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孔雀東南飛》看漢代女性的社會地位

2020-12-04 象棋和羽毛球愛好者

前言

詩詞歌賦向來是我們了解一個時代的重要憑據:讀《詩經·芣苢》可以了解先秦時期婦女參與農業採摘的情景,了解當時時代的重要作物;讀《北徵》可以感受下層貧苦人民在安史之亂中的悲慘命運。同樣的,儘管寫作於南北朝時期,但是《孔雀東南飛》一詩點明了「漢末建安中」的時間限定,正是漢代走向衰落之時。

因此,品讀《孔雀東南飛》中各個主要人物的語言動作以及性格特點,對於輔助我們了解漢代女性的社會地位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從作品中故事發展的「請譴一被譴—拒嫁一殉情」脈絡中,焦母、劉蘭芝為代表的女性群體和焦仲卿、劉兄為代表的男性群體在整個事件中的自我表現,所持的態度,所起的作用可以看到:漢代女性的社會地位和在家庭重要事務中決策權毋容置疑。

東漢名士樊英釋「妻」說:「妻,齊也,共奉祭祀,禮無不答。」漢宣帝時京兆尹張敞,「為婦畫眉,長安中傳張京兆眉憔」等,在某種意義上表現出漢代人在家庭關係中男女平等的意識。班固也曾經強調:「妻,齊也,與夫齊體。」也正是基於漢代女性社會地位的普遍提高的基礎之下,再去認識劉蘭芝的「請譴」和「殉情」,就會發現劉蘭芝選擇的悲劇命運必然性。

從政治角度看,漢代作為中國帝國時代的初期,儘管有董仲舒等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努力,但是由於儒家的理念還較為淳樸,在社會上還沒有特別廣泛地流傳開來,後世的三從四德、三綱五常等對女性人格產生極大摧殘的封建禮教尚未出現,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終漢一代女性較之後世所擁有的較高地位:從政治角度來看,參與政治活動是漢代宮廷女性生活的一大特色,漢代后妃頻繁幹政為其他朝代少有。第一個女性掌權者呂雉自不必說,漢代人對於呂雉的執政,亦視其為一代帝王,長久者影響著漢代的執政方針。

在稱呼上,漢代有以母親姓氏來稱呼皇族子弟的習慣。如漢文帝的女兒館陶公主,因其生母竇太后的緣故,被稱為「竇太主」:漢景帝長子劉榮隨母親慄姬被稱為「慄太子」;漢靈帝的兒子劉協,因由董太后撫養,稱「董侯」。與此同時,漢代多有婦女封侯,得以擁有爵位和封邑的情形。如漢高祖劉邦封兄伯妻為陰安侯:呂后當政,封蕭何夫人為鄖侯……這些都體現了漢代女性在政治舞臺上所擁有的極高籌碼,具有相當的政治地位。

從經濟角度來看,漢代婦女的較高地位是由於社會經濟生活及勞動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所決定的。尤其是以絲綢為代表的紡織業更是以女性從業者為主流,如劉蘭芝「雞鳴入機織」「三日斷五匹」,《陌上桑》的「羅敷善蠶桑,採桑城南隅」等著名的詩句充分證明了女性已經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已佔據著重要的地位。

與此同時該時期也出現了不少以女性為戶主的現象,證明女性擁有獨立養活自己及家人的能力,更充分佐證了女性地位較高的事實。

在文化角度來看,漢代在中國的歷史上是藝術大發展時期,文化上廣開包容、兼收並蓄。婦女的參與文化活動逐漸活躍,出現了以唐山夫人、班婕好、班昭、徐淑和蔡琰等為代表的一大批漢代女性文人,班昭和蔡琰等人的作品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在中國古代史中幾乎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黃金時代」。

我們據此可以認為漢代上層女性已具備很好的接受學識教育和藝術教育的機會和方式,為漢代女性自主意識的提高在文化啟蒙上奠定了的基礎。如劉蘭芝「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正是這樣一種開放包容,文化繁盛的社會風氣的體現。

