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峰司鋪鄉:荒山荒地創效益 村民致富勁頭足

2020-12-07 上饒頻道

  中國江西網/上饒頭條客戶端訊 見習記者汪穎 記者劉勇報導:近年來,橫峯縣司鋪鄉通過產業扶貧模式,帶領村民華麗轉身脫貧致富奔小康。近日,「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上饒市主題採訪報導採訪小組來到橫峯縣司鋪鄉,看司鋪鄉如何把荒山荒地變成金山銀山。

  「司鋪鄉村民自古勤勞,空著的荒山也有很多人想做點什麼。但是沒有人帶頭,村民們就擔心自己做不好。我們就先給村民嘗試,有好的成果就大力發展,幫助村民奔小康。」司鋪鄉副鄉長項光琦告訴記者,「我們發展農業一大好處,就是村民投資金額不大。而且農業對於農民來說工作比較能夠適應。目前司鋪鄉的農產品有紅美人、油茶、馬家柚等。」

司鋪鄉副鄉長項光琦接受採訪(汪穎 攝)

  據了解,紅美人是現在發展比較好的品種。紅美人是橘橙類雜交品種,有果凍樣的食用感覺,在市場上十分受歡迎。2018年紅美人從浙江台州引入司鋪鄉劉家村,2019年掛果,到後年可以達到每一株50斤的產量。「這個項目是縣交警大隊到我們公司考察之後引進司鋪鄉劉家村的。本來這裡是一片荒山,現在我們都給種上了紅美人。你們看,都已經掛果了。」紅美人基地的管理者程樂生表示,「去年紅美人一斤賣25塊錢,再過幾個月等到紅美人成熟,一定能賣個好價錢。

紅美人基地(汪穎 攝)

  種植紅美人不僅僅把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還通過務工和土地流轉方式增加貧困戶收入。程樂生告訴記者:「我們這個紅美人基地高峰期僱傭了300個本地人過來幹活,一天工資120到150塊錢。」劉家村貧困戶楊錫林說:「我是長期在這邊幹活的,一個月可以拿到2000塊錢,而且還有把山租出去的租金。現在生活已經比之前好太多了。」

  此外,今年司鋪鄉還引進金葵農業產業,目前發展狀況良好。金葵基地管理者楊夢潔表示說:「這邊的氣候、土壤都比較合適種植金葵。我們是今年5月8號過來的種植金葵,現在小苗都已經成活,大概兩年之後就可以掛果。」

金葵苗(汪穎 攝)

