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記者探訪香港九龍待拆遷社區 店鋪關門人煙寥寥

2020-12-16 環球網

8日上午11時許,環球時報-環球網記者來到香港九龍紅磡「劏房」社區。這是非常老的社區,居住條件很差。特區政府計劃拆除這些老舊「劏房」,改建高樓,但受到來自反對派的重重阻力,部分租戶也反對拆房,因為改建高樓後價格太高,他們無法承受。(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聰 黎巧毅 崔天也)

這也體現了香港社會目前存在的深層次民生問題,以及解決這些問題遇到的困難。記者發現,除了零星幾家洗車店、食品加工店以外,大多數店鋪都拉下鐵門,人煙寥寥。(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聰 黎巧毅 崔天也)

附近一家便利店的店員表示,這一帶的房屋店鋪都關門,很多家店鋪門口貼上市區重建局的告示。一位食品加工店的老闆好心勸阻不要來附近租房,附近要拆遷,已經沒什麼房可租了。(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聰 黎巧毅 崔天也)

環球時報記者探訪香港九龍待拆遷社區 店鋪關門人煙寥寥

環球時報記者探訪香港九龍待拆遷社區 店鋪關門人煙寥寥

環球時報記者探訪香港九龍待拆遷社區 店鋪關門人煙寥寥

環球時報記者探訪香港九龍待拆遷社區 店鋪關門人煙寥寥

環球時報記者探訪香港九龍待拆遷社區 店鋪關門人煙寥寥

環球時報記者探訪香港九龍待拆遷社區 店鋪關門人煙寥寥

環球時報記者探訪香港九龍待拆遷社區 店鋪關門人煙寥寥

環球時報記者探訪香港九龍待拆遷社區 店鋪關門人煙寥寥

環球時報記者探訪香港九龍待拆遷社區 店鋪關門人煙寥寥

環球時報記者探訪香港九龍待拆遷社區 店鋪關門人煙寥寥

環球時報記者探訪香港九龍待拆遷社區 店鋪關門人煙寥寥

環球時報記者探訪香港九龍待拆遷社區 店鋪關門人煙寥寥

環球時報記者探訪香港九龍待拆遷社區 店鋪關門人煙寥寥

環球時報記者探訪香港九龍待拆遷社區 店鋪關門人煙寥寥

環球時報記者探訪香港九龍待拆遷社區 店鋪關門人煙寥寥

環球時報記者探訪香港九龍待拆遷社區 店鋪關門人煙寥寥

環球時報記者探訪香港九龍待拆遷社區 店鋪關門人煙寥寥

環球時報記者探訪香港九龍待拆遷社區 店鋪關門人煙寥寥

環球時報記者探訪香港九龍待拆遷社區 店鋪關門人煙寥寥

相關焦點

  • 環球時報記者探訪越南社科翰林院 中國研究「五臟俱全」
    【環球時環球時報赴越南特派記者 趙覺珵 楊升】在河內「西湖」南岸的柳街坊,有一幢14層的白色紅頂高樓分外顯眼,這裡是越南政府的官方智囊——越南社會科學翰林院(以下簡稱「翰林院」)所在地。近日,《環球時報》記者來到翰林院,對越南這家權威學術機構一探究竟。《環球時報》記者來到翰林院是在一個周五早上,只見院門口的棕色大理石碑上印著翰林院的名稱和徽章。大樓內的裝飾十分簡潔,淡青色的地磚、白色吊頂和辦公室的塑料門,令人聯想起十多年前中國的裝修風格。在樓內的各個研究所中,布置最講究的是會議室,普遍都擺放有越南前領導人胡志明的半身石膏像。
  • 《環球時報》記者探訪韓國臨時政府上海舊址
    【環球時報記者 楊瀾 王偉】馬當路302號,熟悉上海的人看到這個地址可能會立即想到,這是該市最受歡迎的旅遊休閒景點新天地附近,但恐怕許多人不清楚,這裡其實是大韓民國於二戰時期在上海建立的臨時政府舊址,百年前為朝鮮半島抗日獨立運動發揮了重要作用。據韓國媒體報導,該舊址將於9月初重新開放。
  • 環球時報記者手記:替代種植改變「金三角」鄉村
    【環球時報駐泰國特派記者 孫廣勇】泰國清邁府清道縣位於泰緬邊境,當地多為高山。《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從清邁一路北上,來到海拔上千米的黛昌村。傈僳族大姐阿薩瑪和《環球時報》記者談起替代種植帶來的收入時露出滿意的笑容,她說:「我們種了5000棵咖啡,每棵能收四五公斤咖啡豆,每公斤賣100泰銖(1元人民幣約合5泰銖),足夠家裡6口人的開銷了。」除咖啡外,村裡附近的山上還種著李子、桃子等果樹。勞凌老人上了年紀,請人照看幾百棵果樹,自己幾年前在村頭開了個小店鋪。
