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
「名媛」幾乎成了裝富的同義詞,
微博熱搜遲遲不下。
一切都是因為一篇《我潛伏上海「名媛」群,做了半個月的名媛觀察者》的文章。
文章作者花費500元進入了一個「名媛」群,才發現這簡直就是高配版的拼多多。
在社交網絡頻繁曬出入高檔場所、穿戴奢侈品牌的「名媛」,其實是「拼團」租豪車、租名牌,甚至「拼」豪華酒店拍照……
然而在「名媛」發源地歐洲,社交網絡上「扮演名媛」的現象也不少見。
從王室貴族到富商名流
「在歐洲,名媛一般指在上流社會扮演重要角色或經常參與的人。」柏林社會學者馬塞爾認為,「這些人通常具有兩個特點:一是來自富裕家庭或貴族,與王室有牢固的家族或個人聯繫;二是花費大量時間參加各種時尚社交聚會。」
「名媛」一詞在1928年的《時代》雜誌上才首次以英語(socialite)出現。不過早在17世紀初,現代意義上的名媛文化就已誕生於法國。
亞歷山德拉·費奧多蘿芙娜,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末代皇后,原本是德國公主,1894年嫁給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末代皇帝尼古拉二世。就顏值而言,皇后亞歷山德拉·費奧多蘿芙娜真的很美,一顰一笑,極具優雅範,又透露出憂鬱之美,是當之無愧的正宗名媛。
當時,巴黎出現一種新型的「線下朋友圈」:知名貴婦定期邀請社會各界名流聚集於家中客廳,圍繞文學、藝術、哲學和政治話題暢所欲言。人們把這種在客廳裡舉辦的社交聚會稱為「沙龍」。
大名鼎鼎的茜茜公主被認為是19世紀歐洲四大皇室名媛之一。而隨著時間推移,歐洲「名媛圈」逐漸向其他階層的女性開放,不再只是貴族專利。許多來自商人家庭的名流,以及女藝術家、女作家也加入這一圈子,德國等國家還出現「名媛」培訓課。
不是所有貴婦都是名媛
正因為對於名媛的苛刻評選,所以許多歷史上有名的美人並不能稱之為「名媛」。這位今天我們耳熟能詳的美女蒙娜麗莎,在當時,就不能被稱之為「名媛」。
眾所周知,蒙娜麗莎的丈夫是個富商,但作為一個暴發富,並不被當時的上流社會接納。而蒙娜麗莎本人卻是出生在佛羅倫斯一個貴族家庭裡,但是她的家族在歷史的長河中慢慢沒落了,到了小麗莎這代,已經沒什麼影響力了。
如今,「名媛」一詞仍與「富有」和「社會認可」等標籤聯繫在一起。
社會學者馬塞爾介紹,歐洲目前「名媛圈」越來越大且有一定的階層之分,主要有四類:
首先,具有歐洲皇室或貴族血統的人常被認為是真正的「名媛」,另外兩類為富豪家族的繼承人和各個領域的女性傑出代表,
第四類「新名媛」則為新興的「網紅」、真人秀明星等。
但是這種新興的網紅,能算得上什麼名媛?不過是一群「假精緻」的撈女。
什麼是撈女?
英語裡的叫"Gold Digger",字面意思就是淘金者,通俗的話來說就是傍大款。撈女給人的印象非常的不好,這類女人沒有自尊,她們把有錢的男人當作是自己走向成功之路的捷徑,愛慕虛榮,十分拜金,就想著釣個金龜婿,從此走向了人生巔峰。
但是每天這樣的生活真的容易嗎?透過這次「拼團名媛」的笑話中,我們可以略窺一二。
賈平凹說,朋友的圈子其實就是你人生的世界,你的為名為利的奮鬥歷程,就是朋友的好與惡的歷史。
別讓自己過得太假了,那些所謂的假精緻會讓你真的迷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