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年輕時曾放出豪言「生進中南海,死入八寶山」的蔣潔敏,反而上演了一幕「昨為座上賓,今為落馬者」的官場沉浮記。
核心提示:媒體報導,蔣潔敏曾為薄熙來在政績上做文章。薄熙來任遼寧省長時,蔣潔敏推動
中石油集團在遼寧擴建或興建了兩個千萬噸級的煉油
相關公司股票走勢
廠;薄熙來擔任重慶市委書記後,中石油集團又在重慶投資150億元,建設一個產能為650萬噸的煉油廠。2009年,中石油集團又宣布將這一項目的產能提升至千萬噸級。這幾個煉油廠所需的原油都需要從外地,甚至是境外運來,成本巨大。
蔣潔敏官場沉浮記2013年9月1日,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國資委)主任、黨委副書記蔣潔敏因涉嫌嚴重違紀接受組織調查。9月3日,中央決定免去蔣潔敏的領導職務。蔣潔敏成為新一屆政府中首個落馬的正部級官員,也是十八大後首個被查處的中央委員。
年輕時曾放出豪言「生進中南海,死入八寶山」的蔣潔敏,反而上演了一幕「昨為座上賓,今為落馬者」的官場沉浮記。
1.被調查前已露端倪蔣潔敏的名字上一次引起關注是在今年3月,他接替王勇成為新一任國資委主任。此前,他的職務是中石油集團董事長。從履新到落馬,蔣潔敏在國資委主任的位置上待了還不到半年。把他拉下馬的,正是他主政中石油集團時的事。
據 媒體報導,蔣潔敏案的調查線索,來源於對他的離任審計。依據有關規定,央企領導人離任時,應對其任內工作進行離任審計。離任審計採用聯席會議制度,由紀 檢、組織、審計、監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等部門組成,如在審計中發現問題,可移交紀檢部門處理。蔣潔敏2006年11月接任中石油集 團總經理,依慣例,離任審計的時間是2006年—2013年。但消息人士透露,這次對他的離任審計,時間範圍延長至10年,不局限於總經理任期內,還追溯 到更早之前。一位從事過官員離任審計工作的人士說:「按照審計法和相關審計規定,如果遇到重大事情,離任審計的時間可以無限期向前追溯。」這就意味著,被 延長審計時間的蔣潔敏很可能問題比較嚴重。
很多人對蔣潔敏的落馬並不意外,過去曾多次傳出他被調查。去年9月,有網友爆料稱,蔣潔敏借海外 工程招標之際在境外失蹤。當時,蔣潔敏已經近兩個月沒在中石油集團的一些大活動中露面,這一不尋常的現象引發外界猜測其可能「出事了」。但中石油集團很快 出面否認,並解釋說蔣潔敏「正在住院」。在隨後召開的黨的十八大上,蔣潔敏順利當選中央委員,但蔣潔敏「不乾淨」的傳聞並未終止。
今年3月 18日,蔣潔敏辭去中石油集團董事長一職。直到3月25日,國資委網站才首次刊登蔣潔敏上任的消息。一些敏感人士立即捕捉到這個「時間差」。與此同時,國 資委的其他人事安排也耐人尋味。就在任命蔣潔敏的同時,中組部副部長王爾乘宣布,張毅擔任國資委黨委書記兼副主任。這種「雙首長制」的安排,在2003年 國資委剛成立時曾出現過,當時李榮融為主任,李毅中為黨委書記。2005年,李毅中調任國家安監總局局長後,國資委主任與黨委書記就由同一人擔任。有媒體 猜測,安排張毅進入國資委是「有意為之」。
蔣潔敏被免職後,國資委黨委書記、副主任張毅暫時全面主持工作。他隨即赴大慶油田、長慶油田進行考察調研,強調中石油集團還將進一步反腐。顯然,席捲中石油集團的這場疾風驟雨還沒有結束。
2.蔣家村走出的蔣勝利被查處前,蔣潔敏給外界的印象是比較低調,他極少出現在公眾場合,也鮮少接受媒體採訪。在早先對他的報導中,只有「老家山東陽信縣商店鎮蔣家村」這十幾個字,這給記者的調查提供了一絲線索。
2013年9月4日晚,環球人物雜誌記者一路輾轉,抵達陽信縣。陽信位於山東省西北部,距濟南約120公裡,總面積不過793平方公裡,因名將韓信自燕伐齊、屯兵古篤馬河之陽而得名。