由於漢代女性在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顯著貢獻,使得這一時代的女性的自主意識逐漸提高和加強。在《孔雀東南飛》中,幾位女性在作品中表現出或顯或隱的自主意識,正是女性地位提高的無形的、深層的表現:

女性自主意識的覺醒

《孔雀東南飛》中,女主人公劉蘭芝的自主意識表現得最為突出,在貫穿全篇的對話中,可以看到,劉蘭芝對丈夫、公婆、小姑、兄長和母親講話時的態度與語氣各不相同,正是在這種不同中可以感受到她勤勞、善良、備受壓迫而又富於反抗精神的外柔內剛的個性。

「請遣」是其作品中自主意識的開始,雖然後人在成書「小序」中述為「為仲卿母所遣」,但在原文「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中可以看出,劉蘭芝的自主意識非常強烈,當知道「君家婦難為」時,毅然「請遣」。焦母對兒子言:「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此「舉動自專由」既是焦母對兒媳的評價,恰是這個評價準確地彰顯了劉蘭芝的富有主見和自主意識的覺醒。隨著事態的發展,又從劉蘭芝「嚴妝辭婆」的穿著打扮「著我繡袷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踏。指如削蔥根,口如含珠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來表現其自信、自尊的美麗形象。劉蘭芝的自主意識還從家母的言辭中可見一斑:「阿母謝媒人,女子先有誓。」自己的母親對女兒的選擇沒有辦法說服,只有辭謝媒人,「老姥豈敢言」。對自己的兄長的勸說,「蘭芝仰頭答」,沒有絲毫的怯懦之態。就連在即將走向死亡時,也是表現得讓七尺男兒羞愧不已,作為一個剛烈的女性,先於自己的丈夫選擇了死亡「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才有了焦仲卿的「自掛東南枝」。

強權母親的控制欲

焦母在作品中不但是女性在家庭地位提高的代表,而且是女性強權形象的代言。從對兒子和幾媳的言語和態度中凸現其對兒女婚事的強烈支配慾望。應該說,在「請遣」和「被遣」之間,一個是家庭中的女性強權家長,一個是自尊和自主意識強烈的兒媳,是兩個同樣優秀的女性之問的較量。

遣送如此出色的兒媳只是「何乃太區區」,「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當焦仲卿給妻子辯護時,焦母「槌床便大怒」,叱責兒子「何敢助婦語」。就在劉蘭芝辭謝「上堂謝阿母」返回娘家時,焦母仍然是「阿母怒不止」,寥寥數語將一個蠻橫、跋扈和強權的女性形象呼之欲出,與當代熱點的「婆媳之爭」如此相似,描寫得惟妙惟肖,讓現代人也具有很強的代入感。從側面也反映出漢代女性地位與當代社會更為接近。

父權與夫權的暫時失語

在劉蘭芝與焦仲卿的婚姻大事決策中,作為男性的群體的焦仲卿父子和劉蘭芝父兄所代表的父權、夫權表現出的「失語」及其突出和明顯。《禮記》曰:「幼從父兄,嫁從夫,夫死從子」焦母就應該聽從兒子的,豈能聽任母親將愛妻打發。劉家的情形自不待言,「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我有親父母,逼迫兼弟兄」。劉父和劉兄在家庭大事中的失語顯露無遺,劉母在文中雖然沒有親家專橫,但其在家政大事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不容忽視的。

「阿母謝媒人」「阿母白媒人」,劉蘭芝的二次提親都是其母在張羅和出面,而未見其父。再看劉兄其對妹再嫁之事的態度:「阿兄得聞之,悵然心中煩。舉言謂阿妹,作計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後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榮汝身。」僅僅是無奈和悵然的、甚至語重心長的對其妹的選擇做了入情入理的權衡和判斷,根本沒有「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我有親父母,逼迫兼弟兄」的現象發生,看來只是劉蘭芝給焦仲卿稍加壓力而已。劉家男性豈有「暴如雷」和「逼迫」之情,劉氏男性在家政大事中的失語是一種暖暖的家庭溫情,與現代的諸多婚姻情形亦有共通之處。

