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石芳 通訊員 茂富 發祥 春華 進發
去年,武平把象洞溪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當作一項重大民生工程拉開「百日會戰」序幕,並於當年9月讓象洞溪流域7個村實現成為「無豬村」,並通過「拆、轉、治、清、管」多措並舉,讓象洞溪流域提前三年達到三類水質目標,完成象洞十年治汙路上裡程碑式任務,為各地生態治水提供了經驗。
為全面鞏固整治成果,今年2月20日,武平啟動象洞新一輪「百日攻堅」行動,涉及巖前、十方兩鎮。截至3月31日,累計籤訂關閉拆除協議673戶,拆除和關閉87多戶面積2萬多平方米。
生態補償:探索「共擔共享共治」
去年3月21日,財政部、環保部在我市聯合召開部分省份流域上下遊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建設工作推進會,閩粵兩省籤署了汀江-韓江流域水環境補償協議。此次籤署的跨省生態補償協議創新採用雙指標考核,既考核汙染物濃度,又考核水質達標率,同時實行「雙向補償」原則。
汀江水質直接關乎閩粵1000多萬人的用水安全。兩省籤署協議後,給汀江流域治理注入了新動力,也在探索「成本共擔、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機制中投石問路。
象洞溪總長14.5公裡,屬汀江松源河水系上遊。受生豬養殖業汙染影響,曾讓象洞人引以為傲的清澈象洞溪,變成一江汙水……以至於象洞被環保部掛牌督辦,前幾輪整治效果甚微。去年4月15日,武平召開生態環保攻堅戰役暨象洞溪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百日會戰」行動誓師大會。4月25日,由260名黨員幹部組成的「百日會戰」工作組抵達象洞鎮,打響「翻身之戰、希望之戰」。
拆轉並舉:一業關停百業興
「大部分養殖戶已習慣了生豬養殖模式,雖然政府整治力度越來越大,部分養殖戶思想上有改變,但真正要拆豬舍,還是有丟了飯碗的感覺。」象洞新崗村黨支部書記何德忠說。
面對養殖戶轉產轉型的種種顧慮,何德忠多方掌握信息,帶頭種起了20多畝百香果,當年盈利14萬元。今年擴大種植規模至100畝,並在果園養殖雞、鴨、鵝,增加收入。「只有改變唯有養豬才能生存的觀念,農戶就會自己走出發展新模式。」
62歲的新崗村貧困戶何榮輝,去年率先拆除豬舍。面對一家4口的生計,何榮輝著手種植花卉10餘畝。在政府的幫助下,克服技術、資金等重重困難,種活了2000多棵青楓等名貴苗木。目前何榮輝種植的綠化苗木已擴展到50畝,還帶動周邊10多農戶種植花卉果樹200多畝。
「百日會戰」以來,武平拆轉並舉,給予多種優惠措施,引導生豬養殖戶轉產轉業,發展金線蓮、鐵皮石斛等特色種養業產業,以及養殖象洞雞、肉鴿等特色低汙染品種。同時,加大對農業龍頭企業扶持力度,吸收退養戶入股加盟。縣農業、林業等部門積極開展轉產轉業服務工作,把象洞雞、福建白兔、水產、養蜂等特色養殖,以及蔬菜、水果、茶葉、食用菌種植作為生豬養殖戶轉產發展產業,擬訂轉產轉業扶持政策。通過宣傳引導、技術指導、典型帶動和資金扶持等措施,該縣去年讓80%以上生豬養豬戶成功實現轉產轉業。
綜合整治:「無豬帶」建起美麗家園
「水流域整治是一項系統工程,既要有投入,又要有制度。」武平縣「百日會戰」負責人坦言,拆是基礎,轉是關鍵,而治、清、管等配套措施,是後續重點,只有建立長效機制,才能達到長效治水的目的。
隨著綜合整治行動的推進,去年9月象洞溪沿線7個村實現「無豬村」,其後武平縣圍繞著「治汙水、美家園、建機制」這條主線,繼續展開綜合整治。
汙染在水裡,根源在岸上。武平治水「五字經」,其中第三個字便在於岸上的「治」。
去年12月,象洞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二期)項目順利通過省市評審。該項目每日轉運和處理垃圾總量超過15噸,整治範圍11個村,受益人口16805人。
象洞鎮7個「無豬村」全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投入資金660多萬元。新崗村規劃建設了白水寨生態休閒度假區、何仙姑文化園等一批旅遊文化綜合體項目。如今這裡的農民休閒公園建設正全力推進。
武平縣還加強了對河流的清理——
去年7月,啟動實施象洞溪河道清淤工程,水質得到明顯改善;
去年10月,象洞溪生態溼地公園破土動工。該公園集景觀休閒、河道生態修復、納汙、蓄排水等功能為一體;
投資建設總庫容為135萬立方米的大礤水庫,建成後可有效解決象洞溪4000畝農及1萬人的用水問題,提高溪水自淨能力。象洞還建成了1000噸級的集中式地埋式汙水處理站,處理後排出的水可達到1級A的排放最高標準;
建立健全生豬養殖復養巡查與打擊機制,嚴格管護零反彈……
「以前走近溪流都得捂著鼻子,現在水清了,還能看到魚了。」象洞村民很高興,一江綠水漸喚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