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過快的生活節奏使得手機、電子閱讀器成了很多人的「掌中書」。也有一些人堅持閱讀紙質書,在油墨書香營造出的獨特氛圍中,讓自己的心靜下來。那書香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
在古代,人們非常講究圖書的形式美,將書籍裝幀作為一門高雅藝術。古代的讀書人都非常愛惜書籍,而書籍在保存中有兩大難題,一是防潮溼,一是防蟲蛀。而蠹蟲就是毀書的強大殺手,且極難防範。
不過,蠹蟲也有天敵。那就是一種名為芸香的草本植物。芸香特有的香味有殺蟲效果,不僅可用來驅蠅,還可以用來闢蠹。古人早就掌握了芸香的功效,為防止蠹蟲咬食書籍,便在書中放置幾片芸香。著名的藏書樓天一閣,圖書號稱「無蛀書」,據說就是因每本書都夾有芸香之故。芸香不僅闢蠹,而且能夾在書中當書籤用。芸香這種草有一種清香之氣。夾有芸香的書籍,清香之氣日久不散,打開後,香氣襲人。
古人對書籍愛護有加,除了防蟲蛀外,還會用加了香料的墨汁、糯米調製的糨糊來印刷、裝幀書籍,書頁中再夾上芸香,成書後再配以檀木書匣。這樣拿到手的書,打開就有香味溢出,讓人如痴如醉。
芸香闢蠹,不僅簡單實用,還頗含詩意。因此,芸香常呈現於詩人筆下。唐代詩人常兗在《晚秋集賢院即事寄徐薛二侍郎》中說:「墨潤冰文繭,香銷蠹字魚。」唐代詩人姚合在《偶題》中也說:「遲日逍遙芸草長,聖朝清淨諫臣閒。」楊巨源在《酬令狐員外直夜書懷見寄》則稱:「芸香能護字,鉛槧善呈書。」宋代詩人梅堯臣《和刁太傅新墅十題·西齋》一詩中也有「請君架上添芸草,莫遣中間有蠹魚」之贊。
因芸香與書結緣,與芸香有關的其他東西,也就成了與書卷相關的稱呼。如古代的校書郎,就有個很好聽的名稱:「芸香吏」。大詩人白居易就曾做過這個官。書室中常備有芸香,書齋就有了「芸窗」「芸署」「芸省」等說法。如三國時期魚豢在《典略》中說:「芸香闢紙魚蠹,故藏書臺亦稱芸臺。」這些話都蘊含著一縷書香的氣息,表達了人們對書香文風與高貴精神的尊崇。
現在,我們市面上購買的書籍大多是由印刷廠印刷的。印刷油墨是由顏料、聯結劑、溶劑組成的,還含有一些輔助增稠劑、穩定劑。在印刷過程中,為把顏色留在紙張上,需要使用著色劑。但是著色劑很黏稠,必須添加一些稀釋劑來進行稀釋,稀釋劑就是有機溶劑。
過去,比較好的有機溶劑都含有純苯,聞起來有一股香味,這就是我們以前所說的油墨香。但苯是致癌物,對人的健康有害,長期在苯超標的環境中工作生活會產生頭暈、疲倦、食欲不振、白細胞減少等症狀,嚴重者可發生再生障礙性貧血或白血病。所以後來我國規定,有機溶劑中不能含苯。現在印刷廠所用的有機溶劑主要是乙醇、異丙醇、丁醇、丙醇、丁酮、醋酸乙酯、醋酸丁酯等,然而,這些物質有一股刺激性的味道。這就是現在的新書相比較於以往,氣味更加難聞的原因。
此外,油墨中的顏料顆粒很小,吸附能力很強,雖然在印刷時已經加熱乾燥,但由於時間短、速度快,往往乾燥不徹底,特別是上墨面積較大、墨層較厚的印刷品,其殘留溶劑較多。由於新書印刷後往往會包裝儲存一段時間,沒有在空氣中充分散發,所以新書的氣味就更大一些。
書籍離不開紙張。不管什麼印刷紙都是木材、廢紙等原材料打碎後製成紙漿,再過濾晾乾後形成的。而新書的氣味有時候也和紙漿有關係,因為越是高級的紙張,其粉碎、研磨程度越高,生產過程中添加的成分就越複雜。
現在,與新書濃重、難聞的「油墨味」不同,當我們置身於圖書館或二手書店,會嗅到帶有懷舊氣息的書香味。很多人會認為它是「木頭味」。有研究人員採集圖書館的氣體,進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分析。結果表明,這種氣味是由多種化學物質帶來的:苯甲醛具有特殊的杏仁味,香草醛會釋放香草味,乙基乙醇帶有一點花香,乙苯和甲苯會釋放出甜香味……這些共同構成了現在舊書的書香味。(來源|《讀者報》 資料原出處:《老友》 作者|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