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王朝的"元和中興"到底是轉衰為盛,還是"迴光返照"?

2020-09-10 夢回唐朝遊記

唐憲宗畫像

唐憲宗李純被人稱為&34;,他從祖父和父親手裡接過了皇位,開始了他勵精圖治的一生。而元和年間,一個又一個詩人如雨後春筍出現。這一輝煌的時候,被稱為&34;。然而,這種祥和的景象又在他死後不久,逐漸凋零,被他留下的各種隱患掩埋,終究留不住唐朝西下的落日。

為何唐憲宗在位期間被稱為&34;

在說到唐憲宗元和中興之前,要了解何為&34;。

所謂中興稱之為 &34;。而唐憲宗之前的衰敗來源於&34;,而在中興之後,國家的氣象沒有好轉,反而急轉直下。這兩邊衰敗之中的清明朝政就被稱之為&34;。

安史之亂示意圖

中興之前的衰敗安史之亂指的是安祿山和史思明叛亂唐朝,這一亂,對唐朝有致命的打擊,唐朝人口銳減,經濟乏力,國力不在,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衰敗由此開始。

之後唐肅宗李亨登基,奪回長安,尊唐玄宗為太上皇。唐肅宗雖然重振唐朝,但已經回天無力。當時唐朝經此一役。元氣大傷,藩鎮割據,邊境不穩,中央集權變弱,皇權搖搖欲墜。不僅如此,李亨重用宦官也為幾十年後的唐朝種下了悲劇的種子。

古代車馬戰爭

之後的幾位皇帝雖然想改變這種局面,但是全部都失敗了,而且唐德宗期間又將禁軍的權利下放到了宦官手中,宦官權力越來越大。因此在唐朝的後期,宦官影響朝政的現象屢見不鮮。

而唐憲宗李純繼位後,開始對這些弊端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削藩、加強中央集權、穩定邊境、整頓經濟。他的努力沒白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唐朝開始由衰轉盛。然而這不過是日落之前絢麗的彩霞。

&34;之後,宦官當政,隨意廢立皇帝,朋黨林立,牛李黨政鬥的朝政混亂;藩鎮再一次掌握權力;農民起義四起,黃巢又從南打到北,徹底敗了李唐王朝的氣數。直到朱溫篡唐,唐朝滅亡。

李隆基和楊玉環

&34;上承安史戰亂的火燼,下接宦官亂政的渾水,在艱難的世事中如煙花一樣,在耀眼綻放後,只剩下一地灰塵。

唐憲宗做了什麼形成了元和中興

唐朝內憂外患之際,唐憲宗站了出來,他為了讓國家恢復強盛,從繼位穩定之後就開始著手削藩,加強中央集權。安史之亂傷了國本之後,中央的兵力不足,而唐憲宗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提出&34;的舉措。利用藩鎮之間的矛盾彼此制衡,減少宦官監軍。

唐朝政權示意圖

當時各節度使擁兵自重,為了各自的邊界和利益之爭,頻頻發生動亂,禁軍力量薄弱難以制止。而且各節度使和宮中宦官勾結,更加肆無忌憚;國庫空虛,朝中牛李黨爭嚴重,無人用心辦事。

於是唐憲宗加強丞相的權力,緩解黨爭,整頓江淮經濟,補充國庫,當一切準備停當,徵戰淮西,用時兩年,表明自己對那些跋扈的藩鎮不容忍。後又殺李師道,討伐劉闢,收魏博,除李琦。藩鎮割據的現象得以好轉,而江淮經濟在&34;李巽的治理下也漸漸好轉,國庫漸漸充盈。

牛李黨爭代表人物

在這逐漸發展的元和年間,同時也湧現出一大批人才,而這一批詩人,被統稱無&34;如韓愈、李商隱、白居易、柳宗元。詩歌在唐憲宗時期再一次出現了復興。

而在這期間發生了一件事情,李師道派刺客在武元衡上朝時刺殺,堂堂宰相,在長安城被刺客殺在街頭,可謂是奇恥大辱,而在不久後又一位大臣被殺,當時的官員人人自危,但唐憲宗仍然堅持削藩。

不為別的,膽敢在皇帝眼皮下刺殺主張削藩的大臣,這簡直是打皇帝的臉。此事也可以看出,當時的節度使囂張到了何種地步。

柳宗元像

元和中興,不過是唐朝最後的垂死掙扎

唐憲宗統治期間一切看似安安定定,唐朝又回到了鼎盛的時期,朝臣們在朝廷上稱讚河清海晏,四海昇平。而實際上,唐朝後期的種種不安定都在這裡開始生根發芽。

唐憲宗在統治後期,沉迷丹藥和佛教,甚至花費巨大從法門寺迎佛骨入京供奉三天,韓愈寫《諫迎佛骨》,勸阻這種耗費國力的行為,被憲宗貶到潮州。佛骨入京,長安城一時沸騰,世家貧民耗資巨大,以求供養。

