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平叔 平叔閒譚 收錄於話題#平叔聊美食31個
夜幕下的鬼飲食
作者 ▏平叔
每當夜深人靜,卻又毫無困意的時候,肚子裡的飢腸就開始轆轆,腦子裡就不由自主地蹦出三個活鮮鮮的大字——「鬼飲食」。
於是便再也按捺不住饕餮之心,立馬就鬼眉鬼眼的摸出門,徑直朝著隱秘在城市某個角落的「鬼飲食」撲將而去……
鬼飲食是啥子?
我查了查,大概「鬼飲食」這個名詞,最早應該是出自寫《死水微瀾》的李劼人先生的筆下。
一挑擔子,一盞風燈,再爆起一刺破寂靜的吆喝,匆匆往來的夜遊神們,便不得不剎步,安撫一番蠢蠢欲動的口胃。
眼下的許多老字號,譬如像夫妻肺片、賴湯圓、龍抄手、擔擔麵等,都是從這些小販的擔子裡發展起來的。
那為什麼不給這些美食擔子取個好聽一點的名字,比如叫神飲食啥的,卻又偏偏冠個陰森森的「鬼」名聲?就不怕把食客嚇跑了?
這或許與成都人的豁達心境,以及對美食的孜孜追求有關。因為成都人只信美食不信邪,為了能撈上一口美食,鬼有啥子虛火頭哦!
我一直很崇拜李劼人先生,我覺得從古到今,也只有他才把成都的鄉土風情抖擺得如此清楚!
譬如一個鬼飲食,就把成都人的夜間生活形態給定義得恰如其分、活靈活現,再生動不過了。
嚴格說來,鬼飲食就是晝伏夜出,在夜幕的掩護下,專門製造勾人魂魄的美食的一群夜行俠!
月黑風高之時,這些人就挑著擔子、推著車子,從城市的各個角落悄然而出,遊擊在城市街頭巷尾、橋下牆邊。
攤位上的燈盞是星星點點,雖如鬼火般閃爍不停,卻讓人感到無比的溫暖。
特別是在寒冷的冬季,當一碗醪糟蛋,或一碗燉豬蹄下肚,頓時整個人渾身上下就舒坦得不行了。
此時再看眼前的這個「鬼」,完全就是聊齋裡內外兼修的美麗佳鬼,哪有絲毫的猙獰面目?
精力充沛的成都人,好像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雞不叫不睡覺;天不亮,不起床」。
好像第二天都可以不上班,好像一個二個都沒得家,或者有家都可以不回一樣。
成都人,即便是在很晚很晚的深夜,一個二個都還故意在外面悠哉著捨不得回家。
真的是應了那句真言:成都人,夜遊神。
成都人的確比較閒得,倒不是時間真的比人家外地人多,而是心思多悠閒,於是就多了逍遙的時間。
白天,該忙的都忙了,該累的也累夠了,該做的都做巴適了,上級咋個都挑不出毛病了。當夜晚來臨,就是該輪到成都人痛痛快快享受生活的時間了。
人生就一輩子,怎麼不能對自己的腸胃好一點?
瓜嘞嗦。
成都人的享受生活,一定是離不開吃,吃,就是成都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項內容。
因此成都人的吃,不但是要記到吃早飯,還要會吃午飯,更要曉得吃晚飯。
而那些背誦過「生命誠可貴,不能太早睡」口訣密碼嘞,就絕不會輕易放過一天的最後一頓夥食!
而這最後一頓夥食,多半會選擇鬼飲食。
可能有些人會奇怪,對於天下第一好吃的成都人,怎麼會如此熱衷於街邊簡陋的鬼飲食呢?
我以為,生活在山清水秀、風調雨順的天府之國,成都人是舒坦貫了的,他們知道什麼才是生活的安逸,什麼才是生活的巴適;他們並不大喜歡浮誇的金碧輝煌、華貴富麗,他們會覺得只有帶著「散焉」的那種狀態,才是符合成都人內心的追求。尤其是在盡情享受美食時,更是如此。
過去,鬼飲食的意境也許是下面這樣的。
在路邊上、在空壩裡,在一盞昏黃的燈光下,架起一個煤爐子,支上一口鍋,擺上一兩張小桌子;賣點滷菜、花生米、麵條、抄手、粉子醪糟雞蛋,蹄花湯……。
而現在,隨著高鐵跑得越來越快,火箭飛得越來越高,鬼飲食也換代升級,有的甚至登堂入室。至於飲食內容,也早已鳥槍換炮,世上有啥就吃啥!
有人說,成都人只有吃飽了、吃安逸了,才能踏實嘞睡戳。
我覺得話不能這樣講。
因為這麼一說,好像人家其它地方的人,都是餓倒肚皮在睡覺。
如果搞個公投,恐怕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民肯定都會投反對票。
但,不管反對還是同意,成都人民肯定是心滿意足笑著睡戳嘞。
因為成都有鬼飲食。
鬼飲食就是成都黑夜裡的詩意。
原標題:《夜幕下的鬼飲食》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