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在當代是如何崛起的?

2020-11-29 挖史人

因為生理機制、社會分工的不同,男人與女人有明顯的生理、文化上的差異,有研究表明,無論後天文化的作用如何大,都不能抹煞因生理功能不同而存在的差異,平等只是相對意義上的產物。男女兩性由於生活環境、生理與心理的某些差異,必然導致他們在感知世界、表現世界等方面有所不同。他們的作品會呈現不同的男女社會生活、內心世界及敘述角度、語言風格等,不同性別的讀者對作品的理解也會綻露出一定的性別傾向。男女兩性進行文學創作和鑑賞,不是要漠視各自的性別規定性,而是更細膩更多樣的去觀照、發展各自的個性特徵,去了解「陌生性或不可減少的其他人的他性。」。

一般認為男性作為一個雄性的物種天然地應該具有雄健的體魄具有向外擴張的攻擊性和徵服性通過不斷地攻擊和徵服而進行創造在創造中發展其理性和邏輯性。著名的女性主義理論家凱特米利特在她的性別政治理論中把女性長期以來遭受的壓迫歸結為再現(represent)問題。從文化與權力的關係看再現行為本身就是文化內部權力關係的一種體現那些能再現自我和他者的人握有權力而那些不能再現自己與他人的人處於無權的地位只能聽從別人的再現。女性的成長過程實際上就是不斷擺脫自己的本真性並按照男性視角不斷重構自己形象的過程。男性視角正是建立在男權制的基礎之上對文學藝術作品進行審視和評價的一種觀念和方法也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之後形成的一種源遠流長的傳統批評觀念和方法.它的主要文化特徵就是將女性的價值置於男性的價值觀中來衡量它所遵循的是男性制定的標準和尺度用一整套嚴格的道德和倫理體系來規範女性的思想和行為。米利特指出:由於社會環境所致男女兩性實際上是兩種文化。性別身份的形成貫穿於整個孩童時期。從孩提開始性別身份教育就按照男女性別的差異灌輸給孩子應具備什麼樣的氣質、性格、興趣、地位、價值、姿態和表情才得體。

在男性富於攻擊性或進取心被視為是理想的氣質而女性則被鼓勵克制攻擊或進取的欲望和衝動。於是擅長攻擊或富於進取成了男性的「美德」而「忍耐」和「克制」則成了女性的美德。就是「陽剛陰柔」即以男子強健的體魄、直率的個性、剛硬氣質和富於進取為美而對女子的審美要求則是輕聲柔氣、懦弱纖細、膽怯怕羞、溫柔馴服。女子只有處處顯出溫柔嫻靜、柔弱馴服的氣質才符合男人的審美標準才能獲得男人的歡心。

按照女性主義的觀點傳統的男性意識使得作家習慣從男性的視角來看待女性不僅按照男性的心理需求和審美趣味來塑造女性形象而且通過文學作品的感染力向讀者灌輸男性中心思想意識引導讀者去認同並接受男性的價值觀從而強化女性的從屬地位。比如許多男作家往往在作品中根據自身的意願塑造出許多心甘情願為男人犧牲一切的女性形象並傾力頌揚她們這種「高尚的美德」強調她們行為的「可敬可愛」用她們身上令男人感到「可愛」的品德來掩蓋她們生活中的不幸誘導女性讀者去效仿她們終使得女性不知不覺按照這些「榜樣」來進行自我塑造將男權制為維護男性中心地位而為女性所制定的處世規範內化為女性自身的目的追求。這就是「男權話語霸權」的形成。「男權話語霸權」意指男性聲音的強勢地位它對女性世界具有絕對的規範和控制權男性聲音既是社會和文化的主流、主導、主體的聲音也是女性被歷史遮蔽、被描寫、被消費的主要原因。男性話語霸權的地位、功用的確立在於其幾千年中所形成的、相對穩固的話語機制和話語秩序人類只有在此種體制和秩序中發出的聲音才被視為真理否則就是大逆不道。

