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極簡生活主義」、「垃圾分類就是新時尚」——越來越多人喜歡不被太多物品充斥的空間,改變消費習慣不再為物慾滿足而買單甚至透支、「月光」,給生活做減法,追求簡單樸素的生活,這正逐漸形成一種潮流。而其中透射的環保理念,正在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說起環境保護,我們可以做的有很多,比如去珠峰撿垃圾、保護海洋生物、拒絕食用魚翅、到非洲保護野生大象、犀牛……但是,這些似乎離我們太遙遠了吧?如果想從身邊踐行環保,那就從垃圾減量垃圾分類開始吧!
垃圾,和人類歷史如影相隨。曾經,自然萬物有生有滅,來自塵土,歸於塵土。人類探索發明,元素重組,物質重構,創造出很多大自然原本沒有的新東西,而大自然不再能降解消化這些人工製造的東西。我們每個人,不管是生產者,還是消費者,也就都成為垃圾的製造者,同時成為垃圾的受害者,當垃圾問題在現實中成為環境的困局,我們更應成為垃圾的治理者。
垃圾治理,需要遵循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原則,而循環經濟的3R原則(the rules of 3R)——減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和再循環(recycling),也成為垃圾治理的一條路徑設計。
實現減量化、資源化,實現再利用、再循環,垃圾分類是切實有效的手段。通過垃圾分類,可以把不同的垃圾分流到不同的處理渠道,廚餘垃圾生化處理,成為肥料、腐殖土,用作綠化。可回收物再生利用,廢紙變再生紙被譽為「城市森林」,金屬再生利用成為「城市礦山」。其他垃圾,可以焚燒發電,提供電力熱能。
我們每個人,怎麼做垃圾分類呢?其實,垃圾分類不難,簡單易操作,一學就會。家中可以配「兩桶一袋」,即廚餘垃圾桶和其他垃圾桶、可回收物袋,扔垃圾時,注意分門別類放到不同的桶袋裡。可以對垃圾做做預處理,比如,廚餘垃圾排排水,擠擠水,減量減重。瓶裝水和飲料、盒裝牛奶,喝完別浪費。社區有綠藍紅灰四色垃圾桶,分別對應廚餘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上面都有投放圖示,可以按照圖示去投放。可回收物,報紙、紙箱、廢舊衣物、塑料瓶等等,可以交投社區回收站點,也可以投入可回收桶。多學常識,多行動,養成習慣,成為日常,垃圾分類就不再是一道困難的選擇題。
我們還可以在物品成為垃圾前,多做一步。雙十一血拼時,清空購物車前,問問自己「需不需要、適不適合、喜不喜歡」。超市購物,帶上自己可以重複使用的布袋子。出門旅行,帶上自己的洗漱用品,拒絕酒店的一次性用品。餐飲消費,適量點餐,不剩餐,來一次「光碟行動」。廢舊衣物,可以饋贈、捐贈,或者乾脆多學學科學混搭藝術造型,少買一件。
看到很多朋友現在把「垃圾分類」作為一種修行方式,把「少產生垃圾」作為一種極限挑戰,這讓「垃圾減量分類」成為一種可以從身邊做起、從自己做起、從點滴做起的環保。在這環保新時尚面前,你「OUT」了嗎?
文/張紅櫻
圖文來源於網絡,歡迎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