最後

總結而言,劉蘭芝生在漢代較為寬鬆的社會環境之下,培養了她自尊自強的自主意識,促成了她敢於追求自我,追求理想愛情的勇氣,但也正是這種真實的人性渴望加速了劉蘭芝在封建社會的隕落。如劉蘭芝再嫁,則像其夫所設言「卿當日勝貴」,其兄所想「足以榮汝身」。面對世俗所趨的榮華富貴視若浮雲,為了自尊和追求愛情,寧可捨棄一切,甚至生命。

劉蘭芝的抗爭只是一種合理的人性要求同違背這些要求的封建禮教之間的一種不自覺而且沒有出路的衝突。因此,她的死,是歷史的必然要求與這個要求實際上不能實現的產物。劉蘭芝作為東漢時代女性中的佼佼者,具有自主意識和反抗精神的時代女性,毅然選擇了「舉步赴清池」的結局,體現了她追求自由追求美好愛情的崇高理想和決不屈服的性格,唱響了一曲悽美纏綿、婉轉動人的愛情讚歌。令當時「行人駐足聽,寡婦起彷徨」,後人扼腕嘆惜,經久詠唱。

相關焦點

  • 《孔雀東南飛》:劉蘭芝織布的背後是家庭和時代的悲涼
    提起《孔雀東南飛》,大家比較熟悉了。它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敘事詩,其地位不容置疑。衡量文學作品價值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取決於作品反映現實的功能。這一點《孔雀東南飛》也是不遑多讓。《孔雀東南飛》反映的點有很多,能解讀的東西也有很多,我們就從劉蘭芝織布入手,談談劉蘭芝夫家,並結合史料文獻,來回望當時的大時代。劉蘭芝真的是「織作遲」嗎?
  • 《孔雀東南飛》為什麼被稱為漢代五言詩的裡程碑
    —阿諾德 《孔雀東南飛》是一曲基於事實而形於吟詠的悲歌,是故事最完整,情節最生動的長篇敘事詩。 故事發生在「漢末建安中」,當時的背景是,儒家的倫理綱常已經發展到了相當完備的程度,逐漸佔據了統治地位。在婚姻制度方面,有「七出」、「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等戒律。
  • 《孔雀東南飛》為何被稱為漢代五言詩的裡程碑
    《孔雀東南飛》是一曲基於事實而形於吟詠的悲歌,是故事最完整,情節最生動的長篇敘事詩。 故事發生在「漢末建安中」,當時的背景是,儒家的倫理綱常已經發展到了相當完備的程度,逐漸佔據了統治地位。在婚姻制度方面,有「七出」、「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等戒律。
  • 讀《孔雀東南飛》
    原文@聽水的湖 載於中讀App《孔雀東南飛》一文,讓我們記住這樣一個女子: 「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從《孔雀東南飛》文中不難看出劉蘭芝作為才女的修養內涵:忘不了她離開夫家嚴妝細步,告別婆婆重情重義,對愛情理性……她的知書達禮,外柔內剛,舉手投足無不顯露才女的氣質。劉蘭芝、李清照、葵文姬用現代的話說,是經典的知識女性形象:溫柔不失原則、理性不失敏感、優雅不失嬌媚,睥睨眾生以至達到雅致完美的境界。女性是個美麗的性別。
  • 除了《孔雀東南飛》,還有哪首樂府歌頌了漢末女性?
    其中創作於建安時期的《孔雀東南飛》更是和之後的北朝民歌《木蘭辭》一起被合稱為樂府雙璧。除了其文學價值之外,《孔雀東南飛》中塑造的劉蘭芝和焦仲卿這一對年輕戀人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表現了他們對於愛情的忠貞以及不屈的反抗精神。
  • 《陌上桑》與《孔雀東南飛》都有秦羅敷,是巧合嗎?
    詩人在開篇第一段通過描寫秦羅敷的衣著打扮,塑造了一個貌美活潑、親切可愛的女性形象。而在另一首樂府詩《孔雀東南飛》中也有一位秦羅敷,焦母描述她「可憐體無比」,可見也是位美女。那麼,這兩位秦羅敷是同一個人嗎?
  • 「孔雀東南飛」成為非遺