  • 環球時報英文版記者提問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於2020年12月3日(周四)下午15時在國家衛健委西直門辦公區新聞發布廳(西城區北禮士路甲38號)召開國務院聯防聯控新聞發布會,交通運輸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鐵路集團公司、民航局有關負責同志出席新聞發布會,介紹冬季疫情防控及發熱門診設置管理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 環球時報記者獨家揭秘澳門賭場荷官的神秘工作
    【環球時報赴澳門特派記者範凌志】在澳門的娛樂場裡,與得意或失意的賭客相映的,是每張賭檯後身著禮服的發牌員,又稱「莊荷」,是指在賭場內負責發牌、殺(收回客人輸掉籌碼)賠(賠彩)的工作者。不管檯面上多麼風雲變幻,他們永遠笑容可掬,用極少的言語和熟練的手勢「決定」著顧客荷包的大小,因此又被稱「荷官」。
  • 環球時報記者探訪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杜拜試驗基地:一粒海水稻米...
    【環球時報報導 赴阿聯特派記者 景玥 黃培昭 曲翔宇】編者按:在「熱得流油」的阿聯種植「幸福沙漠中的海水稻」,這聽起來有點像「挑戰不可能」的任務,但「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帶領的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團隊做到了——他們在阿聯杜拜濱海沙漠地區的海水稻種植今年已獲得成功。
  • 環球時報戰地記者親歷:探訪在伊拉克的中國人(圖)
    本報赴伊拉克特派記者  程剛  谷棣(環球時報2007年6月4日見報)在巴格達,有一家很有名的中國商城,開在一個基督教居民為主的街區。我們多方打聽才了解到,現在,它還照常營業。店裡除了當地僱員,還有3名中國僱員,他們從來不出商城一步。打烊以後,伊拉克當地僱員就把他們鎖在商城裡。吃的食品,都是伊拉克僱員給他們買回去。對於他們來說,稍有疏忽可能就意味著生死存亡。
  • 環球時報2020年十大新聞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2020年,這個世界到底怎麼了?《環球時報》年度評選的十大新聞帶你回顧。,讓香港由亂而治的局面基本形成;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也因其史無前例的混亂而載入史冊,特別是自1896年以來,出現第一位敗選者拒不認輸的局面;中歐投資協定(BIT)談判完成和亞太15國籤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 極大地提振了世界經濟信心;多國加入月球和火星探測,而中國圓滿完成的一系列航天任務更令全球矚目……一年來,參與採訪和報導這些大事件的《環球時報》記者也見證了這不同尋常的一年。
  • 環球時報記者談緬甸3:佛教信仰根深蒂固
    環球時報記者談緬甸1:地廣人稀 很神秘環球時報記者談緬甸2:未開放但不閉塞 年輕人都會英語環球時報記者邱永崢:對,而且也不是我主動的,他們很主動就會說,當然觀點不太一樣。講到政治問題的時候,他們會說他們有點疲倦,是什麼意思呢,他說你鬧一次的結果就是物價上漲,他們現在覺得無論誰當政,只要讓我們生活好就可以了,我覺得緬甸的這種佛教信仰,對他們的政治生態還是產生一些影響的。
  • 環球時報:香港高院司法僭越,撥亂反正來得及時
    來源:環球時報(資料圖 圖源:環球時報)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言人星期二表示,香港高等法院星期一對禁蒙面法做出「違憲」的裁決違反了基本法,強調對某項法律是否違憲的裁決只有全國人大常委會才有權力做出。
