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新報》號外報
《綏蒙日報》
《家》報
《人民日報》創刊報
雨傘報
文·攝影/本報記者 李櫻桃
7月18日,「2014呼和浩特首屆全國報紙巡迴展」在呼和浩特市賽罕區政府廣場展出。展出的報紙從絲綢報等珍稀報紙到紙質報紙共100餘種,這些報紙跨越了百年時空。此次報展是由呼和浩特文化人才庫百人百組萬人工程辦公室、內蒙古報協集報分會、賽罕區榆林鎮歷史民俗文化陳列館、賽罕區文體局發起的。
報紙見證歷史
中國報協集報分會顧問王繼周對記者說:「我們舉辦全國報紙巡迴展,就是想讓更多的讀者了解報紙也是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和紀念意義的。尤其對於年輕人來說,它所承載的歷史任務依然存在。」
王繼周認為,全國報紙巡迴展是對全國報紙的「大閱兵」,也可以比喻為報界的「全運會」,讓各地的讀者了解全國有多少種報紙,各有什麼特色,也是全國報業互相學習,交流的好機會。其次,報紙並非「讀後隨手扔,廢品變垃圾」,而應該是一個見證者,見證並記錄「歷史的過去,歲月的輪迴,時代的發展,社會的變遷」。如生日紀念報,民俗活動報,節日報等等。
內蒙古集報人有了自己的家
1982年,「集報」一詞出現在呼和浩特市的一家報紙上,是由杭州人樓時偉的稿件中提出的。樓時偉是一位老報人,退休後創辦了《家》報,《家》報報導的都是樓時偉自己家人的事情。
2014年4月,內蒙古報協集報分會成立,並在包頭市舉辦了一次報展。今年6月26日全國集報日,內蒙古報協集報分會在呼和浩特市賽罕區榆林鎮召開了研討會,並舉行了「集報活動基地」和「集報分會辦公室」的掛牌儀式。從此,內蒙古地區的集報者有了自己的家和活動基地。
【連結】中國最早的報紙創辦於唐代
通常人們都將1470年德國科隆出版的一份新聞小冊子稱為世界上最早的報紙。其實,中國早在唐代(公元713年)就已創辦了由「上都進奏官」負責編印,將皇帝的諭旨、文臣武將的奏章及政事動態「條布於外」的《開元雜報》。宋朝以後又有了《朝報》和《小報》,出版方式也由手抄改為印刷發行,並有五日刊,旬刊和半月刊,到南宋光宗紹熙(公元1190年)時又改為日刊,在性質上也就有了中央報紙和地方報紙之分。所以我們講,中國的報紙要早於西方近800年。
元代和明代的報紙都叫《邸報》。到了1465年前後,民間又創辦了《京報》。清代朝廷的報紙稱為《邸鈔》,後稱《政治官報》。自清代中葉開始出現了「晚報」。
1815年《察世俗每月統計傳》的創刊才標誌著中國近代報刊的誕生。1822年9月安東尼奧創辦的《蜜蜂華報》被稱為由外國人在中國創辦的最早的一份外文報。然而外國人在中國創辦的外文報中影響最大要數《字林西報》,他的歷史將近100年。在我國,國人自辦的中文報中,最早的是1858年由黃平甫創辦的《中外新報》,而影響較大的要數1872年創辦的《申報》,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後才停刊。中國共產黨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於1921年創辦的《勞動周刊》是我黨最早的報紙。(據《燕趙都市報》)
[責任編輯:胡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