐公交車過來這邊排隊買牛肉。老闆慈善經商不為盈利,難得啊……」群眾口碑好,市場需求大,回頭客多。現如今,彭美竹的郴州牛肉店面每天現殺現賣1—2頭黃牛,且早早收工售罄,日收入萬元以上,年收入近百萬。

「動物也是一個生命,是有靈性有感情的。這就和人一樣,所以我把牛當做人來待,當做我的孩子來養……」彭美竹在養殖場建起了住所與牛「同吃同住」,每天半放半圈趕黃牛上山保證充足的陽光日照時常。「為什麼顧客都反饋我們的牛肉肉質甜呢,就是因為我們的牛餵養以皇竹草為主,冬季谷糠、玉米粉、豆帛為輔。皇竹草含糖量高,牛兒食用後其糖分就會滲透沉澱於牛肉之中……」為廣大市民輸送一盤地地道道的新鮮好牛肉,大傢伙買得放心、看得舒心、吃得安心,我們再苦再累都寬心是彭美竹養牛賣牛肉的初衷。

養殖基地的標準化鋼架場。(胡濤/攝)

願將真情付群眾 甘為富裕築暖巢

「鬥水坪是一個寫滿初心的地方。2009年創業之初,其實我遭受了事業和家庭變故的雙重打擊……」談及往事,彭美竹痛楚難掩。原來,因初始接觸養殖,雖不乏創業熱情但缺乏因地制宜的經驗,第一次試養,彭美竹以「牛棚裡的牛不是夭折,就是骨瘦如柴,最後狠心全部處理」失敗告終。次年下半年,她丈夫又身患胃癌晚期,丟下2個尚未成年的兒子和彭美竹撒手人寰。「我一生中最艱難的歲月,是我的親朋好友與父老鄉親向我伸出援手攙我一把,助我在養殖道路上繼續前行……」

「我之所有,我之所能,都歸功於我天使般的鄉親。」彭美竹說,「從逆境中成長走向成功,始終與父老鄉親魚水情深、血脈相連……我之一切來自鄉親、依靠鄉親,自然要一切服務鄉親、回饋鄉親。」興旺畜牧養殖專業合作社長期安置6名貧困戶為固定員工,其他技術熟練工和管理員工6人,臨時用工每年達2000多個,工人從牛場獲得的工資年收入達50餘萬元。2019年,生產經營新增就業崗位2人,新增就業人員增收年收入20萬元以上。2018年,臨武縣某企業種植的牧草因管理和市場調查欠到位,致使牧草不優產量不高受損嚴重。彭美竹知情後,又毅然主動接過那50餘畝牧草,並與村民籤訂合同保價收購,幫助村民度過困難重樹信心。

「我今年62歲了,粗活重活幹不了也吃不消了,就算是去給人打臨時工都不會要嫌棄我年紀大了。多虧了美竹老闆可憐我收留我……」肖良香,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兒子因車禍久臥病床意識不清,4個孫兒均在讀處於接受教育期,家庭經濟負擔重。「我在合作社做了8年了,就是割割草、搞搞衛生幹些輕活,美竹老闆卻每月發我工資2400元,還包吃三餐。好人啊,恩人啊……」念及彭美竹的好心,肖良香感激涕零。

同時,彭美竹還為臨武縣3個貧困村80餘戶貧困戶免費發放優質玉米種子種植玉米350餘畝,經常性深入田間地頭現場技術指導,並承諾貧困戶收穫的玉米保底收購,幫助貧困戶增收35萬餘元,為脫貧打下了堅實基礎。

「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彭美竹表示,探索一條以牛興農、以牛增收的產業扶貧之路,通過樹立先進典型,重燃廣大村民的創業創新熱情,激活農業農村的內生原動力,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培育新動能、增添新力量,最終實現——養牛養出「牛」日子,領著群眾幹帶著群眾賺,養好一頭牛,帶動一個村,搞活一座城……這是我作為一名農村共產黨員紮根養牛的初心所在。