  • 《環球時報》社評精選《講真話的中國》出版
    《講真話的中國》 科學出版社 2011年7月內容簡介本書精選了《環球時報》2010年1月到2011年4月的社評文章。該書由環球時報總編輯與編輯部一些資深編輯共同撰寫,但每一篇都容納了來自全社會的大量思想,具有廣泛的社會認同度,甚至可以說,環球時報社評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中國主流社會的聲音。在該書中,環球時報真實反映了中國民間在一些對外敏感問題上的態度。這可以減少外界對中國的誤判,這種實事求是的表達對中外發展可持續的關係是有益的。
  • 環球時報記者手記:中國燈節,讓法國小城名利雙收
    【環球時報報導 駐法國特約記者 潘亮】距首都巴黎650公裡之遙的法國南部小城加亞克,正因連續舉辦兩屆中國彩燈節而「名利雙收」。《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專程到恍若變身為東方古城的加亞克賞燈,在異國他鄉感受到濃濃的中國傳統節日氣氛,還有法國人對中國文化的深深迷戀。
  • 美記者稱解放軍「很難拿下澎湖」《環球時報》:鬧出大笑話
    美國軍事記者艾克斯近日在《福布斯》發表專文,指解放軍若想拿下臺灣,澎湖將是重要關鍵點,但只要解放軍拿下澎湖,臺灣就能啟動南部海邊的戰力,時間並不站在中國這邊。不過,該篇文章被《環球時報》形容是「鬧出大笑話」,並指艾克斯是「軍事記者、電影製片人」,報導引發頗多爭議。
  • 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付國豪已經平安
    胡錫進:昨天夜裡我與已被送到香港一家醫院的環球網記者付國豪通了電話,我先要告訴大家,非常萬幸的是,他沒有受到很嚴重的傷害。他已經完全安全了。胡錫進微博截圖國豪很樸實,當另一名在醫院陪他的同事把手機交給他時,他第一句話就對我說:「非常對不起,給大家添麻煩了。
  • 《環球時報》記者問了25名高雄人
    《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專程探訪高雄,從市政議員到街頭商販,從六合夜市到旗津景區,聆聽高雄人的心聲,找尋臺灣「藍綠」版圖變化背後的深層原因。《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當日,樓門口還擺放著幾十盆慶祝韓國瑜勝選的盆景。進入黨部,一樓有韓國瑜參選的大型廣告牌,很多來訪者都站在廣告牌前留影。韓國瑜進來後,大家拉著他要求合照,他來者不拒,展現出親民風範。來自屏東的一對年輕夫婦以及幾位來自臺北的老人,都對韓國瑜很有好感。他們提醒記者:「我們在韓市長吃過的酸白菜火鍋店吃飯,很好吃!你們一定要去吃啊!」
  • 環球時報記者手記:葡萄牙如何從「笨豬五國」到智慧城市
    【環球時報赴葡萄牙特約記者 紀雙城】「笨豬五國」,這是2009年歐債危機爆發後衍生出的名詞,P指的就是葡萄牙。不過這些年,葡萄牙經濟逐步復甦,其中的動力之一就是該國選擇了智慧城市發展道路。近日走訪裡斯本期間,《環球時報》記者採訪了該國負責智慧城市發展的政府部長門德斯,聽他講述其工作體會。降落裡斯本前,《環球時報》記者透過飛機舷窗看到,不同地區的路燈亮度不同。門德斯笑著對記者說,這是智慧城市創新的體現,葡萄牙利用科技手段來管理所有能源輸出,「市民需要多少,就輸出多少」。「節水方面也是一個例子。」
  • 中國人因《西遊記》被追喊「師父」 環球時報記者走進曾經的「黃金...
    今年9月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召開前夕,《環球時報》記者走進這個遙遠而陌生的國家,卻發現無論是文化交流還是經貿往來,加中兩國間的關係都比想像中的密切。《西遊記》流行,中國人被追著喊「師父」「加納是世界的中心!」在加納最大城市、首都阿克拉,當聽到不少當地民眾自豪地說出這句話時,《環球時報》記者有些吃驚和疑惑。
  • 香港回歸20年 《環球時報》與各路專家學者齊聚