社會性別權力的結構大抵如此。在文學創作領域性別文化的差異直接導致性別敘事的差異男性敘事總是與宏大敘事、主流敘事聯繫在一起而女性敘事總是等同於邊緣敘事、模仿敘事甚至於身體敘事有聯繫。宏大敘事、主流敘事就是要為歷史作證為社會代言自然意味著崇高、壯美;反之邊緣敘事、模仿敘事常常意味著個人化、私化女人氣是不為主流文學所接受的。

這種性別文化的不平等直接導致女權主義的誕生.也就是「用女性的視角來看世界」「這裡所說的女性視角指的是從性別入手來審視人類文化遺產和文化創造的一種批評觀念和批評角度也就是西方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理論及其方法。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是在西方婦女運動的浪潮中孕育出的產物是一種與傳統完全不同的文學批評的新觀念和新方法。也是一種從20世紀下半葉開始盛行於歐美並很快波及全球的文化思潮。」

既然自然性別是與生俱來不可改變的生理性別社會性別是後夭的男權制社會意識形態對人的一系列強制性的文化規定這就為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界為女性受壓迫遭歧視找到了歷史與現實的根源為解讀男性中心文本批判男性中心文化。同上提供了合理性和操作途徑同時也為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之致力於解構父權制社會意識所規定的男女性別的機制提供了理論依據而這種批判結構從哲學的角度來審視就是現實中的女性為爭取自身文化角色以達到全社會解放的前提。

20世紀後半期隨著大量知識分子的參與西方的婦女運動更進一步從理論上探討如何縮小或消除兩性差別的問題。這一時期不論是從視野上、內容上和方法上都呈現出多樣化的特色。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就是在這樣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之下走向文學批評的前沿成為與傳統的男性視角完全不同的一種新的批評觀念和批評方法。女性視角的文化特徵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它以性別為基本出發點從女性立場出發去審視各類社會文化產品當然首先是文學作品。

因為文學作品作為某種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的產物可以讓人從中窺視到一個社會最為頑固的習俗及其價值判斷以及這種習俗和價值判斷的源頭和流變。在解讀文學作品之時它與男性視角相反主要是以女性的眼光去看待社會、看待文學著重揭示男權中心文化對女性的束縛和壓制。第二它站在女性的立場上重新審視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的社會文化語境對男性中心的文化傳統及其以此為基礎而建構起來的文學史和美學觀念進行挑戰懷有一種改造現存的男性中心文化傳統的願望。它強調女性自身的經驗和權力致力於爭取「女性在社會和歷史中的言說權力建立起平等的男女文化關係」

在這種背景下女權主義文學具有以下的幾個特點:第一女權主義文學是一種立足於女權主義政治的文學這種政治在作品中體現為一種標舉差異的女性性別意識。其二女權主義文學是一種面向女權主義運動的文學它的目的在於提高婦女的覺悟加強婦女的團結反抗男權中心文化對女性的壓抑。第三它還是一種以表現女性經驗為對象的文學這種經驗一定是屬於女性的反抗男權統治的經驗。其四由於女權主義文學是在反抗男權制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它對於已形成的一些風格和技巧常常持否定態度。

可見在女性主義文學中更多的表現為張揚女權意識的手段和途徑。這種性別視角通過對性別與社會等級、意識形態之間的內在聯繫的揭示使得人們看到了性別意識或性別歧視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的力量它如何支配和影響著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作家的創作又是如何對人們的思想意識乃至行為方式起引導作用的。可以說沒有女性文學批評傳統的文學批評就缺少了一個與之匹配的參照體系我們的批評就只能是一種單性或單極的話語。因此我們可以說正是女性主義批評觀念和方法的出現推動了文學批評標準的個性化和文學批評史上的多元化時代的出現。

