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纏身的三峽大壩 到底有著怎樣驚世駭俗的實力

2020-12-14 裝備知識

北京時間7月19日,「長江2020年第2號洪水」平穩通過三峽大壩。即便如此,隨著南方多地洪澇災害而起的三峽大壩崩潰論調並未消失殆盡。其實三峽大壩自建成之日起爭議就從未停過,尤其是每年夏季雨水泛濫之時,「大壩變形」、「大壩崩潰」論便開始甚囂塵上。

三峽大壩真實的防洪能力

鑑於近來南方多地發生的洪澇災害,懷疑三峽大壩防洪能力的言論開始出現。說清楚這個問題,要先了解長江基本情況以及三峽大壩的基本功能,然後再了解洪災與澇災的區別。

長江全長6,387公裡,在世界大河中長度僅次於非洲的尼羅河和南美洲的亞馬遜河,居世界第三位。水資源總量9,616億立方米,約佔全中國河流徑流總量的36%。長江發源於「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途經青海、西藏、四川等11個省級行政區,由此可以看出長江地跨中國地形三大階梯,地勢分別從第一階梯的4,000米降到第二階梯的1,000至2,000米,再到第三大階梯的500米以下,上、中、遊落差大。

加上長江上遊地處雪山、且中下遊位於多雨的南方地區,所以每到雨季,長江中下遊地區就容易發生洪澇災害,特別是中遊湖北省武漢市、洞庭湖區以及江漢平原等地區。因此三峽大壩的建造目的在於防洪,當然還兼具經濟效益等其他功能。

既然三峽大壩有防洪功能,那為何今年長江中下遊地區洪澇災害特別嚴重?根本原因是今年的降雨量比較大,根據官方數據,今年6月1日全面入汛以來,中國南方出現5輪強降雨過程,近150萬平方公裡國土出現超過200毫米的降雨,其中5萬平方公裡出現累積超過500毫米的降雨,這樣的降雨量超過1998年的特大洪水時期,為1961年來最高。

回顧1998年特大洪水災害時的情況,再對比降雨量超過1998年的2010年、2012年、以及今年,就可以感性認知到三峽大壩的防洪能力。根據長江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陳桂亞在2016年的表述,從工程本身而言,三峽工程在遭遇萬年一遇的長江洪水時,工程的主體建築物不會被破壞,在遭遇千年一遇的洪水時,工程可以正常運行。從長江整體抵禦洪水能力看,三峽工程將長江防洪標準由過去的二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

那為何長江下遊城市今年受災仍比較嚴重呢?其實下遊城市多是澇災,是因地勢低洼、排水系統不發達、降雨量大導致的災害,是局域性災害,並非洪災。洪災與澇災不同,洪災是由於降雨量大造成的江河湖泊水量迅速增加,或者水位迅猛上漲而引發的自然災害。而澇災是在地勢低洼、地形閉塞的地區,因長期積水導致的農田或區域受災現象。由此,在南方今年的災難中,三峽大壩發揮了它的防洪功能,但下遊城市的澇災與它無關。

三峽大壩會不會崩潰?

對三峽大壩防洪能力質疑的聲音一直存在,或許正是因此,「大壩崩潰」論卻總是能被事實否定後一次次隨著南方的洪水「死灰復燃」。該論調在臺灣比較常見,幾乎成了每年夏季部分媒體的保留節目。7月1日臺媒《自由時報》發表題為《三峽洩洪淹掉鳳凰古城、黃河水殺到錢塘江口》的文章,事實上,三峽大壩洩洪根本無法淹到鳳凰古城,且不說二者距離近600公裡,從地勢上看,三峽大壩壩高頂多185米,遠低於鳳凰古城的1,596米海拔。三峽水根本無法「往上淹」到鳳凰古城。而至於水淹錢塘江,黃河和錢塘江相距710公裡,且錢塘江位於長江出海口南方,主要流經安徽跟浙江,錢塘江和黃河之間隔了長江和太湖等多條河流。無論如何黃河水也「殺」不到錢塘江。

