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門並沒有拆除,而是在大門的外側用磚壘住了。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杜文育李思遠文圖
「私搭亂建的大門仍然沒有拆除,只是在門外壘了一面牆,糊上了。」11月26日上午,許昌市東城區六和花園小區業主告訴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這純粹是在糊弄人,根本不是半截河街道辦事處所說的「拆除違章建築、恢復原狀」。
一篇報導引起近350萬人次在線閱讀
11月20日,許昌市東城區六和花園小區業主撥打大河報新聞熱線,反映該小區17號樓一個住戶扒毀小區公共圍牆,私自開了一個南門,同時私自佔用小區公共綠地,在自家院落的西側,建起了一堵圍牆和一個西門。
業主們認為,17號樓這家住戶的私搭亂建行為,破壞了小區的公共秩序,私自開闢一個南門和一個西門,為小區的安全帶來了隱患。為此,該小區400多名業主聯合籤名,向許昌市東城區及半截河街道辦事處進行了多次舉報。然而一個多月過去了,一直沒有結果。
11月20日下午,大河客戶端、大河網、大河報許昌新聞頭條號等媒體平臺,以「扒開小區圍牆開小門,許昌業主投訴月餘無果」為題,對該事件進行了報導。
11月24日,《大河報》在AⅠ·09版以半個版的篇幅,以「扒開小區圍牆,強行改成自家大門」為題,對該事件進行了跟進報導。
報導迅速引起強烈反響,其中在大河網今日頭條號上,點擊閱讀該新聞的人數高達約350萬人次,評論條數達3400多條。許多讀者對17號樓這家住戶破壞公共秩序的行為進行了譴責,要求許昌市東城區儘快整改到位,還社會一個公道。
違建大門上演「川劇變臉」
在大河報及其新媒體報導該新聞的過程中,私搭亂建的那扇大門像川劇中的變臉一樣,也經歷了多次「變臉」。
11月21日,大河報刊發該新聞的第二天,這個私搭亂建的大門,有人用一大塊廣告布蒙了起來。
11月23日,這個大門的廣告布上,又遮擋上了一塊白色裝飾板。
11月24日,白色裝飾板不見了,蒙著大門的廣告布上,張貼了一份《責令限期拆除通知書》。
這份標註為「半截河制止辦(2020)第001號」的通知書顯示,17號樓這家業主「未取得規劃、建設等相關手續,私自搭建,破壞圍牆,私建大門,屬私搭亂建」,按照城鄉規劃法相關規定,現令該住戶「即日內自行拆除,如有異議請於一日內提供相關手續。逾期未拆除,將聯合相關執法部門依法強制拆除。」落款為:半截河辦事處城建所。
25日,有人將這扇大門用磚塊壘上,並塗抹了一層水泥。
糊上大門豈不是在糊弄人?
26日上午,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再次來到六和花園小區,看到這個大門並沒有拆除,而是在大門的外側用磚壘住了,另外17號樓這家業主私自擴建的西圍牆和西門仍然完好無損。
面對如此整改,六和花園小區業主在微信群裡議論紛紛:
「這應該不叫『恢復原狀』,如果這樣處理,絕對是糊弄人的,治標不治本。」
「門拆除,牆恢復原狀,護欄、牆漆恢復一致,綠化恢復原狀,這樣才能達到整改效果,城建主管部門給出處罰結果才算完成任務。」
「任何人一看都知道,只是為了應對城建所下的拆除通知書,熱度一過,牆一推,瞬間恢復大門。」
「感覺敷衍了事啊,這大門外砌牆先糊住大門,風聲過後再把牆拆除了還是大門。」
辦事處有人認為「整改已經到位」
在半截河街道辦事處,一位李姓負責人接受了記者提問。
問:「門是誰壘住的?」
答:「是業主安排人壘住的。」
問:「門壘住了,算不算整改到位?」答:「我認為壘住了,就是整改到位了。《責令限期拆除通知書》要求這戶業主拆除,拆除後也是要壘住的。」
問:「小區業主普遍認為,大門沒拆,西圍牆也沒有恢復原狀,不算整改到位。」
答:「整改不到位,接著整改。如果業主逾期未拆除,我給辦事處領導以及東城區進行匯報,由東城區執法局依法強制拆除。」
六和花園小區一位管理人員說,用磚糊住大門,不能說是恢復原狀,況且這家的西圍牆向外擴了大約1米,佔用了小區公共綠地,目前這堵牆以及牆上的西門仍然沒有拆除,因此不能說整改到位。
「無規矩不成方圓」,這位管理人員認為,17號樓這家業主的行為破壞了公共秩序,危害雖然不大,但是影響惡劣,如果得不到制止,就會帶動更多人不講道理,不守規矩,這樣小區還咋管理,社會豈不是亂了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