相關焦點

  • 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女性主義的定義
    由詹森·劉易斯(Jone Johnson Lewis)進行了重要的補充也被稱為:女權主義批評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是文學分析,從的角度來看出現女權主義,女性主義理論和/或女性主義政治。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基本方法包括:與女性角色認同:這是挑戰作者以男性為中心的觀點的一種方式。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認為,文學中的女性歷史上是從男性視角看待的。
  • 女性文學批評視閾下的文學教學
    摘 要:如何將豐富的文學批評理論有效的導入英美文學教學一直是文學界學者所探討的話題。本文以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理論為切入點,探析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理論對於英美文學教學的重要性以及應用實施,並結合具體的教學實例——以維多利亞時期的三部作品《名利場》《簡愛》《艾格尼絲·格雷》為例,闡述如何從女性主義批評理論來分析作品,會更有效深入地理解作者意圖,從而挖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 中國當代女性文學的女性意識研究
    自世紀年代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傳入我國以來,這種女性主義理論就被廣泛接受並應用於中國當代的文學批評實踐,對我國當代女性小說的創作和研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研究方法的改進,帶給我們一種全新的批評方式和理論視角。
  • 文學理論——女性主義批評主義——上(理論學習)
    女性主義批評主義(感興趣的推薦波伏娃的《第二性》)所有的女性主義活動,包括女性主義理論和文學批評,終極目標都是通過促進男女平等來改變世界。因此,所有的女性主義活動都可以被視為一種行為主義(activism)。無論我們意識到與否,性別問題在人類生產和人類體驗的方面都發揮了作用,其中包括了文學生產和文學體驗。
  • 後女性主義語境下的女性文學研究
    在女性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交鋒碰撞、交流、對話的過程中,後女性主義思潮開始風靡並引領著當代女性主義的發展潮流。在思潮交鋒的大潮之中,女性寫作不可避免地受到衝擊,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後女性主義的特徵。  拓展女性主義  文學批評視野  與後女性主義文學創作緊密相關的,是後女性主義文學批評。
  • 錢亞萍:後女性主義語境下的女性文學研究
    受西方當代各種思潮影響,20世紀下半葉,女性主義由注重女性的外在權益轉向注重女性的內在經歷,實現由現代性向後現代性的轉化。在女性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交鋒碰撞、交流、對話的過程中,後女性主義思潮開始風靡並引領著當代女性主義的發展潮流。
  • 新時期以來女性文學研究範式與批評實踐審思
    內容提要:新時期以來,女性文學創作與批評之間形成良性互動,成績斐然,成為中國當代學術界獨具特色的研究領域。新時期以來女性文學研究經歷了三次範式轉換,從「人學範式」、「現代性範式」到「後女性主義範式」,從演進邏輯上看,呈現從單一到豐富並逐漸深化的走勢,逐漸由文學層面向社會學乃至哲學層面開拓和推進。
  • 在女性主義文學作品中尋找男女平等相處模式
    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將女性主義理論運用於文學批評,興起於20世紀60年代末的歐美,是一個特色鮮明而且融匯其他理論學說之長的流派。它的蓬勃發展不僅受益於已經持續了200年的女性爭取平等權益的女權運動實踐,而且還吸收了馬克思主義、心理分析和解構主義等理論的觀念和方法。
  • 「跨國女性主義」:女性主義新概念
    跨國女性主義是20世紀90年代伴隨女性主義理論思維的發展和裂變產生的新概念或批評理論,它強調女性主義批評必須在發展中避免把女性體驗普遍化,把西方女性主義理論和實踐作為統一的、唯一的理論模板和實踐方案。   「跨國女性主義」(transnational feminism)是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性別研究中出現並被不斷應用的新概念。
