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歷史古國,同時也是文化古國。在我國的歷史文化中,詩詞可謂獨樹一幟。雖然詩詞成熟時期是唐朝,但詩歌在炎黃時期就已經有了,是人類在社會和勞動的結晶,具有跨時代意義。在歷史上,幾乎所有的詩人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就連李白、杜甫、蘇軾這些大文豪也不例外。那麼是什麼主題呢?那就是感嘆歲月流逝,感嘆年華易老。
因為古人沒什麼娛樂,所以只好寫寫詩詞來發發牢騷。而且每個人都有青春,每個人都會在年少輕狂時留下美好的足跡,那麼到了中老年,讀讀詩詞,看看歷史,重溫一下那些年少也無不可。下面為大家分享四首詩詞,時光匆匆,就讓這四首詩詞,祭奠那些逝去的青春。
【悅讀延伸】這首詩具體的創作時間並沒有確切記載,只有宋代的《太平廣記》,通過一些稗官野史來收集了一些資料,認為這首詩是崔護在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名落孫山時所作。這首詩是寫當他再次故地重遊時,發現原本住著的少女已經搬走了。本來尋求不得是一種比較悲的心情,但詩人卻以「笑春風」來掩飾悲傷。這種移情別戀的心態,很值得我們去學習。
【悅讀延伸】這首詞是蘇軾在宋神宗九年,暮春時所作。當時他被貶密州不久,隨後登上超然臺,試著眺望遠方,想藉此來看開點坎坷的人生。但無奈當時又是寒食節,也就是說清明節前後的一天,想起了家鄉和祭祖,旋即心情又跌到谷底。但最後一句「詩酒趁年華」卻又燃起了心中豪邁之情。所以說這首詞,可謂一波三折,人生也如此,有喜也有悲,看開就好。
【悅讀延伸】王安石可謂少年英才,他從小就展現了過人的才識,他從小就立下遠大的志向,最終官居宰相。這首詞是在宋神宗即位時所作,也正是他被拜相之時。開篇用了兩個典故,說伊尹和呂尚兩人都幾乎年老暮垂了,但仍可以輔佐君王,一統江山社稷。這首詞也告訴我們,雖然人是老了,但心不能老。
【悅讀延伸】翁森的詩作不多,他也是宋朝的遺民,後來因不想做元朝的官,就回家退隱,開了個書院,開始做老師教學生。相傳,翁森教書教出了名氣,他的弟子曾一度多達八百人,受十裡八鄉敬仰。這首詩意在勸導我們,要無時無刻都讀書。書的知識是無限的,無論是少年,中年,還是老年,都可以不斷從讀書中獲取感悟。
人生最好的生活方式,莫過於讀書、遊歷、看世界。年輕的時候,就不要荒廢青春,該輕狂就要情況。那麼上了年紀,熾熱的心也不能冷卻,但卻可以換種方式。比如讀讀歷史,泡一壺茶,從古人的角度,獲取新的源泉,人生又何樂而不為呢?當我們老了,就讓這四首詩詞,祭奠那些逝去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