韓愈像

除了對佛教熱衷,唐憲宗還服食丹藥,沉迷其中,性格暴虐,而且對繼承人之事並沒有定論,使得太子登基後,又發生了皇子之間的奪位動亂,宦官的權力進一步擴大。

而唐憲宗對於宦官不以為然,他認為宦官就是家奴,只要離了皇帝就什麼都不是,&34;。然而他不知之後8個皇帝中,有7個都是被宦官擁立登基,如果宦官感到不滿,便會隨意廢除殺害。唐朝皇位誰來坐,皆由閹人決定!

唐憲宗陵墓

宦官亂政,從假&34;變&34;

雖然宦官掌權被封將軍從唐玄宗時就已經開始,那時李隆基重視的宦官高力士被封為&34;。但彼時所稱&34;,只不過是一種榮耀和虛銜。

而到了唐肅宗之後,宦官的權力才越來越大,唐德宗將禁軍給了宦官掌管,宦官才有了更大的實權。唐憲宗雖知道這個弊端,卻依舊沒有改變這個局面,反而異常信任他身邊的宦官。

唐肅宗畫像

究其原因大概是因為當時節度使的權利比宦官要大,比起節度使的叛亂,宦官起碼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使用起來更加有自信。但誰知這些&34;在後來&34;到了主子皇帝頭上。

唐憲宗去世後,宦官權力日漸擴大,導致之後的皇帝都被宦官操控。而後唐文宗繼位,因不滿被宦官操控 ,引發&34;,蓄意除掉宦官頭目仇士良,無奈計劃敗露,牽連眾多人死亡。

而之後的皇帝也逐漸成為宦官的傀儡,甚至死因不明。比如唐敬宗李湛,被宦官劉克用以一種匪夷所思的方式殺死——皇帝在大殿更衣時,燈滅,等燈再亮的時候,李湛就已經倒在血泊中。

宦官就這樣操控著一個又一個的皇帝,直到朱溫在長安大肆屠殺宦官,宦官亂唐才結束。自然,唐朝也就此覆滅。

唐代宦官代表人物李輔國

唐憲宗用一己之力改變了唐朝衰敗的面貌,在烏煙瘴氣中尋求了一個光明的出路,任用裴度、李絳、武元衡等賢明的官員,一腔熱血力除藩鎮割據。但是他自己在統治後期被功績衝昏了頭腦,服食丹藥,迎佛骨入京,變得居功自傲,驕傲自滿,殘暴任性,將好不容易的中興局面又親自摧毀。

不得不說,唐憲宗的&34;,不過是唐朝自救的垂死掙扎,或者說,唐憲宗雖然為唐朝爭取到眼前的生機,但卻留下一大批隱患,將危牆之下的唐朝拉出來,又重新放到懸崖邊上。

&34;並沒有挽救大唐於水火之中,在80餘年後,唐朝就滅亡了,可以說,唐王朝的這次&34;是落日前最後的餘暉,雖然也曾使朝廷出現過短暫的興盛局面,但是無奈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所謂中興,不過是滅亡前的迴光返照罷了。