    「孔雀東南飛」成為非遺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7月09日 22:31 來源: 來源:新安晚報本報訊 記者7月8日從懷寧縣文體局了解到,該縣繼獲得「安徽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殊榮後,以小市鎮為故事發生地而流傳的孔雀東南飛傳說,已正式被省政府和省文化廳確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孔雀東南飛》:一部深受道家思想薰染的愛情長詩
    作為樂府詩章中最傑出的第一長篇,《孔雀東南飛》從古至今一直享有盛譽,被稱為「長詩之聖」。它之所以能取得「聖」的地位,是因為它具有極強的思想性,較高的藝術成就和巨大的文學價值,對後世文學創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此,它流傳至今1000多年,經久不衰,廣受人們的喜愛與傳誦。
  • 為什麼《孔雀東南飛》從教科書中刪除?你在品品,焦仲卿做了什麼
    《孔雀東南飛》是「樂府雙壁」中的一個,自古以來就受到人們的推崇,無論是語言運用還是內容核心,都讓人讚不絕口,自然而然地被選進教材學習多年。然而近年來,語文教材有了很大的改進,《孔雀東南飛》文章古文也因為「不符合現代價值觀,不與時俱進」被踢出課本,這一改變引起了爭議,但多數網友覺得這個決定是合理的。
  • 《孔雀東南飛》為何被教科書刪除?老教授:你看劉蘭芝都做了些啥
    《孔雀東南飛》是一篇非常悽美的文言文作品,相信大部分80後和90後都學過這樣的一篇文章,同時也必然曾為這樣一個悲悽的愛情故事而流淚。但是,如果你翻開全新的中學教材,一定會發現,現在的中學語文課本中已經沒有了這篇文章,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 《孔雀東南飛》:劉蘭芝那麼優秀,她婆婆為什麼還要趕走她?
    《孔雀東南飛》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敘事長詩,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著極高的地位。這首詩原來的題目叫做《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後人因為這首詩的第一句是「孔雀東南飛,五裡一徘徊」,所以又把它稱為《孔雀東南飛》。《孔雀東南飛》的內容取材於東漢獻帝年間的一樁婚姻悲劇。詩中敘述了一個小吏焦仲卿和妻子劉蘭芝夫妻恩愛、被迫分離、最終雙雙自殺殉情的故事。
  • 《孔雀東南飛》,對於婆媳矛盾,這篇古文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示
    《孔雀東南飛》當中所描述的,正是這種充滿悲劇的現狀。當中「十三能織素」的劉蘭芝無論多麼的優秀,如何遵守婦道,也仍然被她的婆婆焦母所各種刁難。而面對這些刁難,你持有的選擇,要麼就是接受,要麼就是離開。無論劉蘭芝如何做好她兒媳婦的本分工作,也始終讓焦母「大人故嫌遲」。
  • 古代傳統文學作品《孔雀東南飛》中蘊含的藝術魅力,值得我們深思
    《孔雀東南飛》是創作於中國漢代民間的偉大的長篇敘事詩篇,全詩運用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揭示了封建等級觀念的罪惡,對處於受壓迫的平民階級勇於反抗的行為表達了深深的讚美。《孔雀東南飛》與《木蘭辭》並稱為樂府雙璧。它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朵奇葩也是一面鏡子,在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學的高超地位的同時也帶領著現代的讀者自己所處的歷史進行反思。
  • 《孔雀東南飛》被語文課本移除,原因何在?你看文中說了啥
