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史上最嚴垃圾分類」兩月觀察:效果超出很多人預期

2020-12-19 華夏時報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馬維輝 北京報導

上海「史上最嚴垃圾分類措施」實施已經有兩個多月了。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開始實施,個人未按規定分類投放垃圾的最高會被罰款200元,企業未落實分類處理且逾期不改正的最高會被罰款50萬元,因此它又被稱為「史上最嚴垃圾分類措施」。

如今,該措施實施已經兩月有餘,效果究竟如何?8月30日,在2019(第七屆)上海固廢熱點論壇上,上海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秦峰表示,7月以後,上海進入末端的垃圾種類、產量和理化特性都發生了明顯變化,可回收物、溼垃圾分出量較2018年底均有大幅增長,幹垃圾處置量則明顯降低。

「上海給我們做出了一個典範,在很短時間之內,廚餘垃圾的分出率很高,質量也很好。居民對垃圾分類的熱度空前提高,效果超出了很多人的預期,這些變化是每個人都能感受到的。」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說。

上海市環境工程設計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長安淼表示,未來,溼垃圾末端處理設施規劃研究將成為重點,現實中溼垃圾處理能力還存在滯後,所以要在布局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效果超出了很多人的預期」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在制定過程中,起草組曾經向上海大學環境化工學院教授錢光人徵求過意見,他坦言,自己當時「真的沒有想到垃圾分類會取得如此好的效果」。

「當時上海人民廣播電臺曾經邀請我參加一個節目,節目中讓我對上海的垃圾分類做一個判斷,我說我估計蠻難的。結果沒有想到,這次垃圾分類能取得這麼好的效果,還有塑膠袋的收費,一個塑膠袋竟然可以收到2塊錢、3塊錢。」錢光人說。

秦峰也表示,自從7月1日強制實施垃圾分類後開始,上海進入末端的垃圾種類、產量和理化特性都發生了明顯變化。在上海各類垃圾處置量中,可回收物、溼垃圾分出量較2018年底均有大幅增長,幹垃圾處置量則明顯降低。

根據他提供的數據,今年7月,上海市幹垃圾的低位熱值達到13054.4kJ/kg,相比6月7309.6kJ/kg的數據增長了78.6%。而7月幹垃圾的含水率則達到34.3%,比6月56.45%的數據降低了39.2%。

「幹垃圾的熱值突然上升,水分明顯下降,這個變化是事先預測到的,但是沒有想到變化會這麼大。」秦峰說,「我們事先預測,垃圾分類將是一個長期艱巨的任務,但沒想到這次動員得這麼徹底,所以溼垃圾的量和程度都比以前有所增加。」

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環衛處副處長齊玉梅表示,之所以能夠取得這麼大的成功,有幾方面的經驗。首先是統一思想,形成共識,解決大家共同的思想障礙。

「上海的垃圾分類可以說是勢在必行,因為我們上海的垃圾量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生活垃圾的日均處理能力明顯不足;同時從2000年開始,上海已經是第三次推行垃圾分類了,我們沒有退路,只能成功,不能失敗。」齊玉梅說。

統一思想之後,上海還找到了好的路徑的方法,比如定時定點、機關先行、黨建引領、依法治理、體系建設、條塊協同。

以「定時定點」為例,它建立起了一種引導大家進行垃圾分類和方便垃圾分類的路徑,從而便於政府能夠更好地引導和方便市民,去達到最終的效果。

「當時為什麼下決心去做這樣的事情?就是為了解決市民的『無感』問題。通過定時定點,給市民生活造成了不方便,但我們也安排人輔助他進行垃圾分類,又做了很多宣傳,這樣就讓市民意識到了垃圾分類是和自己有關係的事情。」齊玉梅說。

「溼垃圾末端處理設施規劃將成為重點」

垃圾分類推行效果超出預期,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幸福的煩惱」。

問題之一是溼垃圾處理。秦峰坦承,關於溼垃圾的承載量,他們有些預估不足,因為分類收集來得比較突然。「目前關於溼垃圾處理的一些相關技術正在研究當中,很多突破性的成果還沒有,但是我們的項目已經不得不上。」

而對於超量的溼垃圾,他們主要採用「集中+就地」相結合的方式,應對設施能力不足,來平衡新增加的溼垃圾量。

而在工藝選擇上,近階段可能大部分採用的都是厭氧發酵的工藝,會生產一些沼氣、沼渣等。但沼液和沼渣得不到很好的利用,這對於它整個工藝流程的經濟性影響又比較大,使得處理代價比較高。

齊玉梅也表示,垃圾分類推行後,出現了幾種不適應,如收運系統不適應、定時定點不適應、居民行為習慣不適應等。所以,未來上海市將從幾方面繼續完善解決自身的問題。

「首先是完善評價指標,原來是關注居民參與度多少,下一步也會關注除了『定時定點』以外,你的環境質量管理得怎麼樣;其次是完善收運處理系統;第三是持續綜合測評排名;最後是挖掘分類減量潛力,從垃圾分類兩頭去延伸,從包裝環節去減少垃圾產生量,並且在包裝上標識出垃圾分類的內容等。」齊玉梅說。

