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的推恩令

2020-10-11 史界縱橫

推恩令

推恩令是漢武帝為了鞏固中央集權而頒布的一項重要政令。這項政令要求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自己的子弟。後來根據這項政令,諸侯國被越分越小,漢武帝再趁機削弱其勢力。西漢自漢文帝、漢景帝兩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脹的諸侯王勢力,一直是皇帝面臨的嚴重問題。漢文帝時,賈誼鑑於淮南王、濟北王的謀逆事件,曾在《治安策》中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其具體辦法是,讓諸侯王各分為若干國,使諸侯王的子孫依次分享封土,地盡為止,封土廣大而子孫少的人,就虛建國號,待其子孫生後分封。漢朝原來施行的是郡縣制,所以制定推恩令是在郡縣制的基礎上做的改進,由以前的各諸侯所管轄的區域只由其長子繼承,改為由諸侯王的長子,次子,三子共同繼承。

頒布時間

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春正月

推恩令介紹

推恩令,漢武帝為了鞏固中央集權,下令允許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諸侯國越分越小,漢武帝再趁機削弱其勢力。西漢自文、景兩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脹的諸侯王勢力,一直是皇帝面臨的嚴重問題。文帝時,賈誼鑑於淮南王、濟北王的謀逆,曾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文帝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這一建議,但沒有完全解決問題。漢景帝即位後,採納晁錯的建議削藩,結果吳楚七國以武裝叛亂相對抗(見西漢七國之亂)。景帝迅速平定了叛亂,並採取一系列相應的措施,使諸侯王的勢力受到很大的削弱。但至武帝初年,一些大國仍然連城數十,地方千裡,並且諸侯王驕奢淫逸,時常違抗中央政令,嚴重威脅著中央集權的鞏固。在元朔二年(前127),朝臣主父偃上書武帝,建議令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為列侯。這樣,名義是上施德惠,實際上是剖分其國以削弱諸侯王的勢力。這一建議既符合了漢武帝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諸侯王武裝反抗的可能,因此立即為武帝所採納。同年春正月,武帝頒布推恩令。推恩令下達後,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為列侯,不少王國也先後分為若干侯國。按照漢制,侯國隸屬於郡,地位與縣相當。因此,封地大的王國被分成封地較小的侯國,這個過程直接導致了王國的縮小和朝廷直轄土地的擴大。這樣,漢朝朝廷不用貶斥諸侯王,就使得大的王國自己分崩離析了。在此之後,侯國轄地僅有數縣,徹底解決王國封地過大問題。

正史記載

關於「推恩令」,據《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載:」主父偃說上(武帝——引者)曰:『古者諸侯不過百裡,強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裡,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今以法割削之,則逆節萌起,前日晁錯是也。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適嗣代立,餘雖骨肉,無尺寸之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願陛下令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於是上從其計。」《漢書·景十三王傳·中山靖王劉勝》中說得更清楚:武帝「用主父偃謀,令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漢為定製封號,轍別屬漢郡。漢有厚恩,而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雲」。《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中寫道:「漢定百年之間,親屬益疏,諸侯或驕奢,邪臣計謀為淫亂,大者叛逆,小者不軌於法,以危其命,殞身亡國。」最嚴重的是景帝時吳王劉濞起頭的「七國之亂」,國家調動大批軍隊用了三個月的時間,才把這一場叛亂鎮壓下去。至漢武帝時,「天子觀於上古,然後加惠,使諸侯得推恩分子弟國邑」。由於「推恩令」的施行「齊國分為七,趙分為六,梁分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為王,王子支庶為侯,百有餘焉」。《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序》載:武帝「制詔御史:『諸侯王或欲推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條上,朕且臨定其名號。』」《漢書·武帝紀》載:元朔二年,「春正月,詔曰:『梁王、城陽王親慈同生,願以邑分弟,其許之。諸侯王請與子弟邑者,朕將親覽,使有列位焉。』於是藩國始分,而子弟畢侯矣。」這些史料的記載,反映出漢武帝的政治才華和政治遠見。

