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風頭無二的廣東民營超市「四大家族」,到現在只剩下中山壹加壹一家活著 春夏之交的零售業,總是醞釀著人們無論如何也難預料到的各種「風暴」,今年更不例外。就在廣州最大的零售企業家誼島內價爆出嚴重資不抵債、瀕臨破產之際,又一起超市危機擊中廣東。 5月中旬,在沒有任何徵兆的情況下,東莞規模最大的零售企業——章業萬貨突然關門,老闆行蹤不明,被拖欠半年貨款的200多位供應商追債上門。長期以來,廣東民營資本在零售業中雄霸一方。而以家族式經營起家的民營中小超市,大部分以「廣州島內價」、「珠海新七星」、「東莞章業」、「中山壹加壹」這四家當地的「老大企業」馬首是瞻。機緣巧合,這四家超市都是由三兄弟聯手創業,而且創業過程中行事低調神秘,為此,行內人士美其名曰為「廣東民營超市四大家族」。但2003年,珠海新七星將股份悉數轉讓給深圳民潤連鎖商業配送有限公司,撤出零售行業。如今,廣州島內價、東莞章業再度出局,曾經風頭無二的廣東民營超市「四大家族」只剩下中山壹加壹一「席」尚存。短短幾年時間,「四大家族」淪落至此,是什麼原因讓他們興盛?又是什麼原因讓他們瀕於滅亡?中國民營零售企業的出路在哪裡,它們是否到了危急時刻?生存還是毀滅? 開篇:發家史如出一轍 託爾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但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而「四大家族」則是出身都是一樣的,但是不幸的原因卻各有各的不同。 與四家超市老闆交往密切的廣東連鎖經營協會會長助理黃華軍談道,「四大家族」雖然所處城市不同,但幾乎有著同樣軌跡的發家史。 「四大家族」中,最早成立的是東莞虎門章業商貿有限公司,它由陳章光、陳章坤、陳章霖三兄弟於1989年10月創建,先期僅是一家營業面積200餘平方米的小鋪。1994年3月第一家章業百貨仁德店開店,該店實行會員制,開創了東莞地區會員店的先河。1999年10月,該公司斥資開辦了虎門第一家集超市、娛樂、飲食於一體的大型商場——章業萬貨,並成立了20多臺車組成的購物免費車隊。2002年9月20日,章業萬貨第二家營業。與此同時,章業便利店面市,至今有27家,逐漸形成相對壟斷的區域優勢。 中山市壹加壹商業連鎖有限公司由廖皓煒、廖皓炫、廖皓輝三兄弟創辦於1994年。開業初期,主要以中小超市為主,隨後擴展到大賣場業態,經過10年努力,現已發展成為擁有近30間大型連鎖商場,遍布中山城鄉及珠海、江門等地。 1996年底,林文斌、林文創、林文敏三兄弟組建的島內價貨倉超市誕生,開業當初第一家店鋪只是廣州石牌村的一個臨時建築。之後企業不斷擴張,到2002年被民潤收購之前,總店數有12家,是廣州規模最大的本土超市。 珠海新七星發展有限公司,成立於1996年8月,最初是一家經營面積不足100平方米的小店,由倪炳森、倪炳林、倪錦方三兄弟組成。1997年1月1日,該公司開設的第一家經營面積約500平方米的超市在珠海開業,至1999年底,分店經營面積達8000多平方米,成為珠海市最具規模的超市企業。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四大家族真正從事超市業主要集中於1994~1996年。這期間,改革開放逐漸深入,國民生活消費需求提升,商業零售業態的轉型,給超市發展提供了一個市場空間。正大萬客隆、好又多也乘機登陸內地,前者一度在廣州創下單日銷售超過1000萬元的全球單店最高「天量」紀錄。 「那個年代,市場供求不平衡,我們跟供貨商拿貨用現金交易,不用退貨,只賺取高額的進銷差價,利潤空間比百貨公司還高20%~30%。」回憶往昔,當年創業的一位民營老闆向記者表示,就是今天,他都記得島內價超市早上開業,中午就賣斷貨,下午就拿著成捆的錢去進貨的情景。