除此之外,近20年來島內流行的通過炸毀三峽大壩反制大陸的觀點也是基於「大壩崩潰」論點衍生而來,臺地區領導人曾在任期內多次部署以攻擊三峽大壩為目標的計劃。而事實上呢,三峽大壩的堅固程度或可承受「原子彈」的攻擊。2020年7月16日,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博庭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如果原子彈直接擊中大壩,其後果只是把大壩炸出一個大缺口,不會影響大壩主體結構,也不可能發生潰壩現象。

從數字上看,三峽大壩採用的是大壩家族中最可靠的類型——混凝土重力壩,全長約3,335米,壩頂最高處達到181米,它的構築一共使用了1,700萬立方米混凝土和46萬噸鋼筋,按照混凝土平均密度2.4噸/立方米計算,整個三峽大壩的重量達到4,100萬噸,依靠鋼筋混凝土的硬度和自身的重量讓它擁有強大的抗打擊能力。由此「大壩崩潰」論有些站不住腳。

一組圖片引發的「大壩變形」論

「大壩變形」論始於2019年,當時是因為一組衛星對比圖。2019年7月初,Twitter上流傳兩張谷歌地圖(Google Maps)照片的對比,被一些「水利專家」據此推測大壩建築已經變形。當時還有號稱「日本地質專家」的Hayashi對三峽大壩歷年圖像進行比對,聲稱通過分析發現「三峽大壩嚴重變形,處於極其危險狀態」。在視頻中,這位「專家」拿出三峽大壩2009年3月和2018年2月的衛星圖片進行比較,指出三峽大壩原本是一條直線,但從衛星圖像上可以看出,壩體的確發生了位置變化,水平位移大約40米。

對此,微博大V@遊吟詩人基德科普道,谷歌在處理中國衛星圖像時由於缺乏數字高程數據(DEM),很難精確確定地圖目標的三維位置,從而導致谷歌的衛星圖像不準確,其呈現的中國地標物總是東倒西歪。那為何谷歌不能獲得數字高程數據呢?數字高程數據是對地形的數位化模擬,具有很重要的軍事意義,一些國家對該數據持保密態度。在中國,該數據由中國國家測繪局製作保管,不對外開放。也正因如此,在谷歌地圖上,相比一些國家方方正正的街道城市,中國的城市衛星圖則是七扭八扭的慘狀。

實際上,對於「大壩變形」論謠言官方也多次進行過闢謠。2019年7月2日,中國長江三峽集團解釋稱,Google的衛星圖並非衛星直接拍攝,而是由算法處理形成,顯示某些場景時出現偏差。但似乎收效甚微,至今該論調還在中國大陸以外地區傳播。