  據悉,近年來,司鋪鄉也按照打造「休閒採摘遊樂區」的定位,發揮便利的交通優勢,開展較為成熟的劉家火車小鎮旅遊點抱團發展採摘遊,為司鋪鄉農產品增加銷路。

相關焦點

  • 荒山荒地變成「金山銀山」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沙兆華 通訊員 向民貴 2000多畝曾經的荒山荒地,如今全部種上了油茶,兩個村的貧困鄉親擁有了自家的「綠色銀行」,荒山荒地真正變成了金山銀山。瀘溪縣合水鎮罩子坪村和溪洲村地處大山深處,兩個村共有1103戶、5017人,其中貧困人口1720人,由於大部分青壯年外出打工,兩村荒山荒地面積達6000多畝。
  • 淄川區下端士村:開荒山種花海 百畝萬壽菊開出「致富花」
    「這是我們村第一年種植萬壽菊,5月份種上,現在已經開花了,到金秋十月就長成大花朵了,這片花海不僅有觀賞價值,為我們的旅遊事業助力,還能為村民帶來收入。別看現在這麼漂亮,種萬壽菊之前都是荒山荒地。」淄川區太河鎮下端士村支部書記肖玉愛說,今年村裡在鳳凰山及周邊山坳流轉了200餘畝土地,她自己投資50萬,選種引進金絲皇菊、萬壽菊、金光菊等三個兼具觀賞和經濟效益的菊花品種,讓荒山變廢為寶。下端士村自建村以來,因地理原因土地坡度大、土層薄、田塊小,莊稼很難種植,大多成了荒山荒地。
  • 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快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綠化的意見
    目前,「森林重慶」建設雖已取得階段性勝利,但發展尚不平衡,全市仍有約300萬畝確權荒山荒地沒有綠化。在「森林重慶」建設的攻堅階段,全市各地各部門要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把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綠化放到重要議事日程,大力開展以「創綠色家同,建富裕新村」為主題的「綠山富民」行動,從2011年起,力爭用3年時間全面消滅我市宜林荒山荒地。
  • 柳坪:荒地荒山變「金山銀山」 讓農民共享改革紅利
    改革後,2018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21.7萬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8700元,成立村集體企業1家,集體資金入股企業1家,推動荒山荒地流轉2000餘畝,改造荒山荒地1800餘畝,建成綠茶種植示範基地1680畝。截止於今,全村脫貧161戶,483人,僅剩在冊貧困戶2戶,6人,脫貧率達98.92%。
  • 荒山荒地變果園 群眾增收喜開顏
    栽植、澆水、剪枝,近日,龍溪村和平山上,一片忙碌景象,昔日的荒山重披綠裝,呈現出一派勃勃生機。  「以前這裡是一片芭茅山,沒有效益,每到防火季,總是擔驚受怕。」龍溪村黨總支書記李國林說。和平山面積有200餘畝,產權歸農戶,要發展產業,統一思想有難度,但不實施改造,效益難以提升。「看著眼前的一片荒山不能為群眾帶來收入,我內心很是焦慮,支村兩委下定決心,再難也要上。」
  • 浙江「移民村」的減貧故事:荒山緩坡蹚出致富路
    20世紀50年代末,因建設水庫的需要,前巖村的200多戶村民移居到百米高的小山崗。在這片荒山緩坡上,勤勞的村民開荒山、種果樹、修建路、開民宿,靠雙手因地制宜蹚出一條致富路。1958年年底,當地政府為了解決周邊村民的喝水問題,將原本處於水庫底部的200多戶村民轉移至海拔百米的小山崗,移民後的「前巖新村」成為了嵊州市惟一一個整村搬遷異址重建的村子。
  • 老有所為系故鄉 荒山之上創奇蹟
    「康嶺山上不長草,風吹石頭滿地跑」這是很多村民,對曾經的荒山的印象。而就是在這片荒山魏本欣歷時5年,累計投入2.2億元,種下榛子樹近200萬株,綠化荒山2.1萬畝,新建蓄水塘壩13座,整修道路50多公裡,帶動周邊13個村莊,3000多戶農民建立起一條從種植到收購再到深加工完善的產業鏈,並帶領鄉親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 淄川區下端士村:荒山變花田,百畝萬壽菊開出「致富」花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通訊員 於小菲 劉峰 8月11日的清晨,太陽從淄川區太河鎮下端士村的鳳凰山上緩緩升起,陽光輕輕滑落在山下的百畝萬壽菊種植園上,灑向從晨露中醒來的下端士村,溫暖著下端士村的安居樂業、致富奔康夢。
  • 荒山荒地種黃精 小康路上氣象新
    這是該村村民劉玉良去年發展的新產業,一塊數百畝的黃精基地。雖然他已年近5旬,且腿有殘疾,但自強不息,發憤圖強,成了遠近聞名的致富能手。 今年47歲的劉玉良,家住大福鎮福欣村,原本一直務農。2002年,劉玉良發現患有骨結核,在長沙市治療3年後,仍落下了二級肢殘,左腿無法伸展,走路一瘸一拐,幹農活自然也比常人費勁。