    比如我們今天要說《孔雀東南飛》,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敘事詩,也是樂府詩中的巔峰之作,有後人把《孔雀東南飛》和《木蘭詩》合稱為「樂府雙璧」,在我國漫長的文學發展史上,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孔雀東南飛》的故事背景發生在東漢獻帝年間,主人公焦仲卿、劉蘭芝彼此相愛,最後又雙雙自殺殉情,文中充滿了濃厚的悲情主義色彩,尤其是詩中的名句「孔雀東南飛,五裡一徘徊」更是家喻戶曉,成為千古名句。其實兩人的悲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漢武帝也難辭其咎。那麼有的朋友會十分不解,這和漢武帝又有什麼關係?
  • 從「裹小腳」看中國女性社會地位
    這是歷史的「陋習」,這是對女性身心的摧殘,這是對女性權利的制約,這是對女性地位的無視!我們在不少影視中或許都看到過「七出」這個鏡頭。夫妻之前的感情一旦有不和,男性就將妻子家門,休妻的理由五花八門。這樣的行為不僅不犯法,反而是朝廷支持的一種行為,一切的一切都是「七出」制度的影響。
  • 新媒:中國人口流動的「孔雀東南飛」現象仍在持續
    新加坡《聯合早報》6月17日文章,原題:孔雀還在東南飛 廣東人才搶奪戰中國各省份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廣東省以1.1346億常住人口位居全國首位,東北三省甚至北京的常住人口則呈下降趨勢。這顯示,中國人口流動的「孔雀東南飛」現象仍在持續。
  • 人美美術館收藏的王叔暉《孔雀東南飛》連環畫原稿欣賞
    小編很喜歡收藏小人書,其中就包括這本王叔暉繪製的《孔雀東南飛》。這本連環畫是1954年出版的,版本很多,小編手裡的那本封面是綠色的,是80年代人美再版的。雖然版本很多,但說實話無論哪個版本都無法和原稿相比,現在網上有很多上傳的小人書掃描本,但基本都是黑乎乎的一片,和原畫稿可說是天壤之別,這也是小編特別喜歡看連環畫原稿的原因。
  • 著名古詩《孔雀東南飛》——安徽國家級非遺文化遺產
    比如膾炙人口的古詩《孔雀東南飛》,就是出自安徽的國家級的非遺文化遺產。1 中國第一首敘事愛情詩《孔雀東南飛》是南朝時期民間流傳於古廬州府(現今屬於安慶地區)的一首古詩。《孔雀東南飛》古詩被收入了現行高中語文課本,2009年還改編為電視劇上映了。2014年11月11日,經國務院批准,「孔雀東南飛傳說」正式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9年11月,安徽省安慶地區潛山市文化館、懷寧縣文化館獲得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 讀了樂府詩才知道,漢代的妻子竟然是這樣!
    漢代樂府詩的名篇《陌上桑》和《孔雀東南飛》,大家都比較熟悉,今天我們就從樂府詩裡面,看看漢代的夫妻關係,以及男權和女權的問題。《孔雀東南飛》中也有類似記載,「賤妾留空房,相見常日稀」,可見那時夫妻兩地分居情況還較為多見,尤其丈夫是官員。落後的封建社會通篇可見,女性在當時社會的地位確實較為低下,要受到使君的調戲,也會遭遇惡劣的婆媳關係,受到婆婆的驅使與奴役,這也是封建制度為女權主義者所憤恨的地方。
  • 《孔雀東南飛》的故事發生地,安徽這個縣城是戲曲之鄉、教育之鄉
    懷寧是東漢古詩《孔雀東南飛》的故事發生地,是黃梅戲的發源地和徽劇的發祥地之一,素有「戲曲之鄉」、「教育之鄉」的美譽。有孔雀東南飛影視基地、獨秀山、普陀寺等景點,特產有懷寧貢糕、龍池香尖茶等。佇立峰頂,極目遠望,數目裡潛桐懷大地,歷歷在目;遠眺東南,群山起伏如騰龍,江河奔流如走蛟;遙望西北,天柱聳崎刺蒼穹,丘陵崗地湧壯景;俯瞰腳下,井田畈田園風光綿繡,觀音洞水庫碧波蕩漾,風光四時變幻,美不勝收。四鄉八裡之內,寺廟、牌坊、石刻、古橋、古墓葬、古遺址處處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