關於三峽大壩的謠言從它建成至今就沒停過,但無論如何謠傳,三峽大壩的防洪能力正一次次被實踐證實,隨著八月上旬防汛關鍵期的到來,三峽大壩將繼續迎接它的防洪挑戰。

相關焦點

  • 千裡之堤毀於謠言?三峽大壩連個「縫」都不會給它!
    也正式回應了用翔實的數據實力「打臉」造謠者造謠者的「證據」是美國谷歌公司通過其商業合作夥伴的一顆民用衛星對三峽拍下的一張歪歪扭扭的衛星圖片:>△網傳三峽大壩嚴重扭曲變形三峽集團、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從裡到外,硬核回懟小新也第一時間站出來撐腰打氣常年遭受境外各種抹黑中國航天謠言摧殘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專門拿出我國高解析度、高質量成像、
  • 「三峽大壩變形」謠言為何站不住腳?「彈性變形」又是什麼?
    「三峽大壩變形決堤」論的傳播者試圖誘導輿論認為,正是「變形、潰壩」造成了景區「封壩」。但不難發現,上述謠言從很多角度來看都站不住腳。澎湃新聞邀請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博庭為此撰文,剖析了「三峽大壩變形」謠言中的偽科學,同時解釋了何為「壩體變形處於彈性狀態」。在壓力作用下絕對不產生任何變形的工程結構,幾乎不存在。
  • 三峽大壩扭曲變形?三峽副總回應:固若金湯巋然不動
    據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官方微信消息,近日,一則關於三峽大壩「扭曲變形」的謠言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多方專家、科研機構和各類媒體紛紛出來闢謠。面對謠言,三峽集團應該持什麼態度?三峽大壩的真實狀態究竟如何?應該如何認識三峽工程?
  • 國際大壩委員會主席:三峽大壩是世界上質量最高的大壩之一
    7月23日,由中國能源報和中國大壩工程學會聯合推出的微信公號「大壩新聞」刊載了麥可·羅傑斯《關於三峽工程安全狀況的評述》。羅傑斯在文中稱,基於其對三峽大壩設計和建設質量的了解,以及對中國大壩工程師的信任和信心——「他們是世界上最好、最優秀的工程師,我相信三峽大壩不會出現安全問題。」
  • 三峽大壩可抵禦常規核武卻難抵謠言
    近日,有關三峽大壩「發生變形並可能潰壩」的消息甚囂塵上。▲網傳的三峽大壩扭曲變形衛星影像消息「有圖有真相」地質疑三峽大壩的堅固性,在三峽集團給出詳實監測數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以高分六號衛星圖像予以數次闢謠後,網絡上關於三峽大壩扭曲即將垮塌,下遊數百萬人危在旦夕的傳言仍在盛傳。
  • 三峽大壩的防禦到底有多嚴密?看完才知道,近乎銅牆鐵壁
    說起三峽大壩,大家都不陌生。三峽大壩是我國在上世紀末開始建造的一項重點工程。如今,三峽大壩在防洪、發電以及航運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三峽大壩的蓄水高度超過175米,如果三峽大壩的壩體受損,那麼下遊成百上千個城市,都將遭受到洪水的侵襲,造成的損失將不可計量。
  • 三峽大壩在哪裡 三峽大壩在哪個城市
    歷時17年才建成的三峽大壩,在我國可以算是人盡皆知的世紀性超級工程,在我國防洪抗災上也起著重要的戰略意義,從今年洪災足以看出修建三峽大壩的可取之處,但大家清楚三峽大壩建在哪裡嗎?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
  • 長江洪水肆虐,三峽大壩洩洪壓力有多大?會潰壩嗎?
    但今年汛期,網上又流傳關於三峽大壩「變形」「潰壩」的新說法:「三峽大壩是豆腐渣工程」「三峽大壩即將潰堤」……這與往年流傳的「大壩已經變形,一旦潰壩,半個中國將生靈塗炭」「三峽大壩一直在走動,因為混凝土壩塊是一段段擺在基巖上的,受壓力和溫度影響,必然會發生不同的形變和位移」「三峽大壩已經出現裂縫」等等如出一轍。這些網上傳言引發公眾關注,造成極大恐慌。
  • 有了三峽大壩,為何洪災還是這麼多?
    我國最大的水利工程——長江三峽工程,也再次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面對洪災,三峽大壩到底發揮了什麼作用?第一問:三峽大壩變形了嗎?會潰壩嗎?每年汛期來臨,關於三峽大壩的安全性就會有各種傳言。那麼,三峽大壩的安全性到底如何?能否扛住超大洪水的衝擊?既然國內外均有潰壩的災難案例,那麼三峽大壩會不會潰壩呢?
  • 耗資2千億造三峽大壩,建成14年賺錢了嗎?其實還有更大作用
    在中國境內,有許多地區都非常重要,三峽大壩就是其中之一。三峽大壩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水利發電工程,大壩長2335米,高181米,正常蓄水位175米,防洪庫容量達221.5億立方米,安裝32臺單機容量為70萬千瓦的水電機組,對中國而言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
