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日本:18年18人獲諾獎,為何經濟卻一直停滯不前?

2020-12-04 戰略企劃李訓奇

瞄準市場,不同凡響。大家好,這裡是戰略企劃槍手說市場。

之前在視頻裡我說到了日本為何痛失了網際網路風口,經濟持續不振20年。就有一位網友啊,在我的視頻評論區留言了,說:日本諾貝爾獎獲得者人數世界第一。(意思是說日本很牛,沒有我說的這麼差。)

他這個呢,雖然說的不準確,但也的確差不多。準確地講呢,是日本在21世紀以來,獲得的諾貝爾獎僅次於美國,世界排名第二,在近18年間,共有18人拿到了諾貝爾獎,反觀中國這麼大的國家,日本的這個成就的確是很驚人的!

那麼問題來了,日本18年18人獲諾貝爾獎,為何經濟發展卻連續20年原地踏步呢?有的同學可能要問了,你怎麼知道人家日本經濟發展不好的,人家不是一直過的比我們還好嗎?這個,經濟發展怎麼樣的事,不是我憑感覺來判斷的,大家可以查GDP的數據啊。我這麼說,對於知識界來講,他們是認同的。

好,那麼我們今天就來具體嘮一嘮這個話題,請大家小板凳搬好咯。

日本關於諾貝爾獎的事,其實是在21世紀初的時候,也就是說在2000年開始的時候,日本政府就做好了這項規劃,原來的規劃是說要在未來50年至少要拿到30個諾貝爾獎的。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日本這近20年來到底是哪些人拿到了什麼獎。

其實從諾獎誕生開始,日本歷史上一共就有27人獲獎,其中有兩人出生在日本,但現在已加人美籍。25人當中,其中物理獎9人,化學獎8人,生理學醫學獎5人,文學獎2人,和平獎1人,大家可以看到,在諾貝爾五大獎項中,日本都佔全了,唯獨後來增設的經濟學獎日本人尚未問鼎過。

即便是這樣,據說日本在2000年前被諾獎評委會忽略的預備獲獎者就有多達近10人,可見,如果諾貝爾獎真的沒有「黃種人歧視」的話,日本的獲獎人數更多。對比國內來看,我覺得日本用驕傲來說分量都不夠了,簡直應該是很傲嬌了。

以下2000年以後的日本諾貝爾獎獲獎情況:

先來看物理學獎

2002年,由來自東京大學的小柴昌俊獲得,獲獎理由是:對於天體物理學、特別是宇宙微子檢驗有卓越的貢獻。

2008年,由來自名古屋大學的小林誠和益川敏英以及來自東京大學的南部陽一郎三人共同獲得,獲獎理由是:發現小林-益川理論與CP對稱性破裂源自粒子物理學的貢獻。

2014年,由來自名古屋大學的赤崎勇、天野浩以及來自德島大學的中村修二三人共同獲得,獲獎理由是:發明高亮度藍色發光二極體,帶來了節能明亮的白色光源。

2015年,由來自東京大學的梶田隆章獲得,獲獎理由是:發現中微子振蕩現象,並因此證明中微子具有質量。

下面是化學獎:

2001年,由來自京都大學的野依良治獲得,獲獎理由是:手性觸媒之不對稱合成研究。

2002年,由來自東北大學的田中耕一獲得,獲獎理由是:活體高分子同定與構造解析手法的開發。

2008年,由來自名古屋大學的下村修獲得,獲獎理由是:綠色螢光蛋白(GFP)的發現與生命科學的貢獻。

2010年,由來自北海道大學的鈴木章和來自東京大學的根岸英一獲得,獲獎理由是:發現根岸耦合反應。

2019年,由來自大阪大學的吉野彰獲得,獲獎理由是:開發鋰離子電池。

接下來是生理學或醫學獎:

