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嚴峻的疫情形勢下,俄羅斯一度推遲的衛國戰爭勝利75周年閱兵式終於還是舉行了。相比於5月9日僅有的空中梯隊展示,地面方隊上萬人集結受閱的場景顯然才更有閱兵的味道。
我們知道,逢五逢十的閱兵式往往都是規模比較大的,俄羅斯75周年勝利日閱兵背後另有幾個特殊意味:
其一:俄羅斯的二戰老兵已經很少了,今年的閱兵如果取消,那麼等到80周年閱兵時,健在的老兵恐怕更是沒多少了;
其二:2020年是普京正式執政20周年,當年普京曾說過「給我20年,還你一個強大的俄羅斯」,而閱兵恰恰是展示俄羅斯實力的最好窗口;
其三:當下的俄羅斯面臨較大的外部壓力,北約原定在今年舉行的歐洲捍衛者2020軍演就是針對俄羅斯的,儘管該軍演因疫情而流產,但北約步步為營的軍事壓力還是很強的,俄羅斯以閱兵回應也是慣例。
當然了,在疫情肆虐的大背景下,俄羅斯的閱兵式又有了另外一層含義:畢竟病毒也是敵人,凝聚國民信心,展示俄羅斯不畏懼任何困難與敵人,這也是提振人心的重要舉動。
我們看俄羅斯的閱兵時,其實有兩大看點,第一是俄羅斯軍人在閱兵時那種傲氣逼人的氣勢;第二個就是閱兵中展示的武器裝備了。
據報導,本次閱兵中俄羅斯一共出動了13000多名軍人、200多件地面兵器和75架飛機。當頗具暴力範兒的俄式重型武器隆隆駛過閱兵場,應當說視覺效果還是很震撼的。
在俄羅斯的閱兵中,T34坦克的出現是非常常見的。作為一款極具象徵意義的坦克,當T34出現在勝利日閱兵的場景中,相信更能讓俄羅斯人回味當年的勝利。
不過二戰時的T34雖然造了不少,多年之後能拉出來跑的卻是極少數,因此往年閱兵中T34坦克基本都是形單影隻。
而在今年的閱兵中卻有幾十輛T34和SU100亮相,這些坦克倒不是從哪個軍備庫中新發掘出來的,而是從寮國軍隊的現役武器中轉接過來的。
由於長期以來軍備落後,寮國陸軍中一直有數目不少的T34坦克,2018年初,寮國和俄羅斯達成軍事協議,俄方向寮國出口一批T72MS坦克,後者則向俄羅斯移交30輛車況較好的T34坦克。
俄羅斯將這30輛T34運回後,專門編成了一個歷史坦克營,隸屬於第4近衛「坎特米爾」師,以培養部隊的榮譽感,同時參加重要的慶典活動。
所以這次的紅場閱兵中,T34坦克終於能以兩位數的「裝甲集群」出現了,可謂「底氣十足」。
T34坦克是蘇聯在二戰中的明星武器,而在本次閱兵的地面裝備中,其實絕大多數都是在蘇聯時期就已經誕生的武器基礎上的改進升級版本。
以地面裝備中的坦克來說,T72和T80在蘇聯時期就是明星裝備,俄羅斯在上世紀90年代將T72BU改稱T90,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T90也是T72的改進型號之一。
在蘇聯解體將近30年後的紅場之上,這老三樣的後繼型號照樣是當家花旦。
其中T72進化成了T72B3,這是俄軍近年較大批量列裝的坦克,在「坦克兩項」軍事競賽中,我們也經常能夠看到這種坦克的身影。
而T80則是T80BV基礎上改進的T80BVM,俄軍保有較大量的T80BV坦克,其本身已經較老了,而升級後T80能更適用於極寒地區的作戰環境,俄軍計劃升級120輛裝備寒區部隊。
至於T90M基本可視為是俄羅斯在T90基礎上的「終極改進」版,當然了這個終極指的是當前環境下,以後T90肯定還會有改型。俄軍現在量產了30輛T90M,其中10輛為新造,20輛為升級,未來俄羅斯計劃將100輛T90升級到T90M版本。
坦克是如此,其他武器中這種現象也很常見。
如BMP2步戰車在蘇聯時期是蘇軍機械化部隊的精銳主力,如今BMP2M依然在紅場閱兵中出現;蘇聯時期研製了TOS1火箭炮,如今TOS1A和在輪式底盤的TOS2也與其前代有密切關係;蘇聯時期研製了道爾近防系統,如今道爾M2也在閱兵中出鏡。
甚至作為壓軸武器出場的亞爾斯飛彈,其是在白楊M基礎上改進的,而白楊M則又是在蘇聯時期白楊飛彈基礎上改進的。說到底,吃蘇聯「遺產」的色彩依然十分濃厚。
在空中梯隊方面就更明顯了,轟炸機隊的「三駕馬車」圖160、圖95、圖22都是老面孔了,蘇24和蘇25也是蘇聯時期的經典武器。戰鬥機隊雖然飛得不錯,扛大梁的仍是側衛家族。
不誇張地說,在本次紅場閱兵中出現的武器裝備,其實絕大多數都是在蘇聯時期就存在的平臺上改進、升級而來的。