  • YY強國:臺灣名嘴談「轟炸三峽大壩」
    就在這段時間不長的節目中,他一上來就冒出一句:  「三峽大壩是中國(大陸)的一個罩門,只要擊中三峽大壩,整個中國(大陸)百萬人可能瞬間死亡,上海立刻就會被淹沒。」  其實這已經不是臺灣第一次冒出這番奇葩言論,早在李登輝時代起,臺獨分子就揚言要「主動攻擊三峽大壩」,作為一旦中國大陸對臺開始軍事行動的『恐嚇』。  今天我們就不說灣灣到底有沒有毀壞三峽大壩的軍事能力,先說說三峽大壩本身在大規模戰爭中,到底有多強的抗打擊能力。
  • 宜昌三峽大壩的重要意義!長江中下遊兩岸的保護神
    重要意義三峽大壩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但是三峽大壩的建設卻存在著巨大的爭議。大家對其褒貶不一。有的人認為三峽大壩,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還使得許多當地人背井離鄉。甚至有人認為,三峽大壩,破壞了地層,。。。。。從而誘發了汶川地震!
  • 為了保護生態,美國拆除數千座大壩,我國為什麼還要不斷建大壩?
    前段時間,三峽大壩全面竣工驗收的消息刷屏,作為百年大計的三峽大壩,在經過1918年國父孫中山的設想,到1994年開工,到2006年建成,再到2020年全面竣工驗收,整整經歷了百年之久。當初偉人設想的高峽出平湖的願景,已經全部實現。
  • 三峽大壩變形潰堤只是西方幻想,真實內情曝光,可以放心睡覺
    三峽大壩自從建成以來一直是中國人心中的驕傲,可西方一些造謠分子唯恐天下不亂,在7月初散布「三峽大壩已經變形,一旦潰堤,半個中國將生靈塗炭」的謠言。不過,這一謠言並未得到國內外網民的認可,隨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專門拿出的一張高解析度低軌光學遙感衛星高分六號衛星的圖像,特意澄清了此事,這又意外曝光了中國衛星的真實水平。造謠分子拿出了一張谷歌的一顆民用衛星照片來說明三峽的歪歪扭扭的狀態,真實情況是,民用衛星圖片的精確度、圖片拍攝的角度和拼接成像時的算法,都會導致圖像出現變形。
  • 三峽大壩擋得了洪水,卻擋不住某些人腦子裡的水
    所以,才會有武漢等地的民眾感慨說,如果沒有三峽大壩,就今年這麼瘋狂的下特大暴雨,可能武漢等地早已被淹沒了...可奇怪的是,此次武漢等地的洪水出現不僅與三峽大壩沒關係,甚至還要感謝三峽大壩才沒有令問題加重這樣一個如此簡單明了的事實,一些網絡大V乃至名人卻似乎理解不了。而在他們的忽悠之下,網絡鍵盤俠也「傾巢而出」,開始詭異地噴起三峽大壩。
  • 三峽大壩有沒有可能被超歷史大洪水衝垮?
    就這個問題的話,我們可以聊一下三峽大壩到底是有多堅固。一直以來三峽水利工程都存有很大的爭議,三峽一直被詬病的其實就是由於建設三峽所造成的移民問題和部分川東的生態問題,但是三峽在防洪、發電和航運上都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三峽大壩竣工距今已經11年,興衰利弊自有後人來評。
  • 臺灣綠媒竟稱「三峽大壩潰堤」,沒人管管?
    更是將以往的假新聞一併翻出,號稱現在的三峽大壩「超過防洪限制水位」,並預言隨著水勢的加大,「三峽大壩將潰堤」。如此不負責任的言論出現後,就引起了中國大陸的關注,如此具有污衊性的言論出現,定然要對造謠者嚴懲才可以。
  • 2020三峽大壩變形是真的嗎有圖片?官媒專家回應
    針對三峽大壩變形的不實傳言,去年已經澄清過一輪了。另外,所謂的大壩變形和防大洪水之間也沒有必然關聯,拼接在一起,容易引起公眾誤解和恐慌。」 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博庭表示。  不少網友的眼睛是雪亮的,紛紛向社交媒體平臺舉報該傳言為不實信息。經查證,社交媒體平臺也判定該傳言為惡意拼接的不實信息,並公示了處理結果。
  • 全球第一大水庫:大壩比三峽大壩矮53米,蓄水量卻是三峽4.5倍
    提起水庫與大壩,相信大家第一時間都會想起我國的三峽,畢竟這座大壩在國際上已經算是聲名遠揚了,連小孩子都知道這座大壩的存在。的確三峽在很多方面都堪稱全球頂級甚至是第一的水準,但在蓄水量這方面,卻遠遠不如今天這座大壩厲害。
  • 萬一核彈直接命中三峽大壩洪水影響也不會超1954年(圖)
    那麼,三峽大壩在軍事安全防禦問題上又有著怎樣的設計呢?萬一三峽大壩潰壩後,大壩下遊又有著怎樣的防備方案呢?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主任蒲海清就三峽抗核彈攻擊能力等問題接受了央視專訪。  主持人:在三峽大壩建和不建當中其實安全也是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在安全的考慮方面,在決策建大壩時,是怎麼得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