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電視劇的投資方,普遍有一種盲目自信:現代劇拖一年就過時。古裝劇拖幾年沒關係。
事實證明:大錯特錯了!
章子怡生涯的第一部電視劇《上陽賦》,在立項之時,正是熱錢紛紛湧進電視劇圈,動輒給一部劇的主角開出幾千萬的天價片酬,電影圈的一線中生、大花旦們,也紛紛「下凡」來到電視劇領域撈錢的熱潮期。
他們偏偏又沒耐心,沒興趣去拍攝更適合自己年齡段、更適合演技發揮的年代劇、生活劇,非要拍這種動輒投資幾個億的「大男主」「大女主」古裝劇,
說白了,就是想複製《甄嬛傳》《琅琊榜》的成功,甚至能如這兩部劇大爆後的孫儷、胡歌那樣,給自己再吸一波死忠粉絲,在流量和飯圈時代,儘可能延續自己的星光耀眼的職業生涯。
當然,驅使他們這樣選擇的動機,確實也和幾年前混亂的市場導向密不可分:
《大秦帝國之縱橫》《大秦帝國之崛起》這樣的傳統歷史正劇,收視只有0.6%左右,叫好不叫座,賠本賺吆喝。
反之,同期一部粗製濫造、劇情奇葩的《羋月傳》,乘著《甄嬛傳》原班主創團隊的東風,雙臺破2%的年冠收視,居然還在白玉蘭獎和金鷹獎大獲豐收,拿了一堆獎項與提名。
質量等而下之的《武媚娘傳奇》,更是收視平均3%,最高收視破5%,讓出品方賺了幾個億,讓主演兼出品人範冰冰一度風光無限,誰不眼紅?
而《琅琊榜》《甄嬛傳》的成功,精緻的服化道、演技紮實的全實力派陣容,更是公認的極重要因素。
這就給了很多出品方與大明星們以誤導:做一部劇情越狗血越懸浮的古裝大劇,再找來一群老戲骨和演技派做配角,眾星捧月的陣容,頂級幕後團隊,服化道儘可能華美考究,豈不就能集《琅琊榜》《甄嬛傳》與《羋月傳》《武媚娘》之長,【既叫好也叫座】,名利雙收,豈不美哉?
陳坤的《天盛長歌》,周迅的《如懿傳》,湯唯的《大明風華》,也包括章子怡這部原名「《帝王業》」的《上陽賦》,
甚至是其他明星主演的《軍師聯盟》《三國機密》一直到《清平樂》《燕雲臺》,以及壓劇至今的劉濤《大宋宮詞》等,這些服化道看似做工考究、精緻異常的古裝「偽正劇」,本質都是這種創作思維下,應運而生的產物。
然而,他們唯獨不明白的,觀眾的口味從來不是故步自封,一成不變的,幾年過去後,早就和《羋月傳》《武媚娘》大行其道時,大不相同了。
這部《上陽賦》上星不成功,終於選擇網播,距離拍攝期已經過去了整整4年(章子怡:「拍攝時我38歲,今年我42歲。」)
前些年的這股「古裝偽正劇」熱潮,隨著一部部大製作成品的折戟沉沙,或是空有豆瓣高分的叫好不叫座(8.1分的《天盛長歌》、7.4分的《如懿傳》),或是既不叫好也不叫座的全敗,讓這部《上陽賦》從播出前,就基本沒人相信它居然能取得成功,
果如其然,整部戲的一切,體現出來的拍攝意圖,都是徹底【過時而無趣】的。甚至連引以為豪的服化道長處,都直接被《長安12時辰》這樣的後起之秀,直接比成了渣。
評價任何一部類似的「無趣偽正劇」,都一定有會劇粉、書粉、演員粉挽尊說,看到後面就精彩了,可是——憑什麼?快節奏時代,娛樂方式那麼多,大家時間都很寶貴的。
又不是電影院,前15分鐘再無趣,也沒幾個人會立刻走。又不是二三十年前,央視黃金頻道不論放什麼劇,全國大部分觀眾都跟著看。
所以,說真的,現如今一部電視劇,如果第一集45分鐘,還不能讓80%的看過第一集的觀眾,有看後續集數的欲望,其實就已經輸了!
筆者在此前評述此類【偽正劇】時,曾反覆強調:
對一部電視劇的成敗來說,劇本劇本,才是一劇之本,至於其他服化道具、攝像分鏡,特效場景、明星陣容、演技飈戲,歷史考究,宣傳營銷,哪怕全都吹上了天,如果不能建立在故事劇情通順流暢、符合大多數觀眾喜好這個大前提,那麼統統就都是無根之萍,只會浪費了許多優秀演員的努力和心血,更辜負了被其主創陣容而吸引的觀眾的熱情和期許。
近年來最成功、最受歡迎的古裝劇之一,《慶餘年》在服化道方面,其實也和同年的《長安12時辰》差距不小,甚至可說是相形見絀,但編劇王倦先生對原著小說的大手筆「點金成玉」,升華化神,就讓這部起點男頻小說改編劇,取得了同類型題材絕無僅有的空前成功。
而自己搭臺湊局,對整個項目有絕對掌控權的章子怡,不得不說,30歲以後的她,挑選劇本的眼光,實在不怎麼樣,選了這麼一個本身對路人觀眾就沒有吸引力,而且全方位暴露自己短板的ip,從根子上就錯了。
近些年來,女主類古裝劇,最好的劇本就是《延禧攻略》,沒有之一,所以,哪怕是頂著「於正出品」的超級debuff,依舊大爆特爆,
其實,《延禧》女主出場時,難道真像16歲少女?同樣一點不像。佘詩曼們飾演的那群後宮妃子難道不老?同樣年齡明顯偏大。為什麼沒人針對這點批?因為劇情本身足夠吸引人,小高潮一個接一個,自然就讓人完全忽略了年齡。
《上陽賦》一開始,能被那麼多人針對演員的年齡、「少女感」大批特批,其實本身就證明:劇情本身太弱,難以令人入戲。
可惜《延禧》那位女主角,時年已經28歲,而且演技天賦確實一目了然,在同齡人中亦屬中下水準,所以曇花一現後,也就停滯不前了。
其次的好劇本,當屬《大明風華》,別看各種歷史細節上的張冠李戴,移花接木,被那些「明(朝皇帝)粉」追著罵,同樣也是當下市場稀有的古裝好劇本。
其原著小說固然是不值一提的瑪麗蘇,未必及得上《上陽賦》的原著,然而,主筆編劇同樣是不可多得的大手:積蓄了無數的素材和思路,想寫一部明初從「靖難之變」到「奪門之變」半個世紀曆程,涉及六朝五帝的正劇,卻因為這類正劇已經「沒有市場」,被迫要去寫一部「迎合市場」的宮廷大女主瑪麗蘇劇。
因此,前半程男女主的愛情部分寫得極敷衍,「朱家男團」的群戲才寫得更用心,兩相比較,甚至完全不是一個畫風。而大結局通過于謙遇害、女主角以死抗爭,對封建帝制的揭露,更是畫龍點睛的立意升華。
可惜,《風華》女主角離開了電影大導的栽培後,演技一目了然的拉胯,甚至不如同劇一大群男演員。和章子怡比,一個差在本身的業務能力,一個差在挑選劇本的眼光,最終,都是白白浪費了。
——終究,《一代宗師》已經過去快十年了,作為大滿貫影后,卻因為一部網劇《上陽賦》挨多少批,自己受著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