相關焦點

  • 「元和中興」的和平盛世,真的只是唐朝帝國的「迴光返照」嗎?
    為何唐憲宗在位期間被稱為"元和中興"在說到唐憲宗元和中興之前,要了解何為"中興"。所謂中興稱之為 "中途振興,轉衰為盛"。>唐朝人口銳減,經濟乏力,國力不在,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衰敗由此開始。
  • 清末同光中興,是清王朝的自我拯救還是迴光返照?
    在中國史學界,主流聲音普遍認為「同光中興」並不能算嚴格意義上的中興,並將同光中興稱為「封建社會的最後一次迴光返照」,當人們談及封建王朝中興時,也極少會提到這次發生在清朝末年的所謂「中興」。回顧那段歷史時期,從表面上看,那個時候清王朝統治下的中國,確實具備了「中興」的主客觀條件。
  • 清末同光中興,是清王朝的自我拯救還是迴光返照?
    內憂外患之下,清王朝腹背受敵,風雨飄搖。按照歷史以往的發展規律,清王朝恐怕撐不下去了,卻不曾料到,陷入絕境的清王朝,突然「谷底反彈」,迎來了一場「中興」。因為這段時期正處於清代同治、光緒年間,故史稱「同光中興」。
  • 安史之亂後唐朝由盛轉衰,硬撐150才滅亡,全靠這3人續命
    眾所周知,安史之亂是李唐王朝由盛轉衰的分水嶺事件,自此唐朝藩鎮割據的局面逐漸擴大化,地方手握軍政大權的藩鎮多達四十餘個,嚴重的威脅著唐政權的統治。根據先前的歷史經驗,無論是東漢末年的軍閥割據,還是安史之亂後的藩鎮割據,地方將領的擁兵自重必然會導致中央形成尾大不掉之勢,進而招致兵燹之禍甚至是覆滅政權。
  • 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這種說法到底是否正確?
    大唐帝國由盛轉衰,公認的轉折點是安史之亂。安史之亂持續8年,使唐朝喪失大量人口,又形成藩鎮割據局面,唐朝從此再也沒有能力中興,在下降通道上越走越遠直到覆滅。比對之下不難看出,造成王朝由盛轉衰的主要原因都是長期的戰爭而導致的破壞。
  • 土木之變——大明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大明開國後在經歷了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約70年的繁榮後,迎來了土木之變,開啟了大明王朝由盛轉衰的歷程。英宗突圍不成被俘, 王振為將軍樊忠所怒殺,史稱土木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而後又發生了奪門之變及曹石之亂。明英宗被俘後,其弟弟朱祁鈺即位,即明代宗,年號景泰。兵部尚書于謙積極備戰,率領各路明軍奮勇抗擊大破瓦剌,明朝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于謙力排眾議拒絕求和,於次年擊退瓦剌多次侵犯。
  • 乾隆王朝為什麼是清朝由盛轉衰的起點?
    他在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的基礎上,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進一步實現了中國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然而,事實上,它同時也是大清王朝由盛轉衰的一個起點。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下面我們就一起前往探查一番。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乾隆皇帝的基本簡況。他全名叫愛新覺羅●弘曆,系雍正皇帝的第四子。但是,由於他自小聰慧,所以,自他十二歲起,就被其祖父康熙皇帝養育於自己的宮中。
  • 中國歷史上的9次中興,唐朝次數最多,第9名是迴光返照
    縱觀中國封建歷史三千年長河,不管怎樣演繹變化,大致上就是一個又一個王朝「興起」、「鼎盛」、「衰落」、「滅亡」的四部曲,可以說,興盛衰亡,道盡了中國王朝政治的全部規律,但從衰亡到再次強大的「中興」之治,卻總是讓人津津樂道,現在島哥帶領大家一起,來給歷史上最有名的9次中興排排座次: 第9名、清代同光中興
  • 元朝南坡之變,盛轉衰的重要事件
    一個封建王朝在運行到中期的時候,都會有一個重要的由盛轉衰的政治事件,這實際就是統治階層為了挽救自身危機的進行的變革,如果成功了,就是王朝中興,如果失敗了,就是走向衰敗。唐朝的安史之亂讓唐朝由盛轉衰,宋朝的王安石變法讓宋朝進入黨爭,而元朝的南坡之變則是讓元朝徹底走向衰敗,元朝唯一一次漢化變革就此喪失。也就此導致元朝入主中原不到百年而失敗,這也給後來的滿清提供了借鑑意義,異族入主中原只有漢化。元朝無疑是中國封建歷史的一個冷門,也是唯一一個不以儒家思想立國封建王朝。
  • 朱溫取代李唐王朝,李闖取代朱明王朝,歷史竟然這樣輪迴?
    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上有許多相似的歷史,究竟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數,還是歷史的巧合,只能讓後人去評說吧!下面小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這個歷史故事,朱溫取代李唐,李闖取代朱明。朱溫取代李唐唐朝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王朝,也是對中國歷史有著很深遠影響的王朝,開國皇帝李淵建立唐朝,後經歷:『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元和中興』、『會昌中興』、『大中之治』等幾個盛世,最後在歷史的車輪中,走到了王朝的盡頭,公元904年,朱溫發兵攻陷長安,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之後將唐昭宗殺害。
