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人不知道的汝州事兒
一起傳遞汝州正能量!
關於胡錫進,你有什麼想問的?
胡錫進,人稱老胡,他是環球時報總編輯,也是一位擁有超千萬粉絲的網際網路大V。
12月15日下午,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在檸檬融創學苑高峰論壇上,與大河網絡傳媒集團董事長孟磊和頂端新聞記者,展開了一場「不設限」的對話。
讓人意外的是,這次來河南對老胡來說,算是回老家,「我就是河南人,河南汝州人,小時候10歲時還回去過。」
談到如何一步步成為網絡大V,胡錫進坦言「沒有設計」。「大學時,我學的是俄語,從沒想到會成為輿論場上的一員。糊裡糊塗走到了今天,不知道怎麼著就成了大家說的輿論領袖。」
多重身份之下,胡錫進說:「我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中國媒體人。」
老胡每天勤奮地生產時政評論類的視頻、文章,最新發布的一條視頻,許多讀者能看到背景在酒店房間。他當場自爆時間表:前一天晚飯後8點多回到房間,寫了一篇社評,錄了兩個視頻和一個音頻。而當天午餐前,他在系統構思第二天要發布的視頻和文章,午餐剛結束,沒有休息又去忙著寫文章。
對於常就國際焦點問題發表的言論,他說:「我沒當過外交官,缺少實際體會,但我在中外利益碰撞的浪尖上,能看到周圍的波浪,所以有自己的體會。」
現場,胡錫進欣然接受頂端網友的提議,一展歌喉,深情唱起《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我是河南人,我就是一顆玉米粒
頂端新聞:你對河南熟悉嗎?這次來鄭州有什麼印象?
胡錫進:老胡就是河南人,河南汝州人,我姐姐就出生在河南,我10歲時候還回過汝州,只是很多年沒回去了。
鄭州我來過很多次,每次來都被安排住在二七紀念塔附近,我覺得二七是鄭州的精神支柱。那裡有個亞細亞,是河南創業精神的代表。
這是第一次到鄭東新區,發現原來河南這麼先進,我住在大玉米裡,我覺得我就是一顆玉米粒。玉米是什麼?玉米是糧食中是最茁壯的果實。俯瞰鄭州,真不愧為國家中心城市,設計得好漂亮,車水馬龍很繁華。
河南不沿海,但位於中國中央,中央有中央的優勢,美國的芝加哥、歐洲的瑞士都非常發達,河南有巨量的人口資源和市場優勢,對新興產業有強大的孵化力。河南一定要解放思想,大膽幹,把區位優勢、人口優勢發揮出來,找到不同於沿海的特殊優勢。
我真的這樣認為,中國之於世界,如河南之於中國。沒有河南的崛起,全國不可能全面崛起,我覺得中國接下來的發展,下一個增長極,一定在河南這一帶,河南崛起對周邊有巨大帶動力。
我的人生態度就是儘量努力,順其自然
頂端新聞:從微博到短視頻,你個人的曝光度可能比身後的媒體更廣泛,這些聲音是代表媒體還是個人?如果以後不當總編輯了,會去做什麼?
胡錫進:老胡是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我也不知道怎麼會變成這樣。
我本來是環球時報總編輯,後來開始寫社評,好像寫出點名了,接著出了微博,當時有人說微博上有人罵我,讓我回應,就幫我註冊了帳號,結果一下就有5000多個粉絲,還都在罵我,想把我罵走,可我憑什麼走,就堅持了下來,以後就形成了別人對我的關注。
現在出現了自媒體,發在環球時報上的同樣一篇文章,做了一些小改動,發到我的個人平臺上,比環球時報社論本身的傳播廣度更大。這個時代好像就是這樣,讀者喜歡聽你個人說什麼,但我無論怎麼發,我都有一個環球時報的形象,我和環球時報是高度融為一體的,我的這種影響力,是環球時報成就的,我也幫助環球時報進一步冒冒尖,就是這麼一個格局。
這不是我個人故意來做的,實事求是,我從來沒有對自己做過設計,需要做什麼我就去做什麼,然後自然就形成了今天這個局面,你說將來我要退休以後會怎麼做,我也不知道,到退休那天,我能做什麼就做什麼。我的人生態度就是儘量努力,順其自然。
絕大部分文章都是本人寫的,但有集體創作
頂端新聞:每天都在生產評論的文章、視頻,這些內容是本人寫的還是背後有團隊?
胡錫進:我一個人肯定做不了這麼多,我可以說的是,你看到的視頻都是我親自出鏡,別人替我出鏡那是不行的。還有我的微博、自媒體上的文章都是我本人寫的,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有人幫我找資料,有人幫我核對事實,另外我寫出來之後會給甚至不止一名的第一讀者幫我看一看,他們會給我提出一些意見,我會根據這些意見做一些修改。周圍有很多人幫助我,不僅老胡個人,包括我們環球時報的作品,其實都是集體創作。
這種情況也是被逼出來,因為我幹不了別的事,其實我很羨慕那些運籌帷幄的人,其實我的領導也經常批評我,說你為什麼老是親力親為,我說我也沒辦法,我每年都寫幾百篇社論,有些話題好像交給別人寫,確實不是特別放心。
我發現寫文章,文筆不重要,知道多少詞彙也不重要,也不是那些觀點,尤其你寫很複雜的很敏感文章,最重要的是對這件事的全面的把握,就像做人一樣。
一些網上罵我的人,也有值得尊敬的地方
頂端新聞:頂端網友好奇你的知識結構是怎樣的?平時常讀哪些方面的書?
胡錫進:我系統讀書主要是在年輕時候,現在讀書雜了。因為學俄語,所以印象最深的是俄語原版的經典名著,記得《戰爭與和平》讀得熱淚盈眶,託爾斯泰、普希金等世界經典名著,有些當時都能背誦,這些經典留下的精神殘片,至今支撐著我的精神世界。
走上社會,工作的經歷不斷觸動著我,後來去了南斯拉夫等地當記者,經歷了波赫戰爭、伊拉克戰爭,我採訪了至少兩百個家庭,接觸各種各樣的人聽他們的故事,去比較之間的變化,我覺得中國走在自己的道路上,這塑造了我今天的價值觀。
頂端新聞:怎麼看網上對你個人的激烈的聲音?你知道別人給起的綽號嗎?
胡錫進:我知道,比如有個叫「胡叼盤」。
其實時政評論員是一個艱苦的事業,把冷板凳坐下來就很不容易,包括周圍的人,網際網路上罵我的人,他們都有值得尊敬的地方,他們堅持在這個領域不斷發聲,這個發聲增進了社會聲音多元化,給我們的社會帶來了更多思考。
———————————————
來源:頂端新聞·大河報
記者:張叢博 文 白周峰 攝影
×一個沒有廣告的公益微信公眾號×
▼▼▼
新浪微博:汝州人不知道的汝州事兒
QQ認證空間:汝州人不知道的汝州事兒
點一下「在看」,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