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我要娶媽媽」?孩子患有「俄狄浦斯情結」,化解妙招在這裡

2020-12-18 尼莫的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不知道各位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沒有遇到自家的孩子會這麼說:

"媽媽,我長大之後要娶你""媽媽是我的,不是你的老婆,我長大之後要娶媽媽當老婆""爸爸,你好帥啊,我以後要嫁給你"又或者你的孩子會專門的在你面前對著你的另一半喊"老公"或者"老婆"

相信作為家長或多或少都聽到過孩子這樣的話語,甚至在孩子說出這樣的話的時候,我們都覺得孩子是在開玩笑的,沒什麼,所以在事後也是置之不理,覺得只是孩子愛玩罷了。

但是,在這裡,我要告訴各位家長的是,當我們的孩子出現說出這樣的話語的時候,其實我們的孩子就是患有了"俄狄浦斯情結"需要引起我們父母的重視。那什麼是俄狄浦斯情結?為什麼孩子會出現俄狄浦斯情結?我們又應該如何緩解孩子的俄狄浦斯情結呢?

什麼是俄狄浦斯情結?

俄狄浦斯情結來源於古希臘的神話故事中"戀母和弒父都是俄狄浦斯,他不認識自己的父母,在一場比賽中失手殺死了父親,又娶了自己的母親,後來知道真相了,承受不了心中痛苦,刺瞎了雙眼,流放了自己。心理學用來比喻有戀母情結的人,有跟父親作對以競爭母親的傾向,同時又因為道德倫理的壓力,而有自我毀滅以解除痛苦的傾向。"

簡單的來說就是男孩子戀母仇父;女孩子戀父仇母。

因此俄狄浦斯情結有被稱之為是戀母情節,是精神分析學上的專業術語。

據心理學家分析,俄狄浦斯情結也就是戀母情結在孩子3-6歲期間出現的頻率是最高的,而且只有當我們的母親覺得生活幸福快樂,我們戀母情節的孩子才會覺得自己有存在感,人生有價值;但當我們的母親在這一時間都是鬱鬱寡歡,夫妻不和睦,孩子在這期間可能會患上嚴重的心理疾病。

既然了解了什麼是俄狄浦斯情結,我們就肯定想知道我們的孩子為什麼會有俄狄浦斯情結?我們又應該怎麼做,才能化解孩子的俄狄浦斯情結呢?

為什麼孩子會產生俄狄浦斯情結?

孩子會產生俄狄浦斯情結,其實是我們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心理發展的一個階段。

孩子的性感覺發展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弗洛伊德認為,孩子會產生俄狄浦斯情結是因為孩子的性發展初期,他認為"兒童在性發展的對象選擇時期,開始向外界尋求性對象。

對於幼兒,這個對象首先是雙親,男孩以母親為選擇對象而女孩則常以父親為選擇對象。小孩做出如此的選擇,一方面是由於自身的"性本能",同時也是由於雙親的刺激加強了這種傾向,也即是由於母親偏愛兒子和父親偏愛女兒促成的。

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對他的母親發生了一種特殊的柔情,視母親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親看成是爭得此所有物的敵人,並想取代父親在父母關係中的地位。同理,女孩也以為母親幹擾了自己對父親的柔情,侵佔了她應佔的地位。"

所以,孩子會產生俄狄浦斯情結,就是因為孩子初期的性感覺發育,而身邊的異性就是我們的雙親。所以才會產生這樣的戀母情結。

關係的分化在孩子3-6歲這個期間,孩子才開始慢慢的發現,原本自己的心理或者說精神層面上只有自己和母親兩個人,但當某一天突然發現,母親除了自己還有其他與其關係密切的另一個男人。

這時候,孩子的精神層面便進行了分化,從我與母親這個二元關係,變成了我,父親,母親這樣的三角關係。在這個階段也會衝擊著孩子,因為在此之前,母親是自己的所有物,要把她與其他人共享,是孩子很難做得到了。

所以就會導致我們的孩子向我們的父親示威,向母親承諾"媽媽,我長大之後要娶你;""你不許欺負我老婆,她是我的!"

所以,在孩子的精神層面上,對於關係的分化,所以才會導致我們的孩子產生了俄狄浦斯情結。

那麼我們作為父母要怎麼做,才能化解孩子的俄狄浦斯情結呢?

如何化解孩子的俄狄浦斯情結?

