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高級記者 欒曉娜 通訊員 殷志敏
2020-05-20 11:58 來源:澎湃新聞
「今年提交三件提案,兩件都和養老相關,尤其是失能失智老人的照護問題,亟需全社會的關注。」今年「全國兩會」召開前夕,全國政協委員、上海科學院副院長曹阿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2019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2.54億人,65歲及以上人口數為1.76億人。其中,失能老人已達4000萬人,完全失能老人超過1000萬,對養老服務供給不斷帶來新挑戰。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科學院副院長曹阿民 本文圖均為民盟上海市委 供圖「一人失智失能,全家焦慮不安。」曹阿民說,這兩年,他跑了很多地方,包括上海郊區及江蘇農村地區,經過充分調研,他深深感到失智失能老人照護問題已經成為養老服務體系的一個缺口和短板。
在曹阿民看來,這些老人需要更多專業化、有溫度的24小時專人護理,而現在的倒金字塔型家庭成員結構下,年輕的晚輩需要上學、上班,大多家庭只能是老年人甚至高齡老人護理失智失能的老人,而照護老人本身也要承受體力和精神的兩面煎熬。在居家、社區、機構三位一體的養老服務體系中,失智失能老人最需要專業康養機構進行託底性支撐。
為此,他提出了多項建議,如:加大對失智失能老人養老照護體系建設的財政投入力度,研究逐步將失智失能老人納入普惠性、專業化養老照護機構的可行性;考慮增設相關制度,方便獨生子女在年邁父母突發疾病時,可請假陪同就醫和照護;推進投靠子女的城市非戶籍常住老年人的養老服務政策創新等。
「農村養老供需矛盾也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難題。」通過對上海松江區「幸福老人村」的養老新模式調研,曹阿民還提出了將為老服務納入鄉村振興規劃的建議。
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大城市遠郊鄉村地區的年輕一代已經遷移常住城鎮,農村地區青壯勞動力外出務工,多數鄉村老年人與子女長期聚少離多,留守老年人已佔農村地區人口相當比例。
目前,鄉村地區的養老設施一般集中於行政鎮,主要服務對象是鎮周邊的五保老人。由於傳統習俗,鄉村老人不願離家去鄉鎮養老院,子女也不願意年邁的父母進養老院。為了緩解農村養老供需矛盾,需要探索滿足鄉村老年人在不離家、不離土、不離鄉、不離親的情況下,提供專業養老照護供給新模式。
幸福老人村為何會取得成功,並受到廣泛關注?曹阿民認為,主要原因在於其還原和延續了農村老年人熟悉的生活方式,著力將慈善公益、傳統文化與生態養老相結合,賦予農村養老成為實踐人與鄉村、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新內涵。
為此,曹阿民建議相關政府部門進一步加快為老服務體系建設的研究,將為老服務與照護新供給納入鄉村振興規劃中,加大都市遠郊和鄉村地區公建民營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的財政支持力度。
「作為一名政協委員,要多接地氣,深入基層,了解百姓實際需求,提出務實建議。」曹阿民表示,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要注重人文關懷。我今年的這兩件提案,就是希望每位老人都能過上有尊嚴的生活。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全國兩會,政協委員,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