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生理機制、社會分工的不同,男人與女人有明顯的生理、文化上的差異,有研究表明,無論後天文化的作用如何大,都不能抹煞因生理功能不同而存在的差異,平等只是相對意義上的產物。男女兩性由於生活環境、生理與心理的某些差異,必然導致他們在感知世界、表現世界等方面有所不同。他們的作品會呈現不同的男女社會生活、內心世界及敘述角度、語言風格等,不同性別的讀者對作品的理解也會綻露出一定的性別傾向。男女兩性進行文學創作和鑑賞,不是要漠視各自的性別規定性,而是更細膩更多樣的去觀照、發展各自的個性特徵,去了解「陌生性或不可減少的其他人的他性。」。
一般認為男性作為一個雄性的物種天然地應該具有雄健的體魄具有向外擴張的攻擊性和徵服性通過不斷地攻擊和徵服而進行創造在創造中發展其理性和邏輯性。著名的女性主義理論家凱特米利特在她的性別政治理論中把女性長期以來遭受的壓迫歸結為再現(represent)問題。從文化與權力的關係看再現行為本身就是文化內部權力關係的一種體現那些能再現自我和他者的人握有權力而那些不能再現自己與他人的人處於無權的地位只能聽從別人的再現。女性的成長過程實際上就是不斷擺脫自己的本真性並按照男性視角不斷重構自己形象的過程。男性視角正是建立在男權制的基礎之上對文學藝術作品進行審視和評價的一種觀念和方法也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之後形成的一種源遠流長的傳統批評觀念和方法.它的主要文化特徵就是將女性的價值置於男性的價值觀中來衡量它所遵循的是男性制定的標準和尺度用一整套嚴格的道德和倫理體系來規範女性的思想和行為。米利特指出:由於社會環境所致男女兩性實際上是兩種文化。性別身份的形成貫穿於整個孩童時期。從孩提開始性別身份教育就按照男女性別的差異灌輸給孩子應具備什麼樣的氣質、性格、興趣、地位、價值、姿態和表情才得體。
在男性富於攻擊性或進取心被視為是理想的氣質而女性則被鼓勵克制攻擊或進取的欲望和衝動。於是擅長攻擊或富於進取成了男性的「美德」而「忍耐」和「克制」則成了女性的美德。就是「陽剛陰柔」即以男子強健的體魄、直率的個性、剛硬氣質和富於進取為美而對女子的審美要求則是輕聲柔氣、懦弱纖細、膽怯怕羞、溫柔馴服。女子只有處處顯出溫柔嫻靜、柔弱馴服的氣質才符合男人的審美標準才能獲得男人的歡心。
按照女性主義的觀點傳統的男性意識使得作家習慣從男性的視角來看待女性不僅按照男性的心理需求和審美趣味來塑造女性形象而且通過文學作品的感染力向讀者灌輸男性中心思想意識引導讀者去認同並接受男性的價值觀從而強化女性的從屬地位。比如許多男作家往往在作品中根據自身的意願塑造出許多心甘情願為男人犧牲一切的女性形象並傾力頌揚她們這種「高尚的美德」強調她們行為的「可敬可愛」用她們身上令男人感到「可愛」的品德來掩蓋她們生活中的不幸誘導女性讀者去效仿她們終使得女性不知不覺按照這些「榜樣」來進行自我塑造將男權制為維護男性中心地位而為女性所制定的處世規範內化為女性自身的目的追求。這就是「男權話語霸權」的形成。「男權話語霸權」意指男性聲音的強勢地位它對女性世界具有絕對的規範和控制權男性聲音既是社會和文化的主流、主導、主體的聲音也是女性被歷史遮蔽、被描寫、被消費的主要原因。男性話語霸權的地位、功用的確立在於其幾千年中所形成的、相對穩固的話語機制和話語秩序人類只有在此種體制和秩序中發出的聲音才被視為真理否則就是大逆不道。
社會性別權力的結構大抵如此。在文學創作領域性別文化的差異直接導致性別敘事的差異男性敘事總是與宏大敘事、主流敘事聯繫在一起而女性敘事總是等同於邊緣敘事、模仿敘事甚至於身體敘事有聯繫。宏大敘事、主流敘事就是要為歷史作證為社會代言自然意味著崇高、壯美;反之邊緣敘事、模仿敘事常常意味著個人化、私化女人氣是不為主流文學所接受的。
這種性別文化的不平等直接導致女權主義的誕生.也就是「用女性的視角來看世界」「這裡所說的女性視角指的是從性別入手來審視人類文化遺產和文化創造的一種批評觀念和批評角度也就是西方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理論及其方法。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是在西方婦女運動的浪潮中孕育出的產物是一種與傳統完全不同的文學批評的新觀念和新方法。也是一種從20世紀下半葉開始盛行於歐美並很快波及全球的文化思潮。」
既然自然性別是與生俱來不可改變的生理性別社會性別是後夭的男權制社會意識形態對人的一系列強制性的文化規定這就為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界為女性受壓迫遭歧視找到了歷史與現實的根源為解讀男性中心文本批判男性中心文化。同上提供了合理性和操作途徑同時也為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之致力於解構父權制社會意識所規定的男女性別的機制提供了理論依據而這種批判結構從哲學的角度來審視就是現實中的女性為爭取自身文化角色以達到全社會解放的前提。
20世紀後半期隨著大量知識分子的參與西方的婦女運動更進一步從理論上探討如何縮小或消除兩性差別的問題。這一時期不論是從視野上、內容上和方法上都呈現出多樣化的特色。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就是在這樣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之下走向文學批評的前沿成為與傳統的男性視角完全不同的一種新的批評觀念和批評方法。女性視角的文化特徵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它以性別為基本出發點從女性立場出發去審視各類社會文化產品當然首先是文學作品。
因為文學作品作為某種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的產物可以讓人從中窺視到一個社會最為頑固的習俗及其價值判斷以及這種習俗和價值判斷的源頭和流變。在解讀文學作品之時它與男性視角相反主要是以女性的眼光去看待社會、看待文學著重揭示男權中心文化對女性的束縛和壓制。第二它站在女性的立場上重新審視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的社會文化語境對男性中心的文化傳統及其以此為基礎而建構起來的文學史和美學觀念進行挑戰懷有一種改造現存的男性中心文化傳統的願望。它強調女性自身的經驗和權力致力於爭取「女性在社會和歷史中的言說權力建立起平等的男女文化關係」
在這種背景下女權主義文學具有以下的幾個特點:第一女權主義文學是一種立足於女權主義政治的文學這種政治在作品中體現為一種標舉差異的女性性別意識。其二女權主義文學是一種面向女權主義運動的文學它的目的在於提高婦女的覺悟加強婦女的團結反抗男權中心文化對女性的壓抑。第三它還是一種以表現女性經驗為對象的文學這種經驗一定是屬於女性的反抗男權統治的經驗。其四由於女權主義文學是在反抗男權制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它對於已形成的一些風格和技巧常常持否定態度。
可見在女性主義文學中更多的表現為張揚女權意識的手段和途徑。這種性別視角通過對性別與社會等級、意識形態之間的內在聯繫的揭示使得人們看到了性別意識或性別歧視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的力量它如何支配和影響著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作家的創作又是如何對人們的思想意識乃至行為方式起引導作用的。可以說沒有女性文學批評傳統的文學批評就缺少了一個與之匹配的參照體系我們的批評就只能是一種單性或單極的話語。因此我們可以說正是女性主義批評觀念和方法的出現推動了文學批評標準的個性化和文學批評史上的多元化時代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