推恩令是漢武帝內戰外交中的重要措施之一,卻總是被其他更有出名的政策所掩蓋了鋒芒。但這一法令的出臺,還是從根本上削弱了漢初長期存在的地方諸侯封國。很多原本還具有很強實力的同姓王,在幾代人之內就被強行分家為名不見經傳的小土地貴族。但更讓人疑惑的是,任何人都能看出漢武帝法令的真相。

如何有效消除地方諸侯對中央施加的壓力?細說郡國制的積極意義。

漢武帝劉徹在位期間,任用了不少賢臣猛將,在他們的輔助下,開創了「大一統」的盛世局面。在這些人物中,有一位堪稱天下奇才,他出身貧寒,卻才華橫溢,幫漢武帝積極謀劃,解決了國內最大的難題。但是到了最後,漢武帝卻將其滅族,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這位傳奇人物又是誰呢?此人名叫主父偃。

漢武帝能夠完美削藩,除了推恩令,還有三絕招

雖然推恩令是個很不錯的政策,但是僅僅有推恩令就能順利的削藩了嗎?沒那麼容易,因為推恩令的施行是需要時間的,只有等這一代的國王死了之後才能實施,需要非常長的時間才能完成這一過程。所以漢武帝除了推恩令外,還有其他的殺手鐧,只有這些政策配合使用,才能更好的完成削藩這一重任。

漢武帝能夠將當時的諸侯國的實力限制住,並且逐步的對個諸侯國進行削弱,不僅僅是因為推恩令的施行,在實施推恩令的同時,漢武帝還巧妙地利用了酎金律、附益之法和私出界罪等輔助手段,最終將諸侯國的威脅消除於無形之中,這一事件也體現了漢武帝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高超的政治手段,不愧為千古一帝。