安淼表示,未來,構建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處理體系已經成為必然,溼垃圾末端處理設施規劃研究也將成為重點,要建立可回收分類體系建設模式,加強有害垃圾強制分類,推動無害化體系建設等。

「目前隨著垃圾分類的踐行,整個溼垃圾的數量超出了我們的預期,老百姓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但我們現實中一些處理能力還存在滯後,所以要在布局方面做更多的工作。」安淼說,「另外,大城市和小城市、各個地方也存在不同,溼垃圾的分類混合程度性質也不同,所以要因地制宜,像寶山這樣的郊區就可以自行處理。」

劉建國表示,垃圾分類的基本構想是要強制分出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對於廚餘垃圾則要鼓勵大家去分類,同時還要有一類「容錯性垃圾」,使得大家在做不到,或者不願意做的情況下也能有一個空間,最後的去向則是垃圾焚燒廠。

「基於這樣的思路,可回收物這一塊大概能有20%-30%的回收率,廚餘垃圾大概能分出10%-15%的水平,再加上10%-15%的滲濾液處理量,這些能夠回收利用和生物處理的量就已經達到一半了。我覺得這是相對來講成本最低、效益最佳、實施難度也最小的方案。」他說。

責任編輯:徐芸茜 主編:陳巖鵬

相關焦點

  • 上海「最嚴垃圾分類」施行四個月 效果遠超預期
    央廣網上海11月10日消息(記者劉飛 見習記者於子敬)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在上海舉辦的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與垃圾分類、垃圾處理的相關展品,比如通過軟體和圖像識別實現的垃圾智能分類技術以及分類垃圾桶、壓縮垃圾桶等都仿佛到了「主場」,頗受關注。
  • 直擊上海最嚴垃圾分類:吃飯10分鐘,分類半小時
    「你是什麼垃圾?」這句「靈魂拷問」,在上海,真的來了。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這意味著經過一個月的預熱後,上海進入生活垃圾分類強制時代,史上最嚴垃圾分類開始了。  不只是上海。國家住建部日前宣布,包括杭州、寧波在內的46個城市將在2020年底前,作為先行先試的重點城市,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
  • 史上最嚴垃圾分類措施:小龍蝦殼是幹垃圾還是溼垃圾?
    上海市十五屆人大二次會議31日表決通過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   根據條例規定,人們須將家中的垃圾按照幹垃圾、溼垃圾(廚餘垃圾)、可回收物以及有害垃圾這四個類別放置,如果個人沒有將垃圾分類投放最高罰款200元人民幣,單位混裝混運最高罰款5萬元人民幣。此外,未經分類的垃圾,收運單位可以拒絕接收。
  • 上海垃圾分類正式實施 2019年垃圾分類概念股一覽表
    綜投網(www.zt5.com)07月01日訊  7月1日起,被稱為「史上最嚴」垃圾分類措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根據規定,個人或單位未按規定分類投放垃圾都將面臨處罰。與此同時,全國多地也陸續進入垃圾分類「強制時代」。
  • 最嚴垃圾分類「逼瘋」上海人,馬雲出手,支付寶有妙招!
    以前提起上海的特色,當地人都會說小籠包、東方明珠、人民廣場。現在再試的話,就算你問他們上海的特產是什麼,都會告訴你:垃圾分類。近日,上海出臺了史上最嚴格的垃圾分類制度,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將正式實施,如果到時還亂扔垃圾的話,將面臨最高200元的罰款。
  • 上海家庭「垃圾分類」 觀察筆記
    小區的定時定點分類投放點。像我爸媽和我爺爺奶奶這樣的中老年市民,是否真的會做好垃圾分類?他們如何判斷這些複雜的生活垃圾的種類?而行為的規範是否真的能帶來觀念上的改變?  今年春節回上海過年的我,以一個闖入者的身份,把自己的家庭作為樣本,體驗並觀察著「垃圾分類」在上海普通家庭中的實踐。
  • 垃圾分類「逼瘋」上海人?別笑,明年南寧或將落地實施!
    垃圾分類在行動垃圾分類,無疑是近期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從今年7月1日起,堪稱「史上最嚴」的垃圾分類條例《上海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引起了全國上下的關注,據統計,條例實施的第一個星期,上海城管就開出190張罰單。
  • 廣發證券--垃圾分類深度研究(四):政策再超預期 堅定不移推進垃圾...
    【研究報告內容摘要】  垃圾分類再進一步,收費制度和回收利用為關注要點。12月5日,住房城鄉建設部等12部門印發《關於進一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若干意見》。比較之前政策,此次政策目標超出2019年6月垃圾分類政策要求,重點內容包括:(1)要求建立與垃圾分類匹配的運輸網絡、處理設施、餐廚垃圾處理等,意味著相關產能投建將繼續加速;(2)明確2025年全國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要達到35%,映射回收再利用體系搭建加速;(3)明確縣級以上城市建立垃圾收費制度,完善使用者付費體系,收費將改善商業模式。