2012年,由來自神戶大學的山中伸彌獲得,獲獎理由是:誘導多功能幹細胞。

2015年,由來自東京大學的大村智獲得,獲獎理由是:發現了治療蛔蟲寄生蟲感染的新療法。

2016年,由來自東京大學的大隅良典獲得,獲獎理由是:發現細胞自噬的機制。

2018年,由來自京都大學的本庶佑獲得,獲獎理由是:發現負性免疫調節治療癌症的療法貢獻。

好,普及完這些基本知識,我們還是回到正題,那麼日本科技看起來這麼牛,為什麼事實上在2010中國經濟總量趕超日本後,日本的GDP就一直在原地徘徊呢?制約日本經濟發展的因素到底又是什麼?戰略企劃槍手綜合了多位專家的觀點並結合了自己的思考,發現答案其實也很簡單。

首先,諾貝爾獎的頒布,獲獎者年齡都比較大,大部分獎勵的是獲獎者在20-30年前就做出的貢獻,有一個統計說,諾獎的獲獎者年齡基本是在65歲-75歲這個年齡段,他們的成就都集中在幾十年以前。諾貝爾獎的評委們不僅要看獲獎論文,更要看論文的某項發現或觀點在世界上影響有多大,以及落地和普及程度有多高。

日本的諾獎獲獎者,從年份看,他們的成果大多是在昭和(1926~1989年)時期,特別是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形成的。即便是最晚的獲獎者梶田及山中的研究成果,也是在平成(1989~2019年)早期獲得的,那時日本學界還尚能延續昭和時的風骨。

像中國的為數不多的諾獎獲獎者也是一樣,比如屠呦呦的研究成果也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而莫言的真正創作高峰也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所截取的他的作品也是發表於1988年,也就是說諾貝爾獎雖然在今天頒布,但是他表彰的一般是二三十年之前的研究成果。

而據一位長期在日本參與科研和工作過的專家,日本企業中國研究院執行院長陳言講述,日本的科研工作者大多是高等院校的教授學者,跟政府及企業沒有根本的利益關係,因此研究成果不一定落地到本國企業,也不一定能日本的企業和市場經濟帶來更直接的影響。

不同於邵和年代的是,在平成年代日本的研究者長期受制於政府機構,政府在教育經費上的投資每年都在縮減,獨立研究的成本高昂,導致日本博士人數和科研人數在減少,日本的一位教授也說道,「政府大概準備花100年時間,讓教育預算歸零。」

而另一方面,日本的體制又限制了研究人員在一線企業的工作機會,拿了博士學位更多的是選擇埋頭做老師,這讓日本的博士人數如同兩座大樓中種植的小樹,一直長不大。

而到了最新的令和年代(2019年起),日本學者變為「官員奴僕」的趨勢則愈加明顯,日本現有的大學為了爭搶有限的科研基金,對文科省態度極為恭順,文科省的一個小官員就足以讓大學教授、校長俯首聽命。這使得近20年來,日本學界真正有建樹的人越來越少,這些結果將反映在二三十年後,日本諾貝爾獎獲獎人數的後勁不足。

有一個最新的數據就很能說明問題,那就是英國某權威機構做的大學排名,在這份排名中清華大學排名全亞洲第一,力壓日本眾多大學,就在這份排名中,全球前200強的高校中,中國內地佔了七所而整個日本才佔了兩所。

所以,真相已經很明顯了,日本已經吃了很多年的老本,近20年來,無論科研成果的產出還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確已經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個強盛的日本了。

好的,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裡了,歡迎大家關注戰略企劃槍手說市場的帳號,我將為您持續解析更多不為人知的市場內幕。