「這塊土地太肥沃了,只要有貨,翻兩番馬上就能變成現錢,大家都恨不得自己多一些店鋪。」 「其實,四大家族的創始人都沒讀過什麼書,不過,他們作為『地主』對市場了如指掌,對價格的掌握很到位。加上民營企業機制靈活,依靠這些優勢,他們從小打小鬧的單店經營開始變為迅速布點擴張。」黃華軍認為,環境的機遇、政策的影響讓「四大家族」把握住機會,進而成為割據一方的諸侯。 中盤:發展道路各不相同 新七星、島內價:伴大款 但這樣的好日子沒過多久。由於市場的飽和,1998年超市毛利率普遍下降了2~3個百分點,近半數企業毛利率降到15%以下,有些商品甚至無利銷售,早期出現的超市倒了一片。對於當初的市場環境,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會長郭戈平有一份詳細的分析報告。她指出,大賣場的出現、生鮮食品經營比重的加大增添了以包裝食品和日用小百貨為主的本土貨倉超市的壓力,一些規模小、經營成本高的超市將難以為繼。 與此同時,中國入世的呼聲漸行漸近。這些無疑使已經出現生存瓶頸的「四大家族」雪上加霜。「單靠每年滾動積累的利潤去開店,一年頂多開兩三家,怎麼應對入世後大魚吃小魚的緊迫形勢?」雖然2000年一口氣開了3家分店,但新七星的總經理倪錦方還是深刻感受到規模擴張的壓力,「做生意最怕停滯不前,做到不大不小,哪經得起風吹雨打。公司雖然在自己手中誕生,但論經濟實力、管理效率、競爭力都與外資有較大差距,與其獨立死守坐以待斃,不如儘快接納外來資源增強競爭實力。」 2001年初,新七星開始與海內外數家大零售商及投資公司頻繁接觸。同年4月,在廣東省連鎖經營協會組織的一次赴臺考察便利店的活動中,倪錦方與同行的深圳農產品董事長、總經理「第一次親密接觸」,雙方在交談中擦出火花。短短數月後,雙方即草籤合作協議。 據了解,1997年成立的民潤超市,一直致力於推動「肉菜市場超市化」,當時在深圳已成功開辦40家以生鮮食品作主打的連鎖超市,「民潤市場」一度被業內譽為代表連鎖超市未來發展的一條成功模式。另外,該公司隸屬於深圳農產品股份有限公司(000061.SZ),有著暢通的融資渠道,新七星與之結合曾被認為打通了資金與業態的兩大瓶頸。 「中國零售業現在面臨的不是生存問題而是尋求更大的市場發展,新七星與民潤的聯合推動了彼此的擴張速度。」時任廣州島內價董事長兼總經理的林文創同樣流露了「靠大」的意願,籤約的當天,他對記者表示,民營超市應尋求資金、人才的最大限度的流動,要麼尋求上市、要麼尋找有實力的公司合作,停滯不前就意味著死亡。此後不久,島內價迅速歸入民潤「大家庭」。章業:調轉盈利模式 儘管東莞章業的總經理陳章霖承認民潤與新七星的重組具有可行性和示範效應,但他更擔心雙方融合後,民營企業原有的品牌、文化可能隨之消解,陳當時曾向記者表示,他不會考慮「靠大」之路,而很可能採取上市、發行債券等辦法。 這種想法並非空穴來風。廣東連鎖經營協會會長孫雄還記得,1998年,陳章霖在虎門國道旁邊以較優惠的價格拿到一塊地,並請人出謀策劃,當時有人提議開汽車美容店,但結果被陳章霖否決了。1999年10月,由東莞章業商貿有限公司投資的虎門第一家集超市、娛樂、飲食於一體的大型商場——章業萬貨正式開業。與以往不同,陳章霖此次採用的是持有物業的形式。2002年9月20日,家章業萬貨在東莞常平揭幕。2002年4月,章業丟掉家族管理模式,實行總經理制度,並成功地引進大批高素質的專業管理人才。 此間,記者曾與陳章霖有過一次對話,據陳章霖透露,該公司的盈利模式已從單純的超市大賣場利潤轉移到地產升值後的高毛利,「兩者的盈利能力根本無法比較。」另外,根據陳章霖的理論,東莞零售業結構不平衡,市場遠未飽和,有些地方的入市成本相當低,章業萬貨未來3年,將在東莞地區發展500家便利店和8家購物中心(大賣場),以大賣場為核心、以購物中心為依託、以便利店為補充滲透,結合電子商務,達到區域性相對壟斷。