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在為眾生開示了受持般若智慧可以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後,解空第一的須菩提長老已經理解了般若波羅蜜多智慧的無上尊貴,為了使後世眾生已能蒙受般若波羅蜜多智慧的法益,因此生起大悲的利他之心,而請問佛祖說此經應為何名,又該如何去奉持。
而佛祖在回答中顯明如法受持般若的第一義諦,開示了三世諸佛皆因般若智慧而得成就的道理,所以《金剛經》第十三品名為如法受持分,法者,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即依般若之法而信受奉持,先由多聞而求解,由解而行,由行而證,受持般若剛萬法俱足,萬法畢備,則三世諸佛皆得以成就佛道。
在經中,佛祖告訴須菩提長老說,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為什麼要以金剛來比喻所說的空無妙理呢?因為以金剛之堅利,觸有則有壞,觸空則空銷,觸著中道則百雜碎,以此為喻,是說此經中之義可以掃除諸法,不留纖塵,從而說明奉行者可以得到離相無住之用的真意。
佛祖以此般若波羅蜜多的金剛之喻,來說明三世諸佛所有的成就,都是因為歷劫修行而用此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的性德才能成道降魔,同證般若之法的無量無邊之功德,而事實上,眾生與佛本來不二,凡聖無別,只是有迷悟的區別罷了,如果能夠領悟到般若智慧,那麼便今知道其實我們自己本來自具金剛般若之性德,可以壞八萬四千煩惱而不被外魔所摧伏,是人人具足,完滿無缺的。
眾生如果可以依照佛祖所說的教義,不生分別之心,獨處閒靜之地而返觀自我的覺性,不向外求,遠離種種外道之分別之見斛,勇猛精進修行,奉事離相無住之義,這樣才能入於解脫生死煩惱的涅槃彼岸,徹見真如,與三世諸佛同等成就,這樣的修行,可以說是自證聖智行相了。
已成就、當成就、未成就的三世諸佛都是因為金剛般若智慧而有所成就,都能解空無的妙用,繫心為念,六根為用,眼不見恩怨榮辱,耳不聞稱譽贊毀,鼻不嗅愛憎情仇。舌不嘗憂悲苦樂,身不住生老病死,意不在寒暑揀擇,唯有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才是三世諸佛得以成就之源,舍此別無他途。
然而金剛般若雖好,雖然人人自足,然而也需要依賴於境緣的福慧雙修,如果福慧不足,則不足以領悟其中的真義,更有可能連聞法的機緣都沒有,所以佛祖才叫人從福德開始修起,像佛祖證入涅槃聖果。
那都是從百千萬劫裡難捨能舍,難忍能忍,難修能修,難行能行,百般積福求慧所得來的,有人只看到了佛祖的果,卻不知佛祖在求得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之路上,所付出的代價與努力,三世諸佛亦是如此才能得到成就。
如法受持,就是要眾生依般若智慧之法而修,求得自性中的金剛般若之性德而與三世諸佛同證菩提聖果,求得那個亙古不變的慧命法身,有志於修行無上佛法的人,應捨棄一切外緣而精進修行,自然證入有時,若是一生分別之心,則道果無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