相關焦點

  • 老舍與1968年諾獎失之交臂?諾獎解密:沒有提名
    很長時間以來,老舍先生曾「距諾貝爾文學獎僅一步之遙」的傳聞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一個廣為流傳的版本是,由於老舍先生於1966年投湖,而諾貝爾文學獎的慣例是不頒給已故之人,因此196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最終頒給了日本作家川端康成。
  • 日本刀!日本18年18諾獎
    十月一日,2018年諾貝爾醫學獎獎揭曉,日本京都大學教授本庶佑獲得醫學獎。可以說,諾貝爾獎項是全球最重要的獎項,用來獎勵對人類有突出貢獻的人,有著至高無上的榮耀,獲獎者的多少間接地衡量著一個國家科技實力。
  • 21世紀以來每年誕生一位諾獎得主?日本人又獲諾獎說明什麼
    新華社東京10月2日電新聞分析:又有日本人獲諾獎說明什麼新華社記者華義又有日本人獲諾貝爾科學獎。憑藉在癌症免疫治療方面的貢獻,日本京都大學教授本庶佑與他的美國同行詹姆斯·艾利森1日分享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19年19位諾獎得主!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相比之下,算上吉野彰,日本已經總共產生了27位諾獎得主,其中有三分之二(18位)出現在2000年之後,平均一年一位!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日本可以在新世紀迅速成為諾獎收割機的呢?在平成三十年中,日本誠然經歷了貨幣從升值到貶值、經濟從繁榮到衰落、樓市股市從泡沫到蕭條,但日本政府在對科研事業的經費支持上,一直是很捨得投入的。上世紀60年代,日本提出「振興科學技術的綜合基本政策」,將國民收入的2%用於科學研究,1971年又將目標提到3%。到1975年,日本的研發經費總額佔國民收入的2.11%,明顯高於美、德、法等國。
  • 諾獎和日本人的不解之緣
    進入21世界以來,日本平均每年都會有1名諾獎獲得者,今年獲獎的吉野教授是日本第27位諾獎獲得者,也是第8位諾獎化學獎的獲得者。當吉野教授得知獲獎消息後,在位於東京都千代田區的媒體記者面前表示「很榮幸獲得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萬分感謝」。他還說,「好奇心是他(科學研究)的最主要驅動力」。
  • 謠傳50年 瑞典學院:老舍沒被諾獎提名過
    【綜合/觀察者網 阮佳琪】此前國內一直有傳言稱,中國著名作家老舍進入了1968年諾獎文學獎的提名短名單(2-6人的終選名單),並在內部投票中得了第一名。但因諾獎只頒發給在世的人,而當時老舍已經去世2年,才讓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撿了便宜。
  • 1965年諾獎檔案解密,納博科夫和博爾赫斯陪跑肖洛霍夫
    1965年諾獎檔案解密,納博科夫和博爾赫斯陪跑肖洛霍夫 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編譯 2016-01-08 08:16 來源
  • 猶太人為什麼能成為諾獎霸主?
    猶太人獲諾獎的概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00倍在尚未計算2019年諾獎獲得者的情況下,全球獲得諾貝爾獎最多的國家是美國,一共251人,其次是英國93人,再次是德國84人。這些國家無一例外的都是創新型國家,也是人才集中之地,科研、教育條件良好。
  • 比起19年狂攬19次諾獎,這才是日本可怕之處|諾獎|柴昌俊|諾貝爾獎|...
    也有數據表明,日本近些年的科研發表數量呈下降趨勢,被引用的數量也沒有以前多。拿諾獎仿佛開了掛的日本人,危機感還是很重。1得諾獎的,都有點「不正常」斬獲諾獎的每位得主,都不簡單。畢業後他一直在一家儀器製造會社擔任電氣工程師,在獲獎前,他甚至連一篇像樣的論文也沒有發表過。人到中年,他卻從電氣轉到化學領域,研究出對生物大分子的質譜分析法,拿下了諾獎。低學歷、跨專業,從來不是科研者自暴自棄的藉口。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主中村修二,身份背景同樣平淡無奇。
  • 日本人19年19次獲諾獎:怎麼做到的?
    【想入非非】科研高投入、蘭學傳統和科學家之間擅長合作的風氣,是日本諾貝爾獎「井噴現象」的三大奧秘。蔡非近日,日本化學家吉野彰獲得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舉世矚目。日本21世紀以來,19年19次獲得諾貝爾獎的現象其實早已被學術界注意到,被稱為「井噴現象」。
  • 諾獎又有日本人,獲獎者最多的國家是?