孩子患有俄狄浦斯情結,其實是孩子生理和心理共同發展所導致的,是孩子從不成熟走向成熟的的標誌,我們作為父母也不要太過於擔心孩子的俄狄浦斯情結,只要我們把握好下面的幾個妙招,就能化解孩子的俄狄浦斯情結。

父母要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要化解孩子的俄狄浦斯情結,就需要我們的父母在日常的生活中,在我們的孩子面前要樹立好的榜樣。夫妻雙方的關係要和諧,要給孩子樹立一種,爸爸很厲害,是無所不能的,給孩子的的心理一種覺得"雖然我不服爸爸照顧媽媽,但是爸爸很厲害,媽媽交給爸爸我也很放心"這樣的感覺。

父母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還可以讓我們的孩子在面對我們的時候,逐漸的尊重我們,甚至是開始認同我們的,覺得我們是可以的,是可以讓我們的母親快樂的人。

所以,要化解孩子的俄狄浦斯情結,就需要我們的父母在日常中,給我們的孩子樹立好的榜樣,讓我們的孩子逐漸的尊重我們,認同我們。

把孩子關係放在第二位很多的母親在生完孩子之後,都會覺得自己以後的生活就是圍著孩子在轉,什麼都是依靠孩子,過多的關注孩子,給孩子注入太多的愛,這會更加導致我們的孩子發生俄狄浦斯情結;所以我們的母親要注意自己的愛的給予,要注意在心理有這樣的衡量,孩子關係永遠要排在夫妻關係最後,要明白,陪伴你一生的是我們的丈夫,不是我們的孩子。

當我們的孩子能夠放手的時候,我們的母親一定要及時放手,夫妻兩過著自己的二人世界並沒有什麼不好的。

所以,要化解我們孩子的俄狄浦斯情結,就要我們的母親懂得放手,懂得孩子關係永遠排在夫妻關係後面。

培養孩子親近社會要化解我們的孩子的俄狄浦斯情結,就要從小培養我們的孩子親近社會,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專有的名詞,稱之為"親社會行為",指的就是"人們在共同的社會生活中經常會表現出類似這樣的行為,比如幫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贈、同情、關心、謙讓、互助等,心理學家把這一類行為稱為親社會行為。"

培養我們的孩子的親社會行為可以讓我們的孩子把注意力關注在社會上,培養我們孩子的健康的身心,讓我們的孩子更多的關注外界,而不是我們的母親自身,從而避免我們的孩子產生俄狄浦斯情結。