來源:紅網

作者:蔣淑芬

編輯:文建美

本文為紅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

本文連結: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9/09/16/5977018.html

相關焦點

  • 盧凱:返鄉養牛致富 帶動鄉親增收
    ,5年多來,他不僅成了村裡的養殖大戶,還帶動了鄰裡鄉親共同增收致富。,周明輝今年就發展起了養牛。每個月,盧凱都會到他家為他講解養牛的基本常識和注意事項。如今,盧凱的養牛場漸漸步入了正軌,養牛規模已由最初的十幾頭牛發展到現在的四十多頭,最多時候達到70多頭,2019年,盧凱純利潤達到30萬餘元,看到老盧養牛的日子越來越好,村裡很多群眾都上門請教,盧凱也熱心的分享自己養殖技術,帶動鄉親們一起發展致富。
  • 阿克蘇:巧念養牛致富經 讓群眾日子「牛」起來
    我相信,通過養牛,我一定能致富奔小康。」塔木託格拉克鄉拜什託瑪村村民如孜·莫敏說。 回想起幾年前如孜·莫敏的生活和現在可是天差地別,那時候由於孩子殘疾,自己顧家不能外出,加之地又少,成為了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日子過得緊巴巴的,想著自家的生活,如孜·莫敏每天愁眉不展。 村「兩委」和工作隊了解到情況以後,及時入戶為他講黨的惠民政策,幫著出點子理思路。
  • 關注|養牛拓出致富路
    「村裡山嶺廣闊,村民種植的稻草、玉米杆等不值錢的東西都可用來用牛。」莫明佑想養牛是條致富路。1997年春,莫明佑買了6條水牛來養,到冬天賣牛獲利6000多元,養牛讓他嘗到了甜頭。2008年,莫明佑投入10餘萬元,購回10多頭黃牛進行養殖,開始了創業之路,通過科學管理取得了成功。2015年,莫明佑從山東引進10餘頭西門塔爾、利木贊等優質肉牛進行養殖,目前已達47頭,產值達36萬餘元。
  • 十年磨劍樹標杆 初心不忘護坦途——郴州公路治超這十年
    開展治超工作十年來,全市有98名違紀違規人員受到黨紀、政紀處分,350家責任單位被責令限期整改,3個縣政府向市政府作出深刻檢查,4名縣級領導被誡勉談話。鐵腕揮重拳,路面治理實現拉網合圍掃除障礙、打破常規、創新機制、綜合推進,郴州治超工作踏上了鏗鏘行進的艱辛破冰之旅。
  • 肇慶懷集打造「牛世界」 帶領村民養牛致富
    原標題:懷集打造「牛世界」帶領村民養牛致富   很多人偏愛吃黃牛肉,而市場上水牛肉居多,怎樣才能吃上放心的黃牛肉?5月26日上午,肇慶市懷集縣永固鎮多安村正式啟動「牛世界」生態產業園項目,計劃採取「企業+農戶」的模式,為市場提供更多優質黃牛肉。
  • 臨泉:養牛致富帶脫貧
    12月10日,臨泉縣長官鎮鎮西居委會大亓莊的養牛場裡,負責人張愛華向工人說著飼養注意事項。今年是張愛華養牛的第十七個年頭。樸實憨厚、性格開朗的她靠著吃苦耐勞的勁頭,成了當地的養牛能人,帶領村裡的鄉親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
  • 紅寺堡區弘德村:村民變股民 抱團養牛闖出致富路
    像馬秀翠這樣的建檔立卡戶在聯合社裡有46戶,這兩年他們靠養牛都掙上了錢。 「今年我們帶動農戶520戶,農戶加入聯合社就變成了股東,預計聯合社的收入將達到1100萬元,今年的分紅肯定高過去年。」馬吉貴說。
  • 安徽利辛縣舊城鎮:返鄉創業 帶動村民共致富
    利辛縣舊城鎮建檔立卡貧困戶陸吉敏家貧志不貧,通過個人努力以及國家各項扶貧政策支持,在自己脫貧致富的同時積極返鄉創業,帶動當地村民脫貧致富。陸吉敏家住舊城鎮陸暗樓村,因配偶身患重病,為救治妻子四處借債,後在外務工時又被騙十餘萬元。
  • 龍居鎮:巧念養牛致富經 村民過上「牛」日子
    而現在,朱家村卻靠養牛,成為了遠近聞名的「牛」村。這種經營模式生產規模小,村民們缺資金、缺技術、缺信息,產品抵禦市場風險能力差,商品率不高,增收困難。「市場需要什麼、商品銷往哪裡、如何在市場風險中保護自己……這些村民都不知道,我們得想個招兒,讓村民們脫貧致富。」朱家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連明說。
  • 饢產業帶動村民致富
    新疆庫車市緊緊圍繞饢產業發展,以脫貧致富為目標,不斷壯大發展民族特色美食「饢」產業,積極調動村民內生發展動力,越來越多的農民通過饢產業實現了增收致富。在庫車市烏恰鎮薩益布益大饢城,工人們正忙著趕製大饢,前來買饢的市民絡繹不絕,在這裡上班的工人都是來自烏恰鎮各村的村民,經過統一免費培訓實現了就業,有了穩定的收入。
  • 永城創業能手陳博:返鄉辦起服裝廠,帶動致富樹榜樣