一旦如此,整體打包上市將是東莞章業尋求的一條可行的長遠發展之路。 但有業內人士質疑,在實際經營當中,章業萬貨採用的一些促銷方式已經背離了商家經營的底線,完全拋棄了零售行業的遊戲規則,這種做法只能帶來短暫的人氣,但很難判斷其經營動機。「據說陳章霖本人在安排好手下打理零售業務外,其全部精力已放在房地產上。」壹加壹:鞏固局部市場 相對而言,中山壹加壹比較穩健。該公司董事長廖皓煒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當初新七星、島內價的選擇符合其階段對資本的需求,但壹加壹一直在嘗試多元化的發展,有自己的擴張進程,他們會根據不同商圈發展不同的業態。 記者調查發現,到2005年,壹加壹將發展、擴張8到10家購物中心,同時,原有部分面積較小的超市正在改建擴大成為大賣場,2006年網點將擴展到近40個,密布整個中山市。同時,該公司還涉足餐飲業、醫藥、美容、娛樂、房地產等多個行業。 按照壹加壹董事總經理廖皓炫的說法,中山鄉鎮發展非常迅速,壹加壹的優勢在於其本土化、人性化,其網點現在遍布城鄉各地,品牌形象牢固,市民認知度高。其次,作為一個家族企業,壹加壹的發展決策早已脫離家長式管理,在公司董事局裡,廖氏三兄弟各有所長,各管一攤,但三人又相互警醒,以理服人,用事實說話,共同決策。一旦出現意見不統一,則在每周中層幹部聯席會議上表決。這避免了盲目決策,增加了理性投資。「我們在圍繞零售業主業發展的同時,每跨入一個新行業都要讓它健康發展,然後才開始進入另一個行業,每開一個店都要在經營人才培養積累到一定程度、需要更大舞臺和發揮空間時,才會考慮開下一個店。」 對於這一做法,業內人士表示讚許。他們認為,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民營零售企業一定要掌握好效益與規模的節奏。因為相對於單打獨鬥的大賣場而言,沃爾瑪、家樂福、百佳等零售巨頭更擔心那些已經形成區域口碑、搭建好區域網絡的本土品牌。或許,這也是中山壹加壹存活至今的原因所在。 結局:「三大家族」隕落 「有實力零售企業要在短期內抓緊時機做大做強;不能依靠自身實力做大做強的就要靠大靠強」,對於這一觀點,民營超市雖然認同,但執行的似乎並不輕鬆。 「島內價、新七星是區域超市,但民潤是立足全國性的企業,兩者的發展思路不同,企業文化差異太大。」一位與深圳民潤關係密切的業內人士表示,島內價、新七星是廣東典型的家族企業,無論是之前的經營業態,還是之後的管理機制都與民潤迥異;同時,原公司的老總要實現從老闆到職業經理人的角色轉換,這一過程雙方都難避免發生傷筋動骨的摩擦。 「民潤收購不滿一年,各方的矛盾就浮出水面。」這位與民潤關係密切的人士向記者透露,作為上市公司屬下的子公司,島內價沒有得到期望的資金渠道,因配送問題,又無法充分利用農產品的基地資源。另外,民潤一直計劃利用自己的股份與收購來的民營超市置換剩餘股份,進而實現全資控股。這很可能觸動廣東民營企業根深蒂固的「老闆情節」。 果然,2003年9月,島內價買回了自己曾經轉讓的股份,並與兄弟公司家誼合併。然而正是由於這一系列股權轉讓的「折騰」令林氏兄弟的資金鍊出現危機。另一方面,尚未成型的「家誼島內價」生鮮超市成為資金流失的黑洞,為緩解融資問題,林氏兄弟不得不繼續挪出資金,求助於香港股市,而這又進一步加速公司惡化,以至於面臨破產。 與廣州的林氏兄弟不同,珠海的倪氏兄弟乾脆與民潤達成協議,轉讓手中剩餘的股份,從而撤出零售行業。但最新消息顯示,倪錦芳再次出山,重新投身珠海零售行業,但選擇業態以大賣場為主。 與前者不同,東莞章業的結局有些聳人聽聞。2005年5月16日,章業萬貨在東莞的店鋪突然關門,200多家供應商上門討債。記者事後曾撥打陳章霖電話,電話接通後卻一直沒有人接,坊間傳說,陳章霖已潛逃國外,但消息未被證實。