相關焦點

  • 淺析漢武帝推行推恩令的背景
    前言 在漢武帝時期,頒布了一項重要的政令,這項政令就是推恩令。推恩令的推行可以說是非常巧妙的,它本質上是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地方分權而想出來的一個政策。它的要求是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自己的子弟。後來根據這項政令,諸侯國被越分越小,漢武帝再趁機削弱其勢力。
  • 漢武帝實施的「推恩令」是削藩嗎?推恩令和削藩什麼區別?
    此外,唐朝唐憲宗李純也進行了削藩在古裝劇《大漢天子》中,東方朔給漢武帝劉徹幾個妙計,其中一個是削弱藩王的勢力,叫做推恩令,那推恩令是怎麼回事?其實推恩令和削藩本質上是一樣的,目的都是為了遏制或消滅藩王勢力,相比之下削藩是來「武」的,推恩令是「文」的。
  • 漢武帝實施的」推恩令「是削藩嗎?推恩令和削藩什麼區別?
    ,其中一個是削弱藩王的勢力,叫做推恩令,那推恩令是怎麼回事?所以漢武帝雖想消滅藩國,但卻不想激怒藩國,於是朝臣主父偃建議漢武帝(歷史上推恩令是主父偃提出的,不是東方朔),推私恩分封諸侯子弟為列侯,這也「推恩令」名稱的由來。
  • 歷史探秘:漢武帝為什麼要實施推恩令 推恩令和削藩是一個意思嗎
    歷史探秘:漢武帝為什麼要實施推恩令 推恩令和削藩是一個意思嗎時間:2020-10-22 16:54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歷史探秘:漢武帝為什麼要實施推恩令 推恩令和削藩是一個意思嗎 我們對歷史上削藩比較熟悉,削藩顧名思義,就是削掉藩王或削減藩王勢力,熟悉是因為它在我國歷史上出現頻率很高
  • 漢武帝推恩令 坑死了還高興
    「推恩令」可以冠冕堂皇以「推恩」之名,行「挖坑」之實,而諸侯國明知朝廷在挖坑,被坑死了還高興,真是妙到極點,狠到極點,根本無解,堪稱千古奇謀!對比晁錯的「削藩策」,主父偃的「推恩令」不知道要高明多少個層次!「削藩策」利用的是外力打壓,如果外力不夠強大,不但起不到削藩的作用,反而讓諸侯國抱團得更緊,最後打虎不成,反被虎傷。
  • 漢武帝的推恩令為什麼被稱為千古第一陽謀
    漢武帝的推恩令為什麼被稱為千古第一陽謀 之所以被稱為千古第一陽謀,就是因為此計謀無人能解,這就是漢武帝的「推恩令」。漢朝建立後吸取秦亡的「教訓」實行郡國並行制,分封了很多劉姓諸侯,之後諸侯的勢力過於強大,開始挑戰中央,發生了七國之亂。到了漢武帝時期,依靠一招「推恩令」就輕鬆解決問題。
  • 推恩令:漢武帝的削藩智慧,後世無人仿效
    而漢武帝卻不費一兵一卒,輕而易舉的便分解了諸侯王的勢力。這就是「推恩令」。吸取教訓的漢武帝不敢再輕易削藩,否則恐國家動蕩,讓外敵趁亂而入。於是,漢武帝採納了主父偃整理上疏的「推恩令」,令諸侯將君王分封給他們的土地推恩於諸子,而不是只給嫡長子。
  • 推恩令真的是最強陽謀?想多了,諸侯國比漢武帝還願意實施推恩令
    推恩令其實並沒有多少陽謀的色彩,它不過是中央朝廷與地方諸侯妥協的最佳方案。從當時漢武帝時期的國情來看,諸侯國經過前幾任漢朝皇帝的封賞、恩賜後,發展得很快,但是並不強大。諸侯王的想法很單純,但是漢武帝想法卻很複雜,他要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統治和管轄,防止漢景帝時期七國之亂的造反事件再次發生,漢武帝需要削弱諸侯國的實力,但又不能來硬的。於是,推恩令就應運而生。漢武帝的想法出來了,那麼諸侯國是怎麼想的呢?
  • 淺談漢武帝的推恩令的利弊
    推恩令是漢朝皇帝為了打擊藩王制定的法令,目的就是為了加強中央的總體權力。其利在於朝廷不用貶斥諸侯王,就使得偌大的王國自己分崩離析了。用推恩令替代了削蕃,在此之後,侯國轄地僅有數縣,徹底解決王國封地過大問題。其弊端在於:在中央集權制度尚不完善的情況下,當皇帝勢弱出現第三方大勢力時,無人可輔佐皇帝。這也是分封藩王的最初原因。
  • 漢武帝「推恩令」:兵不血刃削弱諸侯,成功之處在哪裡?
    漢武帝繼位後,繼續秉持「削藩」方針,使用「推恩令」削弱諸侯,地方諸侯卻沒能像漢景帝時起來抵制,一個個被漢武帝分而弱之,實現了強有力的大一統。漢武帝的推恩令之所以成功,主要有三個因素。1、漢景帝的削藩奠定了基礎漢武帝不是第一個削藩的帝王,文景二帝都有削藩之舉。
  • 從統一戰線視角出發,看漢武帝的推恩令蘊含著哪些智慧?
