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順是個挺抽象的詞語,是每個人都離不開的事情。只要父母兩位大人健在,我們都會因為該如何盡孝道,覺得抓耳撓腮,到底怎麼做才叫孝順,又如何做一個孝子呢?很多人認為,多聽父母的話,難道還不夠孝順?其實早在古代時期,大思想家孟子對於孝道,已經做了解釋並且歸納為3點,下面看孟子眼中的孝子是什麼樣的吧。
每個人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漸漸衰老,父母將我們養大不容易。無論作為兒子或女兒都應該學會,在父母失去勞動能力的時候,讓父母吃飽穿暖。父母沒有物質來源的時候,要在經濟上為父母提供必需的生活用品,以及日常生活費用,其實很好理解,說白了,要做一個孝子,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把父母贍養好。
然而在實際生活中,有些人確實很孝順,他們不僅在物質上,讓父母吃得好、喝得好,並且認為只要父母說出來的話,就一定要聽從。其實這話,既對也不對,父母說的話固然要聽從,但父母說出來的話,也不一定完全正確。我們要堅持做一個道理分明的人,父母做對的事,要尊崇,但父母一旦做出錯的事來,我們要及時進行糾正,而並非一味地遷就父母。這也是孟子眼中的第二條,見父母有錯時,要進行指正。
舜帝就有這樣一個故事,舜年輕時,由於父母不賢惠,導致舜一直沒能娶妻,舜也只能對父母進行隱瞞,自己為自己做主,娶了妻子。然而我們對父母一味地屈從,也是不對的,有的父母對兒子溺愛,兒子到了結婚年齡,卻忘記做這件事,總認為兒子還小,我們要學會自己拿主意。而孟子也對此事做出了評價,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可見孟子對不孝的評價,更傾向於後者,理解為,要做孝子,一定要盡傳宗接代的責任。
以上這三孝,從物質上和精神上都做出了解釋,分別從父母身上和子女身上給出了原則。學好以上3件事,做一個既孝順又不打折扣的孝子,就這麼簡單。一個合格的孝子,可不是給父母買足了食物,就人去樓空連面都見不到,也不是對父母百依百順就行,有這種想法就錯了,更不是任何事,無論對錯,都向父母無條件屈從,這是陷父母於不義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