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31日凌晨,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清東陵景妃園寢遭「專業」盜墓團夥洗劫。猖狂的盜墓賊被發現後,竟持刀追砍警衛,盜走12件珍貴文物,溫僖貴妃的部分衣物也被盜出地宮,丟棄在陵墓之外。僅僅7個月後,埋葬孝莊皇太后的昭西陵隆恩殿臺基護欄柱頭又遭盜竊,文物至今下落不明。
截至2016年7月25日,國家文物局已先後兩次就清東陵管護不力的問題約談唐山市、遵化市政府及清東陵管委會。近日,微信公眾號「前街一號」記者探訪清東陵被盜陵墓及周邊區域後發現,陵園內文物保護措施確存在較大漏洞,部分陵園安全措施簡陋,安保人員不足,開展文保工作力不從心。
貴妃墓被盜 警衛險被砍
航拍清東陵北部的景妃園寢。
7月28日中午,「前街一號」記者來到河北省遵化市西北約30公裡處的清東陵,此前被盜的景妃園寢就位於清東陵北部。作為未開放的陵園,景妃園寢在被盜前後一直處於封閉狀態。
對於去年10月31日在景妃園寢內溫僖貴妃墓發生的文物被盜事件,門口休息室內的警衛高先生稱,他們事後了解到,這是一個9人組成的盜墓團夥所為。其中,有3個人隱藏在陵園外圍專門監視安保人員的動向,並摸清了警衛進出陵園的時間點和運動規律,「我們是按照陵園裡設置的巡查點打卡進行巡邏的,什麼時候進園,什麼時候出來,什麼路線,人家早就摸透了。」
對於整個盜墓行為究竟持續了多久,高先生至今也說不清楚,「因為人家(盜墓賊)從西邊爬牆進來,他們在暗處,我們在明處,晚上挖完了恢復原樣,你就是從旁邊過都發現不了。」盜墓賊還利用了陵園西側的灌溉用變電站,使用電動機械打洞,並且用棉被罩在外層消音,「每天晚上幹2個小時,天剛亮就撤,在園區外面根本聽不見。」
提起發現盜墓賊的過程,高先生仍然心有餘悸,直言「撿了條命」。
2015年10月31日凌晨4點左右,與高先生換班工作的另一名警衛在陵園內巡查。通過手電筒的光線,他發現西側牆面上有一部梯子,「他當時就知道肯定是有人進來了」,於是立即向當地公安機關報警。
就在這一過程中,盜墓賊也發現了這名警衛,「(盜墓賊)還拎著大砍刀追他,(警衛)幸虧及時從陵園裡跑出來了,否則肯定得讓人家弄死,算是撿了條命。」
在今年1月出版的《康熙帝陵歷史之謎》一書中,作者徐鑫披露了景陵妃園寢被盜的一些細節。
根據書中的描述,盜洞位於溫僖貴妃寶頂西側月臺下,洞口被盜墓者用草木掩蓋。現場圖片顯示,盜洞長1米、深1米左右,切口工整。盜墓者使用的作案工具包括對講機、防毒面具、高筒水靴、潛水泵、電纜、簡易鐵管制蜈蚣梯子等,並引來園寢西面附近農業灌溉電力,利用電動切割工具在地面打了1米多深的洞,然後將盜洞橫向通往地宮,打通地宮石壁,利用潛水泵將地宮積水抽走。
據了解,清東陵景妃園寢溫僖貴妃墓於1929年、1932年曾經兩次被盜,珍貴文物已被盜掘。這次被盜物品是前兩次被盜文物的遺存,其中包括地宮中的鳳冠、朝靴、衣物、被褥等物。逃跑時,盜墓賊還將棉朝靴、繡龍紋棉被、繡龍紋棉朝服、披風、內褲以及部分工具遺留在現場。
如今,遭破壞的陵寢已經被重新修繕封閉。
昭西陵柱頭被盜尚未追回
相比埋葬著孝莊皇太后的昭西陵,景妃園寢還算是幸運。畢竟,在盜墓案發生7天後,景妃園寢溫僖貴妃墓中被盜的12件絲織品和部分金質殘件文物被公安機關追回,8名涉案人員歸案,仍有1人在逃。
然而,就在此案發生不到7個月後,昭西陵隆恩殿臺基護欄柱頭又被人盜走,文物至今仍然下落不明。
昭西陵隆恩殿的臺基欄杆柱頭已不見蹤跡。
7月28日下午,「前街一號」記者在清東陵昭西陵南部的隆恩殿遺址處看到,其南側護欄東起第二個欄杆柱頭已經不見了蹤影,只留下了新鮮的斷茬。
據昭西陵現場管理人員介紹,該陵屬於清東陵中半開放狀態的景點,陵園內是孝莊皇太后的陵墓遺址。由於年代久遠,在雨季,園內建築存在一定的危險性,部分建築正在加固過程中,「好在陵墓規模不大,遊客相對較少。」
今年5月17日下午4點多,工作人員在值班巡查過程中發現隆恩殿臺基上的一個柱頭丟失,隨後立即報案,並對案發現場進行保護。
據工作人員介紹,被盜該柱頭屬於殘件,之前已經發生斷裂,後來通過人工與石柱進行了粘合,「盜賊就是沿著之前粘合的縫隙把柱頭弄了下來,現在斷口上還殘留著膠水的痕跡,很明顯。」
該工作人員表示,昭西陵在1992年之前還處於無人管護的狀態,附近百姓可以隨意進出陵園,不少建築遭到了破壞。後來,相關部門從民間收集到了部分陵墓構件並進行了修復,但還有一部分構件沒能尋回。
「這個柱頭被盜的時間可能是在夜間,但具體過程實在不清楚」,昭西陵內一名工作人員稱,在柱頭被盜事件發生前,夜裡看守陵園的工作人員只有2、3名,外加警犬,沒有攝像頭。現在,該處白天負責管護的工作人員有10多人,「夜裡負責看護的工作人員也增加到了7、8人,裡面也裝上了4個高清監控攝像頭,可以覆蓋整個文物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