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的這個問題是:自己寫古詩詞需要經歷怎樣的步驟?
古詩詞,其實是指古人的詩詞作品,我們寫的當然不是「古詩詞」。但是這樣提問也不會產生太大的歧義。相對於新詩而言,古詩詞一般被稱之為「舊體詩」,題主的意思是要想學習舊體詩的創作,需要經歷怎樣的步驟?
民國初期的文人,如魯迅、聞一多、胡適等人,他們自小還是接受舊式教育,詩詞創作是必學課程。但是新文化運動以後,新式教育中詩詞的創作課程開始減少,今天我們的詩詞課就只有背誦和賞析了。
一、年齡與閱讀量
只要是中國人,基本從小學習古詩詞,除了課堂書本上的詩詞,大多數人家裡都會有唐詩三百首。只是從比例上說,真正能把唐詩三百首完整看完的並不多見 (分母是家裡有唐詩三百首的人,分子是看完的人,不信您簡單做一下調查)。至於能看完宋詞三百首的就更少了。
不過,即使看不完也不重要,從基礎入門學習詩詞的人,正常初三畢業水平的閱讀量就可以夠了,即使小學生學習也是可以的,畢竟入門還是比較簡單的。
古人即從小作詩,例如駱賓王詠鵝的時候才七歲,杜甫也在《壯遊》詩中自稱「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
往昔十四五,出遊翰墨場。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
二、齊言與押韻
齊言詩 ,就是每一句字數固定的詩,學詩大多從四句的絕句開始,不用考慮太多,能寫出四句押韻的順口溜也算是成功。
上面說的駱賓王《詠鵝》,是一首雜言詩,第一句三個字,但是後面3句是齊言(五言)的詩句。對於小孩來說,一開始能把內容以五言或七言的押韻方式表達出來就可以了。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不過看看很多的網絡古風,押韻的齊言其實對有些人來說,也不太容易。另外做到了押韻和齊言後, 很多作品可能也僅僅是淺顯的順口溜而已。
三、格律是舊體詩的基礎知識
舊體詩分為近體詩和古體詩,我們寫出來的押韻的詩如果不符合格律,被稱為古體詩。古體詩押韻比較寬,知道鄰韻通押和換韻的基本要求,一般人就能寫出古體詩,上面說的順口溜如果符合押韻規則基本可以算古體詩。
但是學習近體詩(格律詩)就麻煩多了。近體詩押韻、平仄、對仗、黏連這四個要素讓很多人望而卻步。
1、第一關 辨平仄,對對子
格律詩首先要學會辨平仄,對對子,這裡第一關是今古韻的不同,造成平仄的混淆。如果一開始不願意太麻煩,就按照普通話的平仄和發音開始學習,搞明白對仗和平仄、黏連即可,用新韻可以寫出絕句和五七律算是過了第一關。
2、第二關 古韻的學習
第二關有的人一直不肯過,就是古韻的學習。古代詩韻用平水韻,詞韻用詞林正韻,平水韻從隋朝的切韻一脈而來,隋唐以後的詩作基本是按照切韻系統寫作,在宋朝歸納編制為平水韻,因此明白平水韻更利於學習古代的詩詞作品。
切韻傳承下來的古代韻書是古代官方科舉考試用書,因此非常的嚴格。我昨天寫的一篇文章,簡單說了這方面的內容:《學習詩詞創作不可不知 古韻與新韻有什麼優點和缺點》。
能夠用平水韻作詩、用詞林正韻填詞,算是基本入了詩詞之門。下一步就是如何做好詩詞的問題。
四、多讀多悟多練
對於詩詞格律,如果不畏難不迴避,很容易學會。在課堂上講的話,估計初中生用不了半小時就能聽明白,當然,要想熟練使用,還是要多加練習。
到了以上的階段,僅僅如同背過了九九乘法表一樣,知道了一些簡單的公式,要想更進一步,還要繼續努力,只靠初高中書本的詩詞存量就遠遠不夠了,必須多讀多悟多練。
多讀指的是多讀古人詩詞、古人詩詞和一些理論知識,可以從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開始,詩話如人間詞話、白雨齋詞話等看起,另外宋朝以前的詩話、詞話篇幅都不大,都可以看看。一開始看不懂不要緊,特別是古人喜歡用字號稱呼人,看的少了搞不明白說的是誰。另外,現代人的作品要有選擇的看。多悟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悟」中國人的傳統,聽起來總是像霧裡看花,民國以後,開始有很多人結合西方的理論來解釋中國的古典詩詞,如同中西醫結合,很多詩詞理論的知識讓我們看得更加清楚,推薦大家可以多看看葉嘉瑩先生的作品;練,就不用解釋了。除了平時多創作以外,我自己是採用臨帖的辦法,看完古人的作品後,以用韻或步韻的方式唱和古人作品,大家可以試試,效果很好,因為唱和別人必須細讀原作,我的觀唐絕句和觀宋填詞系列大家可以搜索一下,歡迎指正。
我寫的置頂文章《零基礎學習舊體詩看懂這7篇短文基本就算高手了》有一些自己的理解,其中觀點未免疏漏或偏頗,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結語
以上說的內容都是必須掌握的基礎技巧,簡單說,好的詩詞要有思想有文採有學問。在這些基礎上做到「有思想有文採」,就需要努力加天分了。
學富五車未必能寫出好詩,販夫走卒未必寫不出好詩,我個人以為喜歡最重要。像我這樣雖然工作較忙,對於詩詞也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但一直沒有完全放棄,自己還是能感覺到有一點點進步的。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