    中青在線北京10月1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作為2018年「打頭陣」的諾貝爾獎項,生理學或醫學獎今天揭曉後,不少國人驚呼:又有日本人!兩位新晉諾獎得主分別是詹姆斯·艾利森和本庶佑,前者是美國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免疫學教授,後者是日本京都大學高等研究院教授。
  • 日本真正的可怕之處:18年裡18人拿了諾貝爾獎!
    2001年,日本政府確定了一項雄心勃勃的科學計劃,口號是「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此前,在諾獎的百年歷史中,作為世界經濟大國的日本,還只有9位得主。當時很多人以為日本人吹牛,包括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毫不客氣地抨擊這樣的目標「很沒腦子」。但結果,他當年就拿到了諾貝爾化學獎,算是一個開門紅。以後每年的諾貝爾獎,似乎都少不了日本人的身影。
  • 諾獎為何鍾情波蘭文學?
    封面專訪吉狄馬加:波蘭大師林立 文學傳統深厚  波蘭女作家奧爾加·託卡爾丘克斬獲諾獎,讓人強烈意識到波蘭文學的強大。在她之前,已經有亨利克·顯克維奇(1905年獲獎)、弗拉迪斯拉夫·萊蒙特(1924年獲獎)、切斯拉夫·米沃什(1980年獲獎)、維斯瓦娃·辛波斯卡(1996年獲獎)。
  • 日本人18年拿了18個諾貝爾獎,日本到底做了什麼?
    本庶佑生於1942年1月27日,是日本免疫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日本學士院會員。現任京都大學高等研究院特別教授。他因PD-1、活化誘導胞苷脫氨酶的有關研究舉世聞名,曾獲得首屆唐獎生技醫藥獎、京都獎以及華倫阿波特獎等重要榮譽。
  • 日本人一年一枚諾獎,走進日本獲諾獎最多的大學,看看他們的文化
    每屆諾貝爾獎揭曉都會讓中國人一片轟動,都熱切期盼著有沒有國人獲獎,今年的諾獎又讓國人失望了,最有潛力的殘雪成為了陪跑,反倒是日本又收穫了一個諾貝爾獎,這個日本人就是吉野彰,不得不說,日本人的科研能力真是不容小覷,我們需要學習的還有很多,小易就帶大家了解一下日本的學術文化。
  • 日本最近20年拿了19個諾獎!井噴背後要感謝偉大的教育改革
    鋰離子電池在手機等方面應用廣泛,影響著每一個人的生活。期待吉野教授將取得更大的成就,為你感到驕傲。事實上,從1901年至2019年的諾貝爾獎頒發歷史中,日本是歐美之外獲獎最多的國家,共計28人,包括物理學獎11人、化學獎8人、生理學或醫學獎5人、文學獎3人、和平獎1人。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的20年,日本人拿了19個自然科學類諾獎,獲獎人數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
  • 屠呦呦榮獲諾獎的中國意義
    劉敦樓  個人榮獲年度諾貝爾獎在美國等西方國家,或在東方的日本已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事。但發生在本土內地中國科學家身上現時還是件了不起的事。屠呦呦榮獲2015年度醫學諾獎江具有不同凡響的中國意義。  這是本土內地中國人第一次獲此殊榮,實現了多少代中國科學家的「諾獎夢」。
  • 日本計劃50年奪30個諾貝爾獎,以為是吹牛,結果18年獲18個,為何
    日本作為一個經濟大國,在01的時候全國只有9位諾獎得主,所以當年日本內閣出席了一個政策——「科學技術基本計劃」,總結起來一句話:50年內拿下30個諾貝爾獎!當時連日本人都覺得這是吹了一個大大的牛,怎麼可能?我們也是坐等看打臉,但是事實是,如今的日本,如諾貝爾獎道路上的一匹黑馬,竟在二十一世紀最開始的18年內囊括18項諾貝爾獎,這樣算下來相當於平均一年一個。
  • 新華社:又有日本人獲諾貝爾獎,這說明了什麼?
    又有日本人獲諾貝爾科學獎。憑藉在癌症免疫治療方面的貢獻,日本京都大學教授本庶佑與他的美國同行詹姆斯·艾利森1日分享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本世紀以來,算上少數後來取得美國國籍的日本科學家,獲諾獎的日本科學家已有18人,相當於每年誕生一位諾獎得主。
  • 70年來中國僅2人獲諾獎,都是因為應試教育?這個鍋應試教育不背
    這又引出那個古老而尷尬的問題:中國人為何難獲諾貝爾獎?一說到這個話題,有人就說:因為中國人搞應試教育,只會考試不會創新。太扯!根本的原因是什麼?有專家認為,極有可能是因為中國人英語水平不行!自諾貝爾獎頒發以來,截止到去年已有613人獲獎。獲獎者的成果,大多是以英語而非中文的形式,發表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