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網特約評論:央廣近日消息,至少97個「淘品牌」的商標正在被人搶註。其中不乏斯伯帝卡、御泥坊等知名淘品牌,搶註方都是「杭州麥尚品牌公司」。麥尚企業經營範圍涉及提供網商服務,集中商標搶註,當然是要做這個生意:「二房東」轉賣,或脅迫合作等。
此次淘品牌被搶註事件,只是中國企業界商標糾結的冰山一角,這比往日的「搶、養、賣域名」如出一轍,但它是合法的;從某種程度上說,實際上是因為整個制度設計格局為投機者提供便利,而無法更好提醒、保護真正擁有者。
有四點看法:1.不必罵麥尚,沒有麥尚,也會有肯尚、和尚,賺錢的生意總有人做。2.中國商標註冊的程序複雜和單價偏高是始作俑者;3.對社會及企業的商標宣傳要強化,同時讓大家更尊重品牌價值;4.企業的商標是否管用,多年以來,世紀聯華無奈山寨世紀華聯?
查閱中國工商總局工商局資料,截至2012年3月29日,我國累計商標註冊申請量已達10000346件,累計商標註冊量6892999件。2011年達到141.68萬件,同比增長32 %,比2008年翻一番,再創歷史新高,連續10年位居世界第一。以杭州市註冊商標的代理行情,通常每件1500元左右,以全國累計千萬件算,光手續費就是一個至少擁有200億元產值的「邊角料」。
2010-2011年,我曾兩次為公司註冊商標事宜而煩惱。第一次,是因為某同行口頭警告,「你再不去註冊,我就要註冊了」,於是我們就安排註冊,找了一家代理公司,商標註冊業務員拿著一本列印裝訂的足有三四百頁的商標類別大全(45大類,無數小項),說了大半天仍然一知半解。後來用那個商標,注了三個類別,這就是4500元(小類中都嚴格控制在10項,否則每多一項加100元),等待十個月的審核期。
過了半年,申請被駁回,原來那家同行已經下手了,有「先申請為主原則」,雖然我們事實經營了六年,此後若走相關程序,就是另一筆費用,甚至涉及仲裁、起訴等。我們因嫌麻煩和相關難度評估而暫擱。
第二回,仍然是託這家經紀公司,為一個新項目品牌提前張羅。每個便宜了50元,按1450元收,已經費盡唇舌,他的苦衷「這錢大部分是給北京的工商總局商標局,我們不過是有一點點跑腿費用,再便宜就只好不做了」。而後打聽了其他幾家,大同小異;而若自己去做商標註冊,更無異深入迷宮。我們甚至想過註冊全類別,但那可是沒三五萬元下不來的事,說說而已。後來花了五千多元,註冊了四個。期間電話及快遞聯絡過五六次,有時為英文標示,有時為圖形,有時為相似異議。搞到後來,對這個原本就不太期待的事情,多了一層反感。
由此可見,單價和註冊程序問題是個大問題——包括所有商標都要匯總到工商總局商標局這一部門,絕對是有關部門和體系給企業法人設的高門檻,官老爺在京城等待四方來朝。商標註冊的體系,其中央集權甚至堪比中國最高法的死刑核准權,但這個量級卻是刑核的幾千上萬倍呀。
在社會普遍認知,甚至企業行為中,商標核准和品牌發展仍然相對脫節。就像風行全球的iPad,在中國突遭深圳唯冠商標發難。更不用提廣大中小企業了,在發展前期,大概很難有精力和心思去注意商標吧,甚至不覺得重要,而且不捨得。在工商總局註冊商標和企業在市場經營品牌,倒像是媒妁之言和自由戀愛的區別與聯繫,兩小夥談戀愛的時候很少直接去討好雙方父母,等到磨合好了,一方家族長輩給他/她定了另一門親事。原本,商標只為品牌背書,婚姻和父母祝福為兒女襯託,何以大煞風景、喧賓奪主?
另一處關鍵,就是許多典型案例給人的印象,更加深了企業對商標註冊及其實際保護的模糊認識。世紀聯華是年銷售幾百億元,有幾千家門店規模的連鎖超市公司,它的合法商標及知名品牌尚且無法得到有效保護;山寨的「世紀華聯」遍地開花,加盟店也多至幾百家,08年在南京輸了一場官司也不過判賠50萬元。也就是說,大中型企業,原本在品牌商標及程序等方面都有處理優勢,偏偏又無法維權。有人就更疑惑,那要商標何用?企業小的時候覺得沒必要或足夠精力去做商標維護,大了又無法獲得有效保護?
由此可見,商標案頻出,最該問責的實在是有關部門的制度發展。與此同時,在某一階段來臨之前,只好請合法經營的企業主們,多留一份心思關注商標。
(聯商網特約評論員 林尚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