所以,培養我們的孩子親近社會,也是化解甚至是避免我們的孩子出現俄狄浦斯情結的重要方法。

孩子出現俄狄浦斯情結,重要的是我們作為父母一定要及時採取措施,儘量在事情發生的初期就把其扼殺在搖籃之中。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長大我要娶媽媽!」孩子的「俄狄浦斯情結」,家長要這樣來解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我家的小孩才3歲,最近不停的跟我提起以後長大了要娶媽媽回家"當我開玩笑的跟兒子說不行!媽媽是爸爸!不能再結婚了!孩子仿佛收到什麼打擊一樣開始大哭,勉強把孩子安撫下去之後,過幾天又開始宣告自己以後一定要娶媽媽,這時候爸爸開始擔心自己的兒子是不是有點戀母情結。
  • 子虛烏有的「俄狄浦斯情結」
    爸爸:「我幹了一天活,回家之後就完全被忽略了。」  媽媽:「如果不過去哄孩子,孩子就會跑過來鬧騰。」著名哲學家卡爾·波普認為,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結是偽科學,因為這種理論似乎能解釋一切,但又不可證偽,即無論怎麼說都對,即使明明有與該理論相反的行為表現,都可以被它說成是支持它的。實際上,科學研究早已搞清楚人類為什麼要避免亂倫,大量證據揭示了家庭衝突的根本原因是自然選擇,而非亂倫的「情結」。
  • 心理學解析《飲食男女》:從父親與孩子關係,看「俄狄浦斯情結」
    從心理學角度看,《飲食男女》能夠幫助我們從父親和孩子的關係中,看出"俄狄浦斯情結",及其家長應該如何應對"俄狄浦斯情結"中的教育問題。三姐妹與父親的關係都有著"俄狄浦斯情結"的特點,只不過因為不同的性格而發展出不一樣的相處方式。"俄狄浦斯情結"最初源自希臘神話,講述的是一位王子叫俄狄浦斯(Oedipus)的故事。俄狄浦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弒父娶母。"俄狄浦斯情結"又譯作"戀母情結",是指兒子親母反父的複合情結。
  • 《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情結是如何開啟西方心理學經典命題的
    故事整體講述了拉伊俄斯的孩子將會殺死他,因此俄狄浦斯從出生就被神預言將會「弒父娶母」,所以他從生下來就被父母拋棄,後意外被波呂波斯領養,在俄狄浦斯長大後,也聽聞了神的預言,為了不讓預言成真,他離家出走,遠離波呂波斯,然而卻成了悲劇的開始,他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殺害了自己的親生父親。
  • 孩子到3-5歲要特別小心,或有「俄狄浦斯情結」,父母應警惕
    如果男孩子突然說要和自己的媽媽結婚,並且對爸爸抱有明顯排斥的態度,那麼家長就要考慮孩子是否是"俄狄浦斯情結"。何為"俄狄浦斯情結"?"俄狄浦斯情結"又稱"戀母情結",是精神分析學的術語。"俄狄浦斯情結"對孩子的影響:俄狄浦斯情結是來源於俄狄浦斯的故事,他不認識自己的父母,於是在一場比賽中失手殺死了父親,又娶了自己的母親,後來知道真相了,承受不了心中痛苦,刺瞎了雙眼,流放了自己。
  • 為啥小男孩喜歡黏著媽媽?知道這仨原因,才能度過俄狄浦斯情結
    媽媽開視頻哄著他,才會吃一點。平時跟爸爸的關係也不大好,因為他說爸爸會搶走媽媽。每天都要跟著媽媽睡覺,不然就一直哭鬧。媽媽上班時,要趁他不注意的時候走,不然孩子根本不讓她去上班。異性相吸的道理大家都知道,再加上一般孩子都跟媽媽的關係比較好。這本身無可厚非,可有時候男孩子太過依賴於媽媽,並不是一件好事。
  • 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結」的由來:一切都是原生家庭的「恩賜」
    在他建立的精神分析神壇中,有一個任何人都觸碰不得的基石性概念——「俄狄浦斯情結」。誰碰誰滾!阿德勒提出「自卑情結」,將弗洛伊德老爺子的「俄狄浦斯情結」架空了,結局是出走、自立門戶。弗老爺子的「王子」榮格也不例外,他也自立門戶了(G-U-N)了,還發展得不錯。
  • 《衝突背後的衝突》心理解析:俄狄浦斯為何難逃弒父娶母的宿命?
    恰巧一個牧羊人路過,救了俄狄浦斯,並將他送給了一位沒有子嗣的國王收養。俄狄浦斯王子漸漸長大,他不僅聽說了這個「殺父娶母」的詛咒,並且對自己的來歷不明產生恐懼。為了避免詛咒中的禍事發生,俄狄浦斯離開了養育他長大的國王,來到忒拜國邊境。
  • 「媽媽 我走了 你安好」——我的俄狄浦斯衝突
    俄狄浦斯衝突是希臘神話裡的一個故事,大致意思就是一個青年俄狄浦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殺死自己的父親、娶了自己的母親,用四個字形容,就是「弒父娶母」。這不是真殺真娶,是隱喻或者象徵層面的。孩子小的時候對母親有獨佔的欲望,發現還有個「爸爸」來和他分享「媽媽」,小孩子會生出一種「仇恨」,想要殺死「爸爸」來獨佔媽媽,但又害怕這種想法被爸爸知道會受到懲罰,這種內心的衝突被隱喻為俄狄浦斯衝突。
  • 人性的惡之花:弒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情結