  • 日本垃圾分類全球最細最嚴,亂扔會判刑
    日本垃圾分類全球最細最嚴,亂扔會判刑 日本是世界上垃圾分類要求最嚴格的國家之一,個別地區的分類甚至多達20多種。
  • 之前瘋傳的垃圾分類段子,上海城管還真試了試
    聽說過無人機巡查、無人機送快遞、無人機拍照,誰見過無人機扔垃圾?日前,朋友圈和微博被一則「無人機扔垃圾」的消息刷屏,還說有人因此被抓。網友們不禁感嘆:扔垃圾還有這種操作?對此,上海城管核實發現,並無此事。
  • 故鄉裡的中國|一個上海家庭的「垃圾分類」觀察筆記
    我心中的疑惑是,垃圾分類會如何改變一個城市家庭的生活習慣?像我爸媽和我爺爺奶奶這樣的中老年市民,是否真的會做好垃圾分類?他們如何判斷這些複雜的生活垃圾的種類?而行為的規範是否真的能帶來觀念上的改變?今年春節回上海過年的我,以一個闖入者的身份,把自己的家庭作為樣本,體驗並觀察著「垃圾分類」在上海普通家庭中的實踐。
  • 「限塑令」的上海做法 對垃圾分類立法後 上海禁塑效果好轉
    對此,今年5月,都市時報走訪調查後,撰寫的內參《昆明「限塑」12年效果不樂觀》,引起昆明市主要領導重視,市委主要領導就該內參做出批示。8月初,都市時報記者跟隨由市政協帶隊,市發改委、生態環境、市場監管等部門組成的調研小組,前往上海、杭州等地學習調研。通過召開座談會、實地走訪等形式,了解學習了上海、杭州等地的「限塑」工作,以及垃圾分類、無廢城市建設等做法、經驗。
  • 贊上海,垃圾分類達標九成!如何分得更好?
    上海市人大專題審議,提高生活垃圾全程分類。柏可林 攝「垃圾分類推進快、成效大,靠的是全市動員、全民參與,要為全市人民點讚,向全市人民致敬! 」兩會期間,上海市長應勇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這段點讚,贏得在場代表委員最熱烈的掌聲。
  • 全國人民都在笑話上海垃圾分類,有誰注意到阿姨說的「廚餘垃圾」
    而可回收垃圾是賣了變成錢買豬。豬肯定想說,我們為人類付出了太多。短短幾句話,讓上海人民感到無比心酸,卻樂壞了全國人民。7月1日起,被稱為「史上最嚴」垃圾分類措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根據規定,個人或單位未按規定分類投放垃圾都將面臨處罰。與此同時,全國多地也陸續進入垃圾分類「強制時代」。
  • 別再笑上海人被垃圾分類「逼瘋」了,南寧也將進入垃圾分類強制時代
    1、上海執行「最嚴垃圾分類」:個人扔錯最高罰200夜班妞有話說:今天,《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該條例將垃圾主要分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幹垃圾、溼垃圾四類,個人如果混合投放垃圾最高可罰200元,單位混裝混運最高可罰5萬元,於是在網上,不少網友紛紛吐槽上海的垃圾分類
  • 垃圾分類這件「小事」如何持續:上海的經驗與思考
    此後,上海一直在逐步推行垃圾分類試點小區,比如2011年和2014年陸續推進實施的「百萬家庭低碳行,垃圾分類要先行」項目。復旦大學可持續行為研究課題組進行了近9年的跟蹤研究,觀察垃圾分類如何從建立意願到形成習慣。
  • 垃圾分類領域,德國有很多經驗值得借鑑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上海開啟『強制垃圾分類』時代!」德國新聞電視臺1日報導稱,中國大都市上海1日正式實施被稱為中國「史上最嚴」的垃圾分類措施——個人扔錯最高罰200元,單位未按照規定分類投放最高罰5萬元。德國是最早實施「強制垃圾分類」的國家。
  • 【垃圾分類】上海垃圾分類 VS 日本垃圾分類
    你是什麼垃圾?」 不知不覺中,逼瘋無數上海市民的垃圾分類已經實行了一周年。 各種細緻的條條框框至今仍讓大家頭疼不已。 暗自垂淚的時候,不由得想起隔壁日本,這個號稱世界上垃圾分類最嚴格的國家。 日本和上海的垃圾分類比起來,究竟誰更「可怕」呢?
  • 鴻鑫嘉和推出智能垃圾分類設備
    其實垃圾分類這個概念在我國推行已經將近20年時間,今年7月上海執行史上最嚴垃圾分類新規則,也將意味著我國開始走向精細化管理時代。而垃圾分類的風口背後,直接引爆了相關的產業鏈,這新的市場藍海,誰將在機遇與挑戰中砥礪前行。    據報導,我國預計將在2020年底對全國46個重點城市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
  • 垃圾分類,必須多下「繡花」功夫
    讓居民養成自覺的垃圾分類習慣,絕不是一項在短期內就能收到明顯成效、實現理想目標的工作。「繡花」精神無疑是各地推廣垃圾分類最有必要給予重視和學習的。  據《新京報》報導,8月8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滿一百天。截至7月底,北京市家庭廚餘垃圾日均分出量1764噸,較5月增長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