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成化年間,揚州有個舉人姓盧,盧巨人娶了本地同鄉李家的女兒叫做李妙惠的為妻。盧舉人雖然娶了妻子,但是一心一意要去考科舉,為了能夠更好地複習功課,便去到了京城,並約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在西山寺裡讀書,也逐漸不怎麼和家裡聯繫了。
到了成化二十年的時候,有人從京城傳來死訊,死者名字和盧舉人一樣,盧家父母就以為自己家兒子死了。當時淮陽一線正在鬧饑荒,盧家父母覺得家裡確實困難,就反覆勸說李妙惠改嫁,並且盧家父母還通過關係對正在外地當教書先生的李妙惠父親反覆做工作。李妙惠被搞得沒有辦法了,只好勉為其難的答應,但是內心卻是流血流淚。
明朝揚州是產鹽的地方,鹽商很多,有個姓謝的鹽商聽說了這個事情,便拿了很多錢來到盧家,要求娶走李妙惠,盧家父母看價錢合適就同意了。李妙惠來到謝家以後,表現很剛強,根本不從謝鹽商,並要求在謝鹽商的母親手下做一個婢女,專門伺候老母親,但是不伺候鹽商。鹽商一家也搞得無奈,就讓她在家裡做服飾主母的婢女。過了一段時間,李妙惠又提出自己要出家當尼姑,當時鹽商雖然有錢,但是在讀書人面前地位還是很低的,雖然李妙惠的丈夫「死」了,但她老爸還是讀書人,鹽商也被搞得無奈,只好讓她出家。
於是,李妙惠在京口金山寺下牆壁上以「揚州盧某妻李氏」為落款題寫了詩句:「一自當年拆鳳凰,至今消息兩茫茫;蓋棺不作橫金婦,入地還從折桂郎。彭澤曉煙歸宿夢,蒲湘夜雨斷愁腸;新詩寫向金山寺,高掛雲帆過豫章。」
後來盧舉人在會試中了進士,做了翰林,捷報傳回了揚州,盧家父母才知道當初是搞錯了,然而現在已然來不及了。
再後來,到了弘治元年,新皇帝上任,自然要對前朝的事蓋棺定論,也就是要修訂成化皇帝的實錄。為此,朝廷就拍翰林們到揚州南京一帶來採訪成化年間的有關事跡。而盧舉人,現在是盧翰林了,剛好也被派遣到這一帶,他路過金山寺的時候看到了李妙惠提寫的詩句,當時就被驚呆了,趕緊差人前去尋找。
當盧翰林手下的人剛找到李妙惠的時候,李妙惠還不怎麼相信,因為她覺得自己丈夫已經死了,後來經過反覆確認,才真的發現丈夫沒有死,只是讀書把老婆給讀沒了。於是終於夫妻團聚。
這個故事廣為流傳,還被改編成了薌劇《謝啟娶妻》(或《盧夢仙》)搬上了舞臺。今天我們講的這個故事見於明代馮夢龍的《情史》,
《情史》又名《情史類略》,又名《情天寶鑑》,為明代著名文學家馮夢龍選錄歷代筆記小說和其它著作中的有關男女之情的故事編纂成的一部短篇小說集,全書共二十四類,計故事八百七十餘篇,記載的人物上自帝王將相,下至歌伶市民。
馮夢龍(1574年-1646年),明代通俗文學家、戲曲家,字猶龍,一字耳猶,號姑蘇詞奴、顧曲散人、墨憨齋主人、墨憨子、茂苑野史民、龍子猶等,江蘇長洲(今蘇州)人。少有才氣,與兄馮夢桂、弟馮夢熊並稱「吳下三馮」。在科舉上,馮夢龍一生不得意,遂將主要精力集中於搜集、整理通俗文學上。他的代表作品是《喻世明言》(舊題《古今小說》)《警世通言》《醒世恆言》等小說,世稱三言,代表了明代擬話本小說的成就。此外,他還編輯了《古今譚概》《情史》等筆記故事,並鑑定了《有商志傳》《有夏志傳》《盤古至唐虞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