作 為新中國成立以來陽信走出的最高級別官員,蔣潔敏一度是整個陽信的驕傲。但現在,記者一旦把話題轉到蔣潔敏身上,前一秒還熱情的陽信老鄉們立刻變得很警 覺:「光知道這個人,但我跟他沒什麼接觸。」「他那麼大官,我哪接觸得到。」「這個,我不清楚……」蔣潔敏這三個字,在當地似乎已成為禁忌,誰也不願意與 他扯上關係。此前一天,記者還從濟南市紀委一位工作人員處了解到,陽信縣委、縣政府已經專門針對蔣潔敏案開過會,要求各級機關單位「不評論、不參與」。
9月5日一早,記者冒著濛濛細雨來到蔣家村。村外正在修建高鐵,加上雨水的衝洗,進村的路十分泥濘。
清早的蔣家村靜極了,偶爾遇見一兩個帶著孫子在鄉間玩耍的大嬸,或者在家門口張望的老人。用當地人的話說,因為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留在村裡的主要勞動力是「3860部隊」,「38」代指婦女,「60」代指老人。
村 裡的老人聊著聊著,思緒便回到那個一起長大的同齡人身上。「那時候,俺們老師都說,他又有才又能幹。他出事,別說是他家裡,就是俺們學校,都感到很遺 憾。」村裡一位小學老師曾是蔣潔敏的高中校友,他還記得,蔣潔敏小名叫「勝利」,在家裡排行老大。在他的記憶中,蔣潔敏初中是在商店鎮上的陽信三中念的, 也就是如今的商店中學。1970年,蔣潔敏升入陽信三中高中部。「我比他低一級,1971年入校時,他正讀高二。整整一年,我們每天6點多就起床,一起走 著上學,到學校去自習,特別累。那時候,一個年級兩個班,蔣潔敏很聰明,每次都能考全年級第一。」
除了學習成績好,蔣潔敏留 給村裡人的另一個印象是家教嚴。蔣家村黨支部書記告訴記者,蔣潔敏的父親蔣迎暢曾任陽信縣物資局局長。一位村民也回憶,蔣父從來不坐單位配的轎車,而是天 天騎自行車上班,甚至「經常騎著破自行車,戴著破草帽回到村裡來種田」。有時村裡的路不好走,碰見有人迎面過來,蔣父會退到一旁讓別人先走,自己再過。
此 前曾有媒體報導說,「父親的行事風格對蔣潔敏影響很大」。記者也在走訪中了解到,蔣潔敏走上領導崗位後,每次回村,「在村口就下車,步行進村,小車只能在 他身後跟著。和他家女人出門吃飯,也不開車,就是隨便找個小飯館,隨便點倆菜就吃了」。一位村民告訴記者,蔣潔敏的妻子姓史,是鄰鎮河流鎮人,蔣潔敏20 多歲時,經人介紹認識了她。婚後,兩人過著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內」的生活,育有一子。
蔣潔敏還有3個弟弟。村民們說,大家平時都以小名相稱,記不清他幾個弟弟的大名。一位村民回憶,蔣潔敏的大弟建生曾是青島
太平洋保險公司的員工,現在中國人民銀行任職;二弟建設在河北廊坊霸州市電力部門上班;三弟建華從東營市石油學院(現中國石油大學東營校區)畢業後,進入勝利油田工作。蔣潔敏進入中石油集團後,他也跟到中石油集 團做了一名辦公室主任。雖然有人言之鑿鑿地告訴記者,蔣潔敏當官後,沒有給自己的親戚帶來一點好處,就連他的一個堂兄弟,至今也只是陽信縣一家織布廠的普 通職工。但蔣潔敏三弟的職業路徑,很難不讓人產生聯想。 2011年,蔣迎暢患上癌症,蔣潔敏把父親接到北京做手術。20多天後,蔣迎暢回到縣裡,終究沒能出現奇蹟,很快撒手人寰。蔣父去世後,只剩下蔣母一人留 在村中。不少人對記者感慨,蔣潔敏家的兩畝地,一直是他80多歲的老母親親自打理,有時候,蔣潔敏的叔叔會幫著幹點活兒。一位村民說:「他們家在北京有別 墅,但她不願意去,最多也就是冬天去住住。所以,他們兄弟四個每星期至少有一個回來,陪老娘坐一兩個小時再走。」但村支書告訴記者,自己2011年上任 後,就沒見過蔣潔敏回村。陽信縣委宣傳部一名工作人員猜測,這可能是因為蔣潔敏的職位越來越高,離家越來越遠,工作也越來越忙。「就算回來了,也待不了幾 分鐘。他又不喜歡驚動縣裡、村裡,誰碰得到他呢?」