  • 專訪| 張屏瑾:女性主義不是抽象的「政治正確」
    澎湃新聞:你被很多人評價為「女性主義」的寫作者,你如何看待這樣的評價?張屏瑾:我的很多話題與女性有關,但未必是「女性主義」的。我總是希望把「女性主義」所指認的男權問題,與這個世界上一切的壓迫結構放在一切討論,這樣就可以避免女權主義被標籤化和本質化。
  • 當代通俗文學呼喚科學批評
    真實展現歷史,正面表現生活,傳達人類美好情懷,是當代中國通俗文學創作的主流。問題在於,與繁盛的通俗文學創作以及閱讀熱潮相比,通俗文學批評明顯滯後。對中國當代通俗文學進行科學的批評,不僅是文學批評的需要,也是建立正確社會價值觀的需要。
  • 西方女權主義理論和女性文學中的雙重書寫
    西方女權主義理論和女性文學中蘊含著豐富的政治權利和經濟獨立的訴求,形成了一部女性運動發展史和女性文學史。但是男性權威又導致了女權主義理論和女性文學中的雙重書寫,這種雙重書寫最終卻印證了女性自身權威的虛構。
  • 廣西當代文學的形成與文學體制建設
    廣西當代文藝理論與批評的產生與廣西文學體制的建構和文學的繁榮發展有密切的關係,而廣西文學體制的建構又與我國當代文學體制的改革有直接的關聯。這些文學體制的改革與制度,直接導致了廣西文學與批評的良性互動,並有力促成了文藝評論與文學創作的共同進步和整個文學桂軍的崛起。廣西當代以來文學體制的建構主要有幾個方面:(一)作家籤約制度。1997年中共廣西區黨委宣傳部實施作家籤約制度,由廣西文學院負責實施。作家籤約制度按照自願報名、平等競爭、擇優錄用的原則,對廣西籍的青年作家實施籤約創作。
  • 如何評價當代文學
    屈指算來,中國當代文學已經走過了六十多個春秋,「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何況已年逾耳順。對一個漸入老境的人來講,最為緊要的,恐怕不是別的,而是後世的尊敬和歷史的認可,所以,如何評價老之將至的當代文學,如何對它進行歷史定位,就成了一個讓許多中國學者特別「焦慮」的問題。
  • 女性主義視角下解讀《阿霞》中的女性形象
    因而,小說的內容除了深刻的現實主義之外,許多讀者對文中的女性也表現出了極大的關注。以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為理論框架,對《阿霞》中出現的三位女性形象進行文本細讀,展示小說中獨特的哲學批判。作家葛亮一、女性主義理論和文學批評對於女性主義
  • 90年代女性主義文學的後現代特徵
    本文以90年代的女性主義小說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90年代代表女作家的小說文本來發現90年代女性主義小說的後現代特徵。第一部分對女子寫作做了概念和範疇上的界定,同時介紹了女性主義文學的發展歷程以及90年代女性主義文學的三種類型。
  • 科幻中的女性主義書寫
    很多人批評這實際是物化女性在科技界的表現,即試圖塑造一個擁有完美身體但心智不足(完全受自己控制)的女性機器人。她們簡單而性感,是玩物,是服務的提供者,而不是一個人。  假如你有機會設計一個機器人,你希望它是男是女或是沒有性別呢?也許我們可以從科幻文學的發展歷程中尋找答案。
  • 艾麗絲·沃克的婦女主義文學研究
    中國共產黨新聞 >>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 >> 成果選介 >> 學科成果 >> 外國文學 艾麗絲·沃克的婦女主義文學研究 ——《艾麗絲·沃克與當代美國女性文學》成果簡介   2011年
  • 從現代女性寫作到中國女性主義
    戴老師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思想文化界的領軍人物,她的工作包括三個部分:大眾文化研究、電影研究、女性文學研究。戴老師在1989年和孟悅老師合著的《浮出歷史地表——現代婦女文學研究》,被譽為「中國當代女性理論的發生之作」。接下來《涉渡之舟》,是對上世紀80年代女性寫作情況的回顧。戴老師另外的著作還有《霧中風景》《隱形書寫》。
  • 當前寧夏文學批評的經驗與局限
    之前,以張賢亮為代表的反思文學和傷痕文學的社會影響廣泛而深遠,提升了寧夏鄉土文學的整體質量;之後,崛起了「三棵樹」「新三棵樹」以及其他重要的寧夏籍作家、詩人和文學批評家,單從數量說,僅在全國產生不同影響,並成為中國作協會員的就近百人之多,寧夏這樣的小省區來說,已經非常壯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