  • 元朝南坡之變,元朝由盛轉衰的重要事件
    一個封建王朝在運行到中期的時候,都會有一個重要的由盛轉衰的政治事件,這實際就是統治階層為了挽救自身危機的進行的變革,如果成功了,就是王朝中興,如果失敗了,就是走向衰敗。唐朝的安史之亂讓唐朝由盛轉衰,宋朝的王安石變法讓宋朝進入黨爭,而元朝的南坡之變則是讓元朝徹底走向衰敗,元朝唯一一次漢化變革就此喪失。也就此導致元朝入主中原不到百年而失敗,這也給後來的滿清提供了借鑑意義,異族入主中原只有漢化。
  • 《大明風華》第四大反派上線,害朱祁鎮被俘虜,讓大明王朝由盛轉衰
    《大明風華》第四大反派上線,害朱祁鎮被俘虜,讓大明王朝由盛轉衰 文/聽歌打娛 在《大明風華》中朱瞻基已經下線了,如今大明王朝交到了朱祁鎮的手上,太皇太后張妍、太后孫若微、太妃胡善祥都還在爭鬥著。朱祁鎮這個皇帝做得很差,完全沒有朱棣、朱高熾、朱瞻基那麼好。
  • 盛宴之後的狼藉,曇花一現的元和中興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接近三百年的王朝,也是很具影響力的一個時期,至少在海外華人的眼中以能自稱唐人而感到驕傲,然而實際上縱觀整個唐朝,其繁榮的時期至多不超過一百五十年,而剩下的一半以上的時期基本上都是烏煙瘴氣的那種,而今天要看的是在這較為陰暗的時期裡,唐王朝最有機會振作的一次——元和中興。
  • 差點扭轉李唐王朝頹局的李适,他的所做值得肯定
    安史之亂後李唐王朝有盛轉衰,外有各地叛亂,內有宦官當權,大唐天子也是有心無力。直到唐德宗李适登基,這種危局被他力挽狂瀾、採取有力措施,差點就扭轉過來了。收罷兵權,強化中央李适即位後,尊戰功卓著、手握重兵的郭子儀為尚父
  • 安史之亂:唐朝為何爆發如此動亂,致使國勢由盛轉衰?
    >安史之亂是發生在唐玄宗末年到唐代宗統治初年期間的一場由唐朝軍事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而發動的一場戰爭,是一場為了爭奪統治權的內戰,這場戰爭使得唐朝的社會面貌被改變,他也因此由盛轉衰最後唐代宗在優秀將領的輔佐之下克服了種種困難,終於實現了中央集權的高度統一,重新奪回了屬於李唐王朝的江山
  • 唐憲宗李純,如何勵精圖治對待國家,最終實現「元和中興」
    元和之政,聞於頌聲。唐憲宗李純是唐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唐德宗的孫子。在公元805年,他被立為太子,正式改名為李純,從此便開始參與國家事務的處理。也就是在這一年他繼承了皇位,成為了李唐王朝新一任的統治者。因此在他統治期間,他勵精圖治的治理國家,提拔了一大批真正的有才之人,積極的改革國家弊端,勤勉地處理政事,想要實現唐朝的中興。事實證明他的舉措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最終重新樹立了中央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威望,歷史上將這段時期稱為「元和中興」。
  • 唐朝由盛轉衰,只是因為唐玄宗獨寵楊玉環嗎
    那麼事實到底如何呢?因此,有人把唐朝由盛轉衰的原因歸結於楊貴妃就不難理解了,畢竟從表現上看,確實如此。加上儒家思想長期以來對女性的歧視,認為唐代敗於女禍的觀點,在很長時期裡成了社會的主流。楊玉環與李隆基除了男歡女愛的人慾外,主要還是藝術的伴侶。她只是與君王享樂,並未乾政。因此認為唐朝由盛轉衰要由她負責,顯然是有失公允。楊貴妃不像慈禧太后就有很強的權力欲。
  • 「元和中興」後的唐朝,藩鎮割據的現狀,為何已無法扭轉?
    當時盧龍的軍士,驅逐並殺害唐朝任命的官員,並擁立朱克融為節度使繼續割據。而盧龍軍亂則如瘟疫一般迅速蔓延,就在盧龍軍亂的第二月成德鎮旋即又發生軍亂,這中間憲宗一朝的肱股之臣田弘正也遭叛兵殺害。同樣的情況,不久也在魏博鎮重現。以至於《舊唐書》為此記載「故克融為亂,復失河北矣」可見,歷史上「河朔復叛」的情況也最終使「元和中興」的成果化為烏有。
  • 同治中興,大清帝國的迴光返照
    全國上下醫治戰爭創傷,對外開放,大辦洋務,國內經濟恢復增長,人們安居樂業,這一時期被稱為同治中興。 也有人把清代鹹豐至同治時期聯繫起來看,定義為鹹同中興,並將此作為一個中興的階段,但現時普遍都認為中興時期主要在同治統治年間,我傾向於後一觀點,因為鹹豐大都用漢臣平亂,並未用漢人治國。
  • 唐朝著名的開元盛世過後,為何唐王朝立馬由盛轉衰?
    說起唐朝,大家可能都不會感到陌生,因為這是一個在中國歷史上非常令人欣賞的一個朝代,有個詞語是:強漢、盛唐、富宋,這個詞語是對唐朝的一個關鍵性總結,唐朝確實很盛,在幾個巔峰時期,萬國來朝、四夷賓服,那份榮耀可想而知,國富民強,用來形容唐朝絕對沒問題,而且唐朝對四周其它國家的影響絕對是有歷史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