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驍哥的第366篇文章
為了買房,一個人究竟可以有多拼?
01
2017年的夏天。
重慶兩年大漲剛過第一輪。
二手房價衝了一波,價格貴了不少。
而新房太火一般人搶不到。
市場上的購房情緒非常焦慮。
這其中,就有一個人小軍。
小軍是一名經濟學研究生。
那一年剛畢業。
在會計事務所實習。
還沒轉正。
小軍的老家在忠縣山區。
從縣城到他家還有40分鐘山路。
父母都是農民。
家庭接近赤貧。
本碩7年都是助學貸款過來的。
小軍已經27歲了。
還沒有談戀愛。
但對於他來說,戀愛的問題,暫時還沒法考慮。
在主城儘快買套房。
才是頭等大事。
因為他知道。
通貨膨脹的力量摧枯拉朽。
重慶房價上漲的趨勢已經來了。
一輪漲幅過去,他就得多付出幾年的努力去補窟窿。
但以小軍當時的條件。
買房談何容易。
02
看著房價一天一個樣。
長時間的焦慮終究還是讓他下定了買房的決心。
有一天吃飯的時候。
他咬牙切齒的說了一句話:今年,一定要把房子買了,否則不知道什麼時候還能追得上。
父母唯一的積蓄,只有5萬。
向親戚朋友全都問了一遍,最終借到8萬。
再找借唄各種網絡貸款借出5萬。
東拼西湊有了18萬的首付款。
但這個首付資金買房還是太難了。
照母山、禮嘉。
任何一套都買不起。
回興、空港。
還是不夠。
在那個炎熱的夏天看了兩個月房。
皮膚直接黑了三個色度。
最後小軍終於在茶園搶到一套特價小三房。
建面單價9000。
總價60萬出頭。
首付兩成加上稅費。
17萬多拿了下來。
小軍開心的笑了。
是那種歷經磨難最終逃出生天的輕鬆。
但隨後,他又立刻笑不出來了。
因為儘管好不容易買到了房子。
但這只是開始。
首付和月供都是借的。
要還。
畢業之後,本碩7年的助學貸款。
要還。
此外還需要負擔自己的日常生活。
而他的收入,剛參加工作。
每月就幾千塊錢。
當時的壓力,真的像山一樣沉重。
03
所以最近這三年,約小軍出來玩,他幾乎都不出來。
他說,必須得節約一切開支。
不在外面吃飯。
從來不會打車。
畢業後仍住學校老職工樓,群租500每個月。
能走幾步路就到的地方,連公交也不會坐。
小軍幾乎沒有娛樂活動。
唯一的業餘活動就是看書。
總共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小軍終於把首付借款和助學貸款都還完了。
去年,小軍接了房,又開始忙裝修。
實在是沒錢,他只能慢慢裝。
存一點錢,裝一個地方。
裝修了一年,家裡還沒有電視和空調。
真的,太苦了。
甚至有幾次聊微信,小軍說感覺自己有點抑鬱。
04
直到最近,小軍又慢慢願意出來聚會了。
感覺他整個人輕鬆開朗了不少。
當然,這個變化也是因為房子。
他很慶幸,當初逼了自己一把,在17年就先買了一套小三房。
雖然這三年來非常非常辛苦。
但是卻上了車,完成了原始積累。
當時六十萬買的房子。
現在最低也要賣一百萬左右了。
哪怕現在把房子賣了,首付近20萬加漲幅40萬也可以換其他房子。
上個月茶園連續拍了幾塊高價地,就在他家不遠處,他說這樣看來房子買得還不錯。
同時,還完了首付借款和助學貸款之後,現在每月只需要還2000多的月供就夠了。
在熬過了最艱難的那段要還首付、又要還助學貸款的時光後,感覺生活就衝出了黑暗,豁然開朗。
05
在朋友裡面。
小軍一直是我很敬佩的一個人。
不是說他現在的人生有多成功。
而是敬佩他對自己負責並努力的態度。
很多時候我都在想這樣一個問題。
只要說到房價。
網絡上80%的言論都是負面的。
你會看到太多太多的抱怨。
太貴了,哪還有人買。
房價一定會崩盤。
房價憑什麼漲?
甚至,還有因為寫一篇趨勢研判的文章,就罵人,說房價是被媒體鼓吹起來的。
如果一篇文章要能把一個國家中心城市的房價鼓吹起來,那可真是牛逼壞了。
現實中,這麼多年過去了,房價崩盤了嗎?
並沒有。
是不是沒人買房了呢?
並不是。
房價還會不會漲?
事實上拉長時間來看正在漲。
那麼房子究竟都是哪些人在買?
房價又究竟是由誰支撐起來的?
或許,房地產本身就是由一個個像小軍這樣務實奮鬥的人構建起來的。
房價堅挺的很大部分原因,則是由一份一份真實存在的需求去共同支撐的。
而那些真正努力、踏實趕路的人。
哪有那麼多閒工夫懟天懟地打嘴炮。
他們每天想的是如何買到房,甚至是買到更多房。
他們更多的是在拼命賺錢、埋頭趕路。
我知道,對大多數人來說,買房從來都不是一件簡單輕鬆的事情。
但買房,也絕沒有艱難到無論怎樣努力都買不起的程度。
特別,是在重慶。
有的人,從來不多想想怎麼努力,總是在抱怨,哪怕房價折半還是覺得過分,只會與房子漸行漸遠。
有的人,為了買房,卻拼盡全力去爭取,咬牙堅持。
最終完成了原始積累,人生豁然開朗,也收穫了在一座城市生活的信心和底氣。
而房價。
怎可能為了那些輕易隨性的滿腹牢騷就降低身段,卻不顧及那麼多奮鬥者辛辛苦苦的付出和積累呢?
很多人拼了命付出真金白銀買下來的房子;有些人付出二兩唾沫就想讓房價崩盤腰斬。
科學?
合理?
公平?
所以放心吧。
不會的。
房價。
只會因為務實者的購買行為而逐漸升高。
最後真正受益的,永遠是踏實趕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