    永城市演集鎮時莊村,返鄉創業能手陳博創辦的奧海服裝廠,為周邊一百多名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在為鄉村振興出一把力的同時,也為本鎮脫貧攻堅作出重要貢獻。金秋九月,微風送爽。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小廠房,卻養活了方圓十裡上百戶人家的留守村民。他們生產的兒童服飾,多出口國外。疫情期間,工廠被迫停業,總經理陳博和丈夫就將衣服半成品送到生活困難的村民家中,加工好後再統一收回來。既避免了他們外出打工可能被感染的風險,又保障了困難群眾的日常生活開支。
  • 廣東省肇慶市高要祿步鎮:有位退伍軍人回鄉養鱉,帶動村民致富!
    廣東省肇慶市高要祿步鎮:有位退伍軍人回鄉養鱉,帶動村民致富!退伍後,他激情不減,積極競選村幹部,以求實現為鄉親服務的初心;他敢衝敢闖,成為村民裡的創業標杆,帶動村民走上養殖致富的道路。他是廣東省肇慶市高要祿步鎮「最美退役軍人」葉志佳。1989年3月,葉志佳應徵入伍廣西邊防部隊。在部隊期間,他因表現優秀,曾獲評為「優秀教練班長」和「優秀法卡山戰士」。1992年10月,葉志佳退役。
  • 「脫貧攻堅」黃錦村:人勤產業興 村民致富忙
    本網訊(記者 蔣一田)在全縣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松柏瑤族鄉黃錦村村支兩委和扶貧工作隊,以產業富民為目標,大力培育特色種養產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通過能人帶動,激發村民幹事創業熱情,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眼前這位在撈小龍蝦的村民叫盧志平,年輕時常年在外務工,隨著孩子漸漸長大,盧志平回到了村裡,一次偶然的機會盧志平參加了縣裡組織的種養培訓,了解到小龍蝦養殖技術。今年盧志平承包了二十畝的水田養殖小龍蝦喜獲豐收,按每畝五千元的純利潤,盧志平單小龍蝦養殖就有十多萬元的收入。在貧困戶王相英的種植基地裡,一派瓜果飄香景象。
  • 新疆庫車市:養牛脫貧謀致富 「牛勁十足」奔小康
    在村「兩委」的扶持下,新疆庫車市齊滿鎮瓊博孜村村民艾合買提·買買提依靠黨的惠民政策,積極發展養殖業,不僅成功實現了致富奔小康的目標,還成為了遠近聞名的致富能手。 8月2日,筆者來到艾合買提·買買提家,牛圈裡36頭牛正在吃飼料,個個膘肥體壯。
  • 額敏縣:風乾肉帶動村民致富增收
    沙雅萍是額敏縣二支河牧場匯幹村村民,從小受父親的影響,對牛羊養殖格外精通。婚後,沙亞萍夫婦便搞起了牛羊養殖及風乾肉生意。  為了將風乾肉做好,兩人走訪學習了蒙古族古老的製作方法,並選用牧場上的草鏢牛為原材料進行製作。將牛腿肉剔成條狀,然後撒上適量的鹽、蒜末等裹在牛皮當中,悶兩天以上。等調料入味後,即可取出牛肉上架風乾。
  • 雲陽李圓父子「柿」業甜蜜 帶動村民共走致富路
    李圓和父親還帶動村民一起種植大秋甜柿,其中有20戶貧困戶加入了專業合作社,一起把這份甜蜜「柿」業做大做強,共同走上致富路。
  • 唐山遷安:「早蜜酸梨」成了村民致富樹
    「早蜜酸梨」成了村民致富樹。李建軍 攝        長城網唐山9月27日訊(李建軍 李曉松 記者 杜宇昕)日前,在燕山腳下的遷安市建昌營鎮新房子村,村民滕志超果園裡的「早蜜酸梨」成熟了。   「早蜜酸梨」是滕志超精心嫁接培育的特有梨樹品種。該品種果肉細膩,酸中帶甜,外形像酸梨,但成熟期要比酸梨早一個月,備受市場青睞,許多客商都是提前定購。
  • 宣威大橋村:「合作社」帶領村民走出致富新路子
    >掌上曲靖訊近年來,宣威市雙河鄉大橋村立足實際,緊扣「兩不愁三保障」和產業扶貧,下功夫調整優化種養結構,採取「合作社+基地+農戶」和村黨總支領辦合作社的組織方式,成立村社一體合作社2個,通過加大土地流轉力度、擴大種養殖規模,探索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助推產業發展,吸納帶動更多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參與養殖和種植業
  • 奉節降龍村田銀平成「瓜子大王」 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這是致富不忘鄉鄰,帶領一群貧困群眾踏上致富之路的田銀平的人生信條。日前,在重慶市農業農村委員會發布2020年度重慶市「百名新型職業農民」名單中,田銀平與林橋、吳巍、李建平、譚長根上榜。田銀平,男,重慶市奉節縣紅土鄉降龍村村民,現任奉節縣蜜嬌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主要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