    這個夢成為了弗洛伊德心理發展觀的基石,他據此也提出了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結」。俄狄浦斯情結俄狄浦斯的故事是這樣的:在古希臘神話中有這麼一個預言:底比斯王的新生兒(也就是俄狄浦斯),有一天將會殺死他的父親而與他的母親結婚。
  • 法國總統馬克龍的師生戀,弗洛伊德:這是俄狄浦斯情結在作怪
    可是按照弗洛伊德的觀點,一個男人愛上比自己大很多的女人,這是一個男人的俄狄浦斯情結在作怪。什麼是俄狄浦斯情結呢?相傳希臘神話中,王子俄狄浦斯違反意願,無意中殺死生父,娶母為妻。弗洛伊德將這種兒子親母反父的複合情結,稱為戀母情結,也稱為俄狄浦斯情結。
  • 以《小丑》為例,淺析「俄狄浦斯情結」在人格構建中的影響
    之所以造成小丑這種性格,是因為在他的童年時代,母親給他營造的環境,讓他心理未曾長大,一直處於俄狄浦斯情結的時期,從未長大。雖然小丑的母親是故意為之,造成小丑如此,但是也給現實中的父母們在面對兒童的俄狄浦斯情結的時期有著重要的借鑑意義,父母在這個階段到底應該如何做呢?
  • 俄狄浦斯情結:如何看透衝突背後的衝突才是核心
    什麼是俄狄浦斯情結?簡單的來說就是戀母情結,複雜的來說就是一個孩子與父親和母親的三角關係中存在的愛與恨、好與壞等眾多的矛盾關係衝突。暫且不說這是否真實,但是弄懂俄狄浦斯情結背後的衝突對一家人的相處和孩子的性格成長是有非常巨大的好處的。但是俄狄浦斯情結畢竟是舶來品,是以西方人類心靈的研究為主的。由於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來自西方原汁原味的精神分析理論在中國並不能直接適應。
  • 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結
    俄狄浦斯並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父母是誰。長大了以後,他創下許多英雄事跡,而贏得伊俄卡斯忒女王為妻。不久,有場可怕的瘟疫降臨底比斯,然後他才知道自己曾經殺死自己的父親--那是很久以前死在他手下的一個旅行者。他也發現原來與他共事王位的女人是他的親生母親。預言-一實現了。
  • 俄狄浦斯為何要「弒父」,真的是弗洛伊德說的「戀母」情結嗎?
    引言:在對《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及《卡拉馬佐夫兄弟》進行分析之後,弗洛伊德發現了西方文學中長期、廣泛存在的「弒父」主題,並以其一貫作風推而廣之認為一切文藝作品都是「俄狄浦斯情結」的呈現或升華。但是所謂的「戀母」情結,其實並不足以解釋俄狄浦斯的「弒父」行為。
  • 長大我想嫁給爸爸!女兒進入「俄狄浦斯期」,家長究竟該怎麼做
    說罷便開始聊起她的女兒是如何黏著爸爸的,女兒甚至有時候還聲稱長大後要嫁給爸爸,這讓我的這位同事甚是懊惱。其實生活中像這樣兒子喜歡黏著媽媽,女兒喜歡依賴爸爸的例子並不在少數,心理學上把這種情況稱其為「俄狄浦斯情節」(戀母情結),若你家孩子出現這種現象,大概是孩子的「俄狄浦斯期」到來了,什麼是「俄狄浦斯期」他的發展過程是怎樣的呢?
  • 《獅子王》|從俄狄浦斯情結、陰陽哲學、心理療愈,闡釋自我成長
    俄狄浦斯情結影片闡釋了精神分析學派的一個重要概念:俄狄浦斯情結。它來源於希臘神話傳說《俄狄浦斯王》。傳說俄狄浦斯出生後,其父從神諭中得知,他長大後將會殺父娶母,因而命人將他拋棄。此後被科林斯國王收養,成年後,當俄狄浦斯得知自己命中注定要殺父娶母時,為躲避厄運,選擇了逃離,他認為科林斯國王和王后是自己的親生父母。後來,當上國王后,陰差陽錯,他殺死了親生父親,並娶了自己的生母,生育了兩個孩子。
  • 羅志祥敗在了俄狄浦斯情結上,兒大要避母,異性界限感幾歲要培養
    細思極恐,要防真是防不住的。羅志祥的本質問題,反而不是兩部手機,而在於他的俄狄浦斯情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戀母情結」。沒有界限感,沒有分寸感, 沒有責任感,這恰好是俄狄浦斯情結的衍生品。02:俄狄浦斯情結是什麼?
  • 超越心理學意義的「俄狄浦斯」
    但是眾多中國人卻知道「俄狄浦斯情結」---源自著名的西臘悲劇《俄狄浦斯王》,由公元前496年出生的索福克勒斯創作,這要歸功於弗洛伊德所提出的「幼年性慾說」,弗洛伊德認為:俄狄浦斯情結是每個人一定要經歷的,是導致神經症的病因,他寫道:「俄狄浦斯王的命運使我們感動不已。他遭受的詛咒是早在我們出生之前就已經領受過的。大概我們都是帶著像他一樣的命運出生的。
  • 世界文學資深專家餘斌:俄狄浦斯為什麼避免不了「殺父娶母」的結局
    這就是所謂「戀母情結」和「戀父情結」。戀母的極致,是有「殺父娶母」的衝動,當然,是在潛意識裡,自己都覺察不到——這也就是「俄狄浦斯情結」了。弗洛伊德要拿俄狄浦斯說事兒,是因為《俄狄浦斯王》的故事在西方家喻戶曉,而這故事正可佐證他的理論,這也是一種「就近取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