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戲是起源於我國東南沿海及臺灣島的一種民間藝術,是我國傳統文化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當然這是個人認為,大眾的口味如何,一家之言也不能代替。現如今布袋戲知名度比較高的有「霹靂系列」,「金光系列」這兩個系列,其中知名度相對非常不錯的當屬「霹靂布袋戲」,本文重點講述這一部(當然這也和我沒看金光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因為沒有看便沒有發言權,沒發言權強行發言是要被金光道友寄刀片的)。霹靂布袋戲第一部當屬1984年的《霹靂城》,這是霹靂系列真正的開端。但從頭開始觀看的人喜歡從1988年開始播出的《霹靂金光》開始,畢竟一哥素還真就是這裡閃亮登場的。
霹靂系列從《霹靂金光》、《霹靂眼》、《霹靂至尊》三部作品開始,到2018年上檔的《霹靂魔封》已播出超過兩千四百餘集,平均劇集時長60分鐘,你可以算算假如一個人真的要從頭開始看,每天抽出來3個小時的時間,看完這些(姑且當2400集算,湊整),需要2400個小時,每天雷打不動3小時(審美疲勞,臨時有事,工作太忙抽不出時間等等幹擾因素都排除掉),需要800天,也就是2年零2個月加10天。這是個什麼概念呢,舉個例子,以一名剛升到高中的學生來說,每天中午不睡覺看一集,每天下午放學後一集,晚自習後一集,各種假期每天看三集,你得馬不停蹄看到高三,然後終於看完了才發現又更新了好多,等你再補完新劇,你發現是時候準備高考了,然後你又悲劇的發現,高一高二光看了布袋戲,沒怎麼學,高三的日子開始頭疼了,一切得重頭來過,還不一定有效。這是霹靂布袋戲不如日漫的知名度廣的原因之一:每集時間太久,時間跨度太長,劇集太多。
第二個原因,人物配音問題以及語種問題。霹靂布袋戲基本上完全由有「八音才子」美譽的黃文擇先生一力承當,也就是說不管你在一集裡聽到多少人說話,幕後永遠只有黃文擇先生一個人在動嘴皮子,厲害吧,而且配的是閩南語。閩南語作為理解程度尚在粵語之上的中國古老語種,對於聽慣了普通話的觀眾來說,聽閩南語簡直是在受折磨,他們寧願去聽日語,或者英語。其實閩南語真的很有味道,堅持下來你會覺得普通話還沒有閩南語好聽(當然這個結論只限於霹靂布袋戲,生活中還是認為普通話方便一點),更遑論日語,英語,雖然好多人從小學英語,但有幾個真正覺得英語聽著有感覺的,起碼我覺得看閩南語配音的霹靂才是享受,畢竟習慣了。
第三個原因,人偶和畫面問題。早期的布袋戲,人偶基本上是木偶,靈活度不高,靈動感不足,畫面模糊不清,這是要命的問題,至少在我看來。而其他的動漫就不一樣了,起碼看著像那麼一回事,人們能接受,比如小編的弟弟,都上高中的人了,看個葫蘆娃,貓和老鼠還樂得不行,之前有一回給他看《霹靂謎城》其中一集,看了三分鐘說畫面太滲人了,讓我拿走到一邊看去,還說我是個神經病,看鬼片。,我也很無奈,解釋不清,只好自己看。《霹靂謎城》是2000年後的作品了,人偶用膠質的,服裝和畫面都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還是有人不能接受,總覺得有一種陰氣森森的感覺。
第四個原因就要在宣傳推廣的角度來找了。90後小得時候,電視裡不是貓和老鼠。就是葫蘆娃,要麼哪吒鬧海,西遊記,當然更多的人認為迪迦奧特曼,柯南,火影忍者才是童年,我不反對,我也才刷了3遍迪迦奧特曼而已(剩下的兩個一個都沒看過,有點小丟人)。然而就是沒有布袋戲,哪怕那個時候已經很成熟,已經很努力朝著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向改變,電視裡依然看不到,我也是17年才在百度裡看到了一小段視頻,然後好奇之下搜了完整的,然後徹底入坑,別的電視劇再也看不進去了。就是在今天,一打開各類視頻APP,無一列外全是綜藝類,日漫,美劇,宮鬥劇,韓劇,都市情感劇,等等等等。本就不多的頁面徹底沒了布袋戲的生存空間,更別說這些APP自誕生之日起,到底有沒有聽過布袋戲這個名字,現在能搜到,估計也是因為霹靂多媒體推出了面向國際的計劃,影響力超出了預料,亡羊補牢不上去的。
結語:非常欣慰的是在嗶哩嗶哩裡每天都能看到更新的各類霹靂布袋戲視頻,也能看到免費的不帶廣告的完整劇情,唯一遺憾的是,似乎只是從《霹靂謎城》開始才有完整版,前面的沒有。歡迎大家留言參與討論,也歡迎更多的道友入坑霹靂,當然,金光也不錯,雖然沒看過,但既然有「金光在隔壁,這裡是霹靂」一說,料想也非常精彩了,歡迎萌新入坑。
素還真初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