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就要到了,它是中國傳統四大節日之一,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人們都開始包粽子,吃粽子。
端午節,是我們俗稱的五月節,也叫端陽節。在我們品嘗美味粽子之時,知曉端午節日的由來,會讓節日別有一番情趣,粽子別有一番滋味。
在節日即將到來之際,就讓我們一起來聽聽關於端午節日由來的故事吧。
端午節,憶屈原
相傳,在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中國古代大詩人屈原,聽到了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後,悲憤至及,心如刀割,當時由於小人得志,屈原已被免官下放,雖有報國之心,卻英雄無用武之地,無力回天。
於是,他毅然決然選擇了以死明志,提筆寫下了絕筆詩句《懷沙》之後,就報起石頭,投入汩羅江,以身殉國。
粽香情濃
沿江的老百姓聽說這件事後,悲痛不已,大家紛紛劃著小船,打撈屈原的屍體,奔騰的江水滔滔不絕,尋找屍體如大海撈針,哪裡找得到?大家見打撈無果,也不忍讓魚蝦來糟蹋屈原的身體,就想出種種辦法。
有一位老醫生把家裡的一壇雄黃酒拿來,毫不吝惜地投入江中,好多老百姓把家裡的五穀糧食拿來也投入江中,讓魚蝦吃飽,也好保護屈原的屍體。
中國古代愛國詩人屈原,不愧是龍的傳人
有一天,屈原給一位百姓託夢,說把米糧用葉子包起來再投入到江中。於是,大家趕忙照著做了。後來,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毎年的農曆五月初五,人們就賽龍舟,喝雄黃酒,吃粽子。這種傳統習俗,一直延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