可縱然是改進和升級,在紅場閱兵中出現的武器與當年它們的本體對比來說,戰力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基本也能滿足現在俄羅斯的軍事需求。
因此從這個角度上來說,蘇聯帶給俄羅斯的軍事遺產不可謂不豐厚,我們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在俄羅斯軍工上的體現尤其明顯。儘管是吃老本,俄羅斯軍工依然是不可小覷的。
當然吃蘇聯的老底雖然到現在依然不算落後,但在開創性裝備方面,也能明顯地能感覺出俄羅斯是有些後繼乏力的。
全新式的武器裝備,在閱兵中也並非全無展示,如T14坦克、T15步戰車和空中梯隊的蘇57等都算是新一代的武器。
但我們也知道,這些新式武器上出現的問題,俄羅斯無法在短時間內解決。這也導致了俄軍新一代裝備的具體列裝時間不斷推遲,跟當年蘇聯時代新武器快速研發、快速服役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當然了,武器從研發到列裝部隊需要的是綜合國力的支撐,當年的蘇聯是以軍備競賽的姿態建設軍工的。如今的俄羅斯在國力上與蘇聯差了不止一星半點,而有著蘇聯的前車之鑑,俄羅斯也不敢將國力空耗。
因此在集中一定力量投入到新式武器研發中的同時,繼續吃老本,依然保持俄羅斯軍事大國的地位倒也不失為一種理性的抉擇。
畢竟在當今世界,軍事工業中的尖端武器已經不是一般國家可以搞得起得了,吃著蘇聯老本,同時儘可能向前拱一拱,在短時間內也不會落伍。反映到武器裝備出口上來說,俄羅斯依然穩居世界軍火出口第二把交椅的位置。
很顯然,俄羅斯軍工這30年的發展充分說明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的真理。而在我們朝向俄羅斯看的時候,也應當再看看大洋彼岸的美國。
要知道1980年代是美蘇對抗的高潮,雙方的軍事裝備和技術都達到了冷戰以來登峰造極的地步。
當時間進入到1990年代,蘇聯這個龐然大物轟然倒塌,俄羅斯雖然繼承了蘇聯軍工的主體部分,但是其投入規模和發展層次是遠不可與舊日的蘇聯同日而語的。
而美國呢?美國其實並沒有經歷了這樣斷崖式的下跌,反而在蘇聯解體和海灣戰爭勝利之後在全球瘋狂擴張,其軍費常年佔據了世界各國軍費開支總和的近一半。美軍每年光是新式武器的採購費用,都比我們每年的軍費還要多。
自冷戰結束以來,美國被「獨孤求敗」的思想一度衝昏了頭腦,在朱姆沃爾特等武器上走了彎路;同時一度深陷於中東治安戰中,牽制了精力。
但我們也應該看到,俄羅斯都能在蘇聯倒臺後連吃30年的軍工紅利;美國只是走了彎路,卻並未遭遇分崩離析式的斷崖式下跌。俄羅斯的軍備在今天尚且如此,美國軍工今日的老本又該有多麼厚呢?
近幾年來,美國充分感受到了新興大國崛起的壓力,在全球範圍有了一定的收縮,同時軍備建設和軍隊訓練也更偏向於大國交鋒。以現在美國軍工的底牌,同時加上巨量資源的投入,美國軍事工業的實力依然不容小覷。
美國和俄羅斯軍工從冷戰發展到今天的幾十年時間中,中國軍工也從仿製為主逐步形成了帶有自己特色的軍事工業體系。
如今,我們自己軍工體系中的部分產品已經居於世界一流水平,甚至可以說我們現在有能力造出自己有需要的武器,而且軍費管夠的話可以全部列裝先進武器。
有成績固然是可喜的,不過我們也應該看到吃老本的俄羅斯和正在試圖重新發威的美國。厚積才能薄發,我們現在依然要靜下心來,埋頭苦幹,追上世界一流不是我們的目的,我們要做的是引領。
正如殲20總師楊偉所說:
第三代戰鬥機、第四代戰鬥機不是我們定義的,是西方發達國家根據它們的戰略需求,它們突出的重點,定義了第三代戰鬥機和第四代戰鬥機。那麼在第四代戰鬥機之後,咱們可以叫第五代第六代,目前西方發達國家沒有定義。而且說穿了它們的戰略需求和我們的戰略需求也不完全一樣,所以說真正在未來創新發展的過程,我們無論是從需求上還是技術上,都會不一樣。在飛機的形態上我相信也會不一樣。
我們不需要趕俄超美,我們要跳出這個模式,在自身需求的基礎上搞新的東西,這是中國軍工未來的方向,說到底俄羅斯在吃老本,美國在重拾重錘,而我們要著眼於未來,誰掌握了走向未來的路,誰才是世界新的引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