在村民的指引下,記者來到村西頭蔣潔敏家的老宅。灰白色水泥圍牆、鐵皮紅漆大門,兩側張貼著工整的對聯……與周邊的鄰居家並無二致。大門上「合家歡樂」的橫批還紅得像剛貼上去一樣,可門上的「鐵將軍」卻昭示著這家主人並不在家中。
「不知道老太太是什麼時候被接走的,兒子的事情她怕是接受不了。」一位路過的村民感嘆道。
3.「只是填了幾張表,就被大卡車拉走了」
蔣潔敏在1972年離開了生他養他的村子。當時,正在讀高二的他迎來了人生第一個重要選擇——參軍還是工作?只要再過一年, 18歲的他就可以參軍了,但在縣城工作的父親帶回另一個消息:東營的「九二三廠」正在招工。
「九 二三廠」即勝利油田的前身。在東營市勝利油田老基地的中心地段,記者從油田科技展覽館了解到勝利油田的發展歷史——1961年4月,東營地區的「華8井」 首次獲得日產8 噸的工業油流,從而發現了油田;1962年9月23日,「營2井」獲日產555噸的高產油流,是當時全國日產量最高的一口油井,「九二三廠」由此得 名;1965 年1月25日,又一支鑽井隊在勝利村打出「坨11井」,這是我國第一口原油日產過千噸的油井,後經山東省委批覆,「九二三廠」改名勝利油田;1972年, 勝利油田會戰指揮部成立,陸續組織了河口、臨盤、孤島等地區的勘探開發會戰,開始大規模面向社會招收石油工人。
正是在這一年,17歲的蔣潔敏結束了學業,來到離陽信縣170多公裡的孤島(今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孤島鎮),成了勝利油田孤島採油指揮部井下作業隊的一名修井工。
41 年後,環球人物雜誌記者來到孤島。這個面積不大的小鎮遍布採油廠,紅色或黃色的採油機隨處可見,幾乎走幾步就可以看見一口油井。越往北走,道路越寬闊,馬 路兩邊的樹木修剪得非常整齊,一排排紅頂的5層樓房一字排開,從朝陽一村一直排到朝陽五村、六村……當地居民告訴記者,那些房子是孤島採油廠的家屬樓。
相 比陽信縣老鄉表現出來的謹慎,孤島的職工對突然出現的陌生面孔沒有那麼警惕。一位同在1972年進入勝利油田的退休職工很熱情地向記者介紹,當時招工有3 個途徑:部隊軍人、油田職工後代、社會招工。招聘的流程非常簡單,「只是填了幾張表,寫寫自己的基本信息,就被大卡車拉走了。」
4.17歲的艱苦讓他「沒有笑臉」
隨後,記者來到孤島採油廠,試圖了解蔣潔敏當年的工作情況。採油廠的宣傳人員對記者先是非常熱情,但一聽到「蔣潔敏」3個字,氣氛立即變了。一位負責人表示,在這個敏感的節點上,誰也不願意多說,但他還是向記者提供了一些關於孤島的資料。
上 世紀70年代的孤島地如其名,在找到石油之前,這裡是一片平靜孤寂的鹽鹼地。1972年,孤島採油指揮部剛剛建立時,氣候和環境都很惡劣,石油工人用「鳥 無樹做窩,人無歇陰處」來形容當時的條件。「很多人到了這兒,看一眼就走了。幾個月後,第一批招來的工人跑了一大半。」油田一位工作人員說。蔣潔敏是留下 來的少數人之一。
吳群(化名)當年在孤島做了幾年小買賣。在他看來,油田所有工作中,修井是最髒最苦最累的,整天野外作業,風吹日曬,還不 能按時吃飯,如果遇上井噴和衝砂,內衣都會被油浸透。早期技術不發達,修井工經常要靠人拉肩扛運輸和使用各種大型設備。一個最普通的直徑約10釐米、高 30釐米的鑽頭,都有幾十公斤重,需要兩個壯小夥才能抬起來。「長期和鐵傢伙打交道,少不了會有些磕磕碰碰。」一名勝利油田的員工告訴記者。更嚴重的是, 由於當時沒有提拉設備,工人在洗井、衝砂過程中,勞動強度大,工作危險。「我就親眼見過好幾次,有工人不小心被洗井的化學藥劑或酸液濺到眼睛裡,可怕極 了!」吳群說。
「因為修井工作實在太累太苦,工人們脾氣都很急,恨不得把1小時的工作10分鐘幹完……蔣潔敏當了好幾年修井工,這個工作給 他帶來的最大影響是沒有笑臉。」曾經有媒體報導了一位工人對蔣潔敏的回憶。很多孤島的石油工人也推測,蔣潔敏當官後的雷厲風行和不苟言笑,與他17歲初入 社會時經歷了這種艱辛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