    認真的研究完漢武帝的推恩令之後,腦子裡一直有一個疑惑,漢武帝到底是不是彭加木穿越?(彭加木帶著社會主義制度穿越回漢朝當漢武帝?)!從上文的推恩令內容來看,這是典型的削藩統一戰線!為了徹底解決藩王勢力做大,威脅中央集權這一潛在隱患,漢武帝採用父偃的辦法,通過政策調控,將王、侯、卿大夫唯一繼承人嫡長子孤立起來,將王侯爵的子女聯合起來,形成統一戰線,推行食邑分割的政策,讓諸侯的所有兒子都有地盤兒,這就是推恩令初衷。
  • 漢武帝以推恩令削弱諸侯王,當時諸侯王是以什麼方式抵制的?
    一、先來說說何為推恩令 推恩令實施於漢武帝時期,當時的歷史背景在於,諸侯王的勢力很大,已經威脅到了中央朝廷的統治和集權。 這個難題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漢開國之初,在西漢開國以後,漢太祖劉邦採取了郡縣制和分封制並行的模式,為什麼兩者並行?不全部採取郡縣制呢?
  • 漢武帝最強削藩陽謀「推恩令」的背後,文景兩帝的削藩積累
    漢武帝用作削藩而推行的「推恩令」政策在現在,被很多人奉為所謂的「最強削藩陽謀」,並一次為例來來貶低後世帝王在削藩時種種舉動,再更加推崇「推恩令」。漢武帝所謂的「最強推恩令」其實遠不如後世看起來那麼強大,哪怕這個推恩令的關鍵詞十分符合漢朝推崇的「家孝」。推恩令的核心思想是改變過去諸侯王死後,封地和爵位完全由嫡長子繼承,而其他嫡子和庶出子得到的東西相比於嫡長子少很多很多甚至於還有些子嗣什麼東西都沒有,空有宗室之名。
  • 漢武帝的「推恩令」如此成功,後來的朝代為什麼沒有模仿?
    」是漢武帝此生最成功的政策之一,徹底解決了西漢初年的藩王問題。但奇怪的是,漢武帝之後的有些朝代(如西晉、明朝初年)同樣有藩王問題,卻沒有皇帝模仿「推恩令」。這是為什麼呢?    正因如此,漢武帝通過「推恩令」將西漢諸侯王的封地逐漸肢解並通過中央任命的國相架空諸侯王對封地的統治,困擾西漢長達六十多年的諸侯王問題也就得到了徹底的解決,中央還沒動用一兵一卒
  • 漢武帝極具創意的推恩令,究竟有沒有發揮作用?
    今天繼續陪大家讀《資治通鑑》漢武帝頒行推恩令這段。漢武帝頒行推恩令,旨在解決當時藩國勢力過重的問題,這也是中國古代一次典型的「帝王陽謀」。漢朝初建時,劉邦及其智囊團將秦朝的迅速滅亡的原因歸咎於秦朝實行郡縣制導致皇帝沒有得力的心腹軍將,以致叛軍驟起時無用命之軍。
  • 漢武帝頒行「推恩令」,加強中央集權,制衡諸侯
    漢武帝劉徹,漢朝第七位皇帝,於7歲時被冊立為太子,於16歲登基,在位達54年,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功積顯赫,和秦始皇被後世並稱為秦皇漢武,被評價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漢武帝的思想積極進取,具為有前瞻性,為朝廷以至社會帶了新思維,於實得權力後進行了多項大刀闊斧的改革,深遠地影響著後世。
  • 漢武帝的推恩令,解決了背後被捅刀子的可能性,奠定了強漢之基!
    推恩令的推行,堪稱史上最強陽謀,所依靠的唯有人心二字。漢武帝施行推恩令,讓天下皆喜諸侯皆悲,卻實現漢武帝分化地方權利,增加中央集權的目的。推恩令的實施,是經過幾個階段的,從最初的設想,到之後的實施,再到改進,經過幾個階段。
  • 漢武帝實行「推恩令」意在削藩,諸侯王心知肚明,為何沒人反對?
    在這種情況下,主父偃為漢武帝想到了一個計謀,那就是命令諸侯不再僅僅傳位於嫡長子,對於那些次子、庶子等也要進行分封,不論幾個兒子都要有封地,美其名曰「推恩令」。 讓人疑惑的是,所有人都能看出推恩令的真實目的,卻沒有人敢站出來反對。這是為什麼呢?
  • 漢武帝「推恩令」——中國歷史最有效的「陽謀」,解除諸侯國威脅
    漢朝初期各項政治、經濟制度均承秦制,略作增刪,這些舊制嚴重影響了中央政權的穩定性,直至漢武帝時施行「推恩令」,漢朝方徹底消除外部威脅,從而成為歷史上享國最久的朝代之一(歷二十四帝,國祚407年)。
  • 老師不會告訴你,歷史上漢武帝的推恩令,並不是什麼最強陽謀
    歷史上關於漢武帝的推恩令,一直有許多人推崇,甚至於被譽為史上最強陽謀。 於是,「推恩令」被搞了出來。 公元前127年,主父偃向漢武帝上書,建議漢武帝向諸侯王們推行「推恩令」。這個推恩令的內容其實很簡單,就是在諸侯王死後,將其國土封地分封給他的所有兒子,以達到分裂其國土的目的。這樣一代一代的分封下去,諸侯王的國土也就被分封殆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