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浙江失蹤女童章子欣的消息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不過遺憾的是,雖然最終找到章子欣,但她還是離我們而去了。兒童是祖國的花朵,更是一個家庭的希望,兒童失蹤問題牽掛著許多人的心。本期,我們試圖利用大數據來描摹中國兒童失蹤問題的真實畫像。
A
上世紀90年代初失蹤兒童問題最嚴重
關於中國失蹤兒童數量,目前還沒有權威數據公布。「寶貝回家」作為中國最大的尋找失蹤未成年人的公益網站,被看作是「中國失蹤兒童的晴雨表」。雖然網站沒有涵蓋所有失蹤孩子的信息,但也能最大限度描繪出中國近幾十年來失蹤兒童的情況。
記者截取了該網站截至2019年5月18日所發布的38457條「家尋寶貝」信息(尋找失蹤兒童),對中國失蹤兒童的情況進行了分析。
通過分析該網站發布的失蹤兒童信息,我們發現:中國兒童的失蹤問題,是從上世紀80年代起變得嚴重的,到上世紀90年代初,失蹤兒童數達歷年之最。1990年達到峰值3431人,平均每天有9個兒童失蹤。
也是從上世紀90年代起,有關拐賣兒童犯罪的刑事立法越來越明細,公安部也開始組織「打拐」專項行動,失蹤兒童數開始逐漸回落。進入21世紀後,在網際網路偵查技術提升、社會組織及大眾參與度提高的助推力日益顯著的情況下,兒童失蹤問題逐漸得到遏制。
B
哪些孩子容易成為人販子的目標
除了父母(親屬)導致的孩子失蹤外,兒童失蹤的最主要因素就是人販子誘拐。
提起人販子,所有人都咬牙切齒。畢竟,當孩子被人販子拐走的那一刻,就是整個家破碎的時候。在有關拐賣兒童的刑法中:刑法(八)第二百四十條規定:拐賣兒童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死刑,並沒收財產。
那麼,幾歲的孩子最容易遭到毒手?答案是2—4周歲。之所以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最易失蹤,是因為孩子到這時已有脫離家長監護的情況,但孩子年齡小,沒有自我防範意識,一旦遇到危險無法進行自我保護。
同時,與其他國家人口販賣的主要目的是剝削不同,在中國,人販子拐賣兒童的主要目的是賣給別人收養。年齡越小,孩子的記憶越少,越能融入被拐家庭。因此,低年齡段的孩子,最易成為人販子的目標。
除了低年齡段的孩子外,13—14周歲孩子的失蹤率也比其他年齡段高。人販子拐走這些兒童的目的已不是為了收養,而是做苦力、去乞討甚至強迫被拐孩子參與違法犯罪活動。
此外,人販子最常下手的公共場所是火車站,30%的公共場所失蹤案就發生在火車站。人員密集、流動性強的地方成為人販子拐走孩子的絕佳場所。各類市場和學校也是孩子極易失蹤的地方。
C
被拐孩子去哪兒了
《親愛的》是陳可辛執導的一部「打拐」題材的電影,上映後讓很多人關注到了拐賣兒童問題。該電影的原型人物孫海洋,在兒子被拐後寫過一篇文章,叫《孫海洋悲痛的尋子路》。
其中有這樣一句:「自上世紀80年代起,無數兒童被人販子從中國西南的雲南貴州等地,大批運往了東南的潮汕福州沿海一帶。」
孫海洋沒有說錯,中國西南地區確實是失蹤兒童情況嚴重的地區。
貴州、重慶、四川三省是兒童失蹤最嚴重的地方。這些失蹤的孩子,除了被販賣到廣東、福建,還被人販子帶到了河南、河北和山東。
有學者將其概括為「西部集中拐出,東部分散拐入」。
失蹤的兒童最終流向了全國各地,其中流入江蘇的人數最多,和東部的福建、廣東一起,成了兒童拐賣回流大省,拐入和拐出兒童的數量都比較高。
不過,並非所有的失蹤兒童都被拐到了天南海北。實際上,高達43%的被拐兒童沒有離開原本的地級市;16%的被拐兒童雖然出了市,但仍在省內。
即使是有41%的被拐兒童被送出省去,但大部分人販子也只送往周圍鄰省,因為路途越長,暴露的風險就越高。
不論孩子被拐去哪裡,就算沒有被送出家鄉,他們與自己親生父母相認的機率也微乎其微。
2014年,福建晉江警方破獲一起拐賣兒童案,樂氏夫婦的兒子失蹤10年後,被警方找回。夫妻二人沒有想到的是,被拐孩子就生活在鄰村,離他們只有4公裡。
像樂氏夫婦一樣,還能找回被拐孩子的例子並不多。
「寶貝回家」上有7萬多條尋親消息,但目前為止實現家人團聚的只有2500多人。在另一部「打拐」題材電影《失孤》中,劉德華飾演了一位駕著摩託車尋子的父親,但尋找了15年,他也沒找到自己被拐賣的兒子。
更多孩子失蹤的家庭就像劉德華飾演的角色一樣,一輩子都找不回自己的孩子。
晨報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