  • 衡東縣:巧用荒山荒地 種出「綠色銀行」
    村民自主種植的油茶。莫園村白茶基地。近年來,駐村工作隊和村支兩委立足特色資源,巧用荒山荒地,對外引進資金髮展白茶、紅米,對內扶持貧困戶發展油茶、黑山羊等種養產業,人居環境、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支部書記段凱介紹:「莫園村山清水秀,環境優美,但由於地處偏遠,基礎設施環境較為滯後,村民經濟來源主要靠外出務工,村級經濟發展面臨較多困難和瓶頸。
  • 竹山2018年將對全縣10畝以上的宜林荒山荒地綠化2.3萬畝
    荊楚網消息(通訊員程平 周玉芳)1月10日,筆者從竹山縣林業局獲悉,該縣按照"一年見成效、兩年上臺階、三年全綠化"的總體目標,對全縣範圍10畝以上的宜林荒山荒地全部進行綠化,計劃2018年完成2.3萬畝。  堅持突出重點,循序漸進。在實施精準滅荒過程中,遵循先易後難、由近及遠、重點突破的原則,先綠化近山、低山,後綠化遠山、高山。
  • 河北省公開拍賣宜林荒山荒地
    河北省公開拍賣宜林荒山荒地     林地使用權最長期限可達70年  本報訊 (孫英明孫閣)昨日,記者從省林業局了解到,目前,我省尚有1000多萬畝宜林荒山急需治理
  • 10年堅守荒山變青山 上慄「當代愚公」紮根深山帶動村民致富
    年輕時,為了追逐部隊從軍、保衛國家的夢想,他毅然選擇參軍入伍,建功立業在軍營;1990年從部隊退役後,他永葆軍人本色,憑藉自身過硬的素質和敢幹敢拼的魄力和膽識,傾盡打拼掙來的百萬家產,硬是把昔日村民們不看好的荒山變成了經濟帶,引領當地群眾勤勞致富。這個被村民們形象地稱為「當代愚公」的人便是「迷彩大叔」、萍鄉市上慄縣龍溪生態林場場長易洪元。
  • 農村的荒山、荒地如何利用
    荒山、荒灘、荒丘、荒溝等未利用的土地稱為「四荒地」。每個村集體中多少會留下一些荒地荒,即使農民申請荒地,但也只能用於耕作,所得到的收入也小。不過,今時不同往日,土地的利用價值被盤活,其中,「四荒地」也在其中。
  • 「荒山荒地造林綠化工程」再造秀美山川
    如何將一片荒山打造成「金山銀山」?我市遊仙區小梘鎮境內的太乙仙山,從2013年至今,收集植物種類1.3萬餘種,栽種植物450萬餘株,總投資超過5億元,建成了以植物收集、保存與遷地保育為主,融科普、觀賞、遊樂、休閒為一體的綜合性植物園。
  • 村民說「我開墾的荒地,怎麼不給我確權?」
    有一村民反映說「我們村後坡頭上有一大片荒地,撂荒了好多年,也沒有人管前,幾年的村裡年輕人都進城打工了,我就尋思著把這塊兒地啊,給歸著歸著種點兒果樹啥的,現在果樹都長起來了,村裡確權土地啊,說這是村裡的地讓我退出來,我想問,這荒地沒人要,我種了不就應該是我的嗎
  • 佐村鎮斯光村:荒地上開出「致富花」 家門口結下「幸福果」
    5年前,亂堆亂放、亂扔垃圾是村民的習慣;5年後,主動打掃衛生、互相監督環境整潔成為風尚。  ……  村莊變化之多不勝枚舉,最引人矚目的還屬「美麗鄉村」建設結出的「致富果」,如今雖是星星點點,但未來可期。  12月8日,記者一行驅車前往佐村鎮斯光村。
  • 【脫貧故事】大米賣出新花樣 蓬溪縣村民自創智能碾米機打破效益瓶頸
    四川省遂寧市蓬溪縣任隆鎮依姑村綠全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春紅自主研發智能碾米機,把大米賣出了新花樣,以此打破了糧食種植效益低的瓶頸問題,構建起產業脫貧新格局:——實現貧困戶和貧困村長期穩定增收;——使村民的農副產品從農村直接走進小區;——讓貧困村村民變被動等分紅為主動種糧當老闆。
  • 瀘州古藺:萬畝橙海飄香 綠了荒山富了民
    正在基地裡採摘甜橙的九龍村七組貧困戶楊文華說,誰也沒有想到,幾年時間,荒山變綠林。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悠久的栽培歷史為赤水河谷地帶發展優質甜橙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近年來,九龍村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大力發展甜橙產業。
  • 安徽潛山:電力足 村民致富有奔頭
    水電供區電力設施不能滿足區域內日益增長的用電需求,制約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村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用電需求。2019年12月29日,國網潛山市供電公司全面接收小水電供區電網。同時,確定電網改造項目153個,項目總投資約1.7億元。一年來的工程建設施工,原水電供區電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供電質量與服務能力發生了根本性的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