目前,所有供貨商正在當地政府的牽頭下搬回貨品。一位熟悉陳章霖的業內人士認為,起步階段,章業萬貨掌握的資源成本較低,但這種經營模式對資金的需求門檻較高,很難以自有資金完成。去年開始,國家實行宏觀調控,土地、銀根相繼收緊,章業萬貨在這一層面的影響較大,很可能導致資金鍊問題。初步了解,東莞章業拖欠供應商貨款已有半年,總數約1億元左右。 至此,曾經叱吒廣東珠三角零售行業並冀望做大做強的廣東民營超市「三大家族」隕落。 記者觀察 反思:從不幸中學習 早期開店都是以時間差換取市場,大部分管理靠經驗。但隨著規模的增大,零售業的鏈條變長,幾乎每個環節都會產生現金流,企業的監管難度隨之加倍。尤其是民營企業,普遍採取人治,公司初創時期這種形式可以帶來靈活的機制,但企業一旦做大,則很難保證執行力的傳達,同時容易導致內部的腐敗與資金流失。「零售企業做起來不難,只要保持供應商、網點資源豐富,但要做大卻很難。」與「四大家族」有過密切合作的一位零售業人士透露,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於提高管理水平。但民營資本通常採取低成本擴張的模式,在此方面不願投入或投入不多,一旦擴張速度與管理不匹配的時候,資金鍊自然就會流血。 事實上,資金在很大程度上主導了這一系列劇情的發生。現在有一種說法,沒有上市公司就做不了超市,此結論未免武斷,但最能反應強大資金的支持對超市業的重要性。據知情人士透露,家誼、島內價投奔民潤,更多原因在於後者的融資渠道以及未來的上市願景能幫助自身做大規模,但當這兩個目標都無法實現的時候,新七星選擇了放棄套現退出,而島內價選擇了「贖身」,繼而轉求資本市場。章業在權衡地產與零售業態的盈利能力後,選擇犧牲後者成全前者,其目的還是賺更多的錢。 一位多年從事零售企業的老闆向記者透露,目前民營企業在內地融資渠道狹窄,銀行方面通常要求實物抵押,但超市的物業多是租賃形式,超市內的商品也是供應商的,超市本身肯本沒有多少資產;另外,許多民營企業不願公開財務,銀行很難給予評級,信用貸款幾乎不可能。至於內地資本市場,變化太大,採用買殼的方式風險、資金巨大,IPO上市渠道又少。因此,許多超市都轉向香港資本市場,但海外市場許多收費都是按時段標準,即便在創業板上市也要3000萬港元左右,如此大筆支出,如果不佔用供應商貨款,超市很難自己負擔。「企業的發展很重要就是控制好節奏,不要動不動就說要做中國的沃爾瑪,否則過度膨脹,很容易導致資金斷鏈。商家要量力而行,不要一哄而上就是大規模,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形成區域競爭優勢才是最重要的。」 「零售業少年得志也並非好事。」與「四大家族」有過密切合作的零售業人士透露,據他所知,「四大家族」創始人平均年齡在30歲左右,其中,中山壹加壹的廖氏兄弟年齡較長一些,做事比較穩重,可以降低一些風險。「30歲是成年人最有野心的時候,很容易因為客觀環境的影響而轉變心態,並不是適合做零售業的年齡,他們太容易冒險,缺乏穩健。」據該人士透露,家誼島內價就曾盲目與國際接軌,以至於公司管理層中港澳臺同胞及外籍人士有十多人,其中有海歸派博士、碩士以及曾在外企的中高層經營管理者。財務管理團隊中,擁有中國及國際註冊會計師專業資格的財務人員就有20多人,相當於一個中型的會計師事務所。零售業原本就是一個微利的行業,超市一方面經營困難,另一方面成本高企不降,企業的資金鍊很難不出現問題的。(消息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記者梁冰)
歡迎關注聯商網,掃一掃關注【聯商網微信訂閱號】
我們只為您推送最真實,最有價值的行業資訊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