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藍鯨財經
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全國影視行業遭到重創,影視投資公司更是首當其衝。
近日,多方媒體報導,品今(北京)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品今投資」)、品今(北京)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品今資產」)涉嫌以私募之名違規募集資金,侵佔、挪用基金財產,導致巨額資金去向不明,大量理財產品逾期無法兌付。品今公司多位業務員均向投資者表示,今年公司現金流緊張,需等投資影視作品上映以後才能獲得回款。
業務員以「拼單」推廣私募基金,品今系公司現兌付危機
藍鯨財經此前從品今投資業務員處了解到,該公司推廣產品時通常稱其為「公司內部理財份額」,封閉期1個月的產品每月的收益率為0.8%,封閉期3個月的產品每月收益率為2.6%,業務員以「拼單」、「湊單」的形式出售產品。
該位品今投資業務員出售的產品為「理財寶季豐優選理財計劃」,如購買產品需籤署北京冠匯匯富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夥)(下稱「冠匯匯富」)的入夥協議書,該理財產品的管理機構為品今投資。
然而,在中基協官網上,品今投資已備案管理的私募基金中,並沒有冠匯匯富。天眼查信息顯示,目前冠匯匯富僅有2名自然人股東,分別認繳投資250萬元。但品今投資業務員推廣的理財產品份額僅30萬元,而私募基金的合格投資者需投資於單只私募基金不低於100萬元。
除了上述理財產品,多方投訴信息顯示,在購買基金產品時,品今方面自稱產品有備案,受到監管,但在今年產品到期後本息一直未能兌付。品今方面此前回復投資者稱,耳東影業上市、疫情導致影視投資未收回等因素,使得公司資金鍊緊張延期兌付。
北京品今控股有限公司(下稱「品今控股」)是品今系基金投資公司的股東,成立於2009年。2015年,品今控股通過收購和平自動化實現新三板掛牌,證券簡稱改為「品今股份」,重慶和平自動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更名為北京品今資本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在2019年宣布終止掛牌新三板。
2019年半年度報告顯示,上半年公司未錄得營收,錄得淨虧損251萬元,同比減少407%。品今股份稱,受市場大環境和監管政策收緊的影響,公司報告期內未發生業務,去年同期也僅完成了兩單諮詢服務業務。
關聯耳東影業新三板轉戰港股,二次赴港上市失敗
官網信息顯示,在2009年到2014年間,品今控股業務聚焦在金融板塊,布局包括資產管理、私募基金、產業投資等;2015年起著手布局泛娛樂、文化、母嬰、教育等行業;2016年初,旗下文娛板塊登陸新三板,指的正是彼時還名為「源石影視」的耳東影業。
耳東影業(北京)有限公司(下稱「耳東影業」)原名「北京源石影視文化有限公司」,在2-15年5月成立,品今控股創始人陳碩罡為耳東影也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為72.22%。
2016年,新三板掛牌公司海寶生物作價583萬元現金購買陳碩罡持有的源石影視80%,並將公司簡稱更名為「耳東影業」,變更後上市公司業務布局主要由影視以及泛娛樂兩大業務版塊構成,其中影視業務涵蓋:內容研發、宣傳發行、影院管理、智慧院線、票房金融等影視全產業鏈;泛娛樂業務涵蓋:電影人工智慧、內容直播、新媒體、實景娛樂、二次元、遊戲電競等泛娛樂衍生產業。
此舉也被視作耳東影業實現借殼上市。2019年耳東影業上市主體再次更名為「大連浩瀚教育諮詢股份有限公司」,退出新三板,在2019年12月赴港遞交招股書,但在2個月後被港交所發回。
2020年2月26日,耳東影業集團有限公司再次遞交IPO招股書,但目前狀態已顯示為「失效」。
耳東影業最大收入來源系影視投資製作管理
耳東影業成立於2015年,其核心業務分部涵蓋影視文化產業鏈的上下遊領域,包括電影及連續劇投資製作管理、影院運營及管理、藝人管理等三大板塊。按2018年中國電影娛樂公司所投資的電影總數計算,耳東影業名列第七。
從貢獻營收來看,電影及連續劇投資製作管理一直是耳東影業最大的收入來源,2017年、2018年、2019年分別貢獻收益1.75億元、3.68億元、7.18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超過100%,佔公司總收益的比重分別為100%、96.9%、88.6%。
招股書披露,耳東影業參與影視投資及製作管理通常有兩種身份,一是作為跟投投資者,二是作為執行製片人。作為跟投投資者,耳東影業投資於其他製片人發起或製作的影視作品,或由其他跟投投資者將項目投資權轉讓給耳東影業。往績記錄期內,耳東影業已擔任49部電影及5部連續劇的跟投投資者。
作為執行製片人,耳東影業自身發起製作項目,或公司通過投資獲得其他發起執行人製作的影視作品項目的製作管理權。目前耳東影業是34部電影及連續劇的執行製片人,其中5部已公開發行,29部仍處於製作管理的不同階段。
具體來說,耳東影業電影及連續劇投資及製作管理分部的跟投投資收入來源包括:投資銷售、票房收入分成、版權費等三個方面。
值得關注的是,於往績記錄期,耳東影業電影及連續劇投資及製作管理分部的收益,部分來自向跟投投資者轉讓影視作品部分或全部投資權。耳東影業認為,通過此舉,公司可從部分該等投資中獲得比原有投資金額更高的價格,從而能夠溢價實現投資;還可以提高公司收回投資的效率,從而改善現金流量;公司可將資源重新分配於可能比現有投資產生更高回報的投資機會中;也能夠加強耳東影業與其他投資者的業務關係,以在未來進行長期合作。
投資銷售的收益是耳東影業該項核心分部的營收支柱。2017年、2018年、2019年,耳東影業轉讓電影及電續劇投資所產生的收益總額分別約為1.55億元、1.82億元、4.53億元,佔分部總收益的比重分別為88.57%、49.45%、63.09%。
耳東影業參與投資的影視項目中不乏高票房大片,其跟投的《紅海行動》獲得36.48億票房,在國產電影票房排行榜中位列第四,此外,耳東影業投資的《西虹市首富》、《我和我的祖國》、《葉問4》等在上映後都獲得巨大的商業成功。
耳東影業披露的17個獲得2000萬元以上收益的項目中,知名的作品包括《反貪風暴4》、《陸戰之王》、《那座城這家人》、《西虹市首富》、《老師·好》、《家和萬事興》、《天氣預爆》。大多數情況下,耳東影業的職務都是跟投投資者。
品今系公司與耳東影業存在諸多關聯交易
除前述陳碩罡以外,品今系公司與耳東影業還有多位高管人員重合。耳東影業行政總裁兼執行董事楊凡曾在品今控股、品今資產等任職,招股書透露,在成立耳東影業之前,楊凡的職業生涯始於金融業;耳東影業財務總監兼執行董事任亦楊曾擔任品今資本財務總監。
品今系公司與耳東影業確實存在關聯交易。
2017年全年品今(北京)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向耳東影業提供服務84.5萬元,2018年、2019年,Pinjin Holdings(Beijing)Co。,Ltd。分別向耳東影業提供服務104.6萬元、201.6萬元。
而耳東影業沒有任何不動產,共29項物業租賃中,有6份租賃合同來自於品今控股,品今控股將北京市的9處房產租給耳東影業作為辦公室、機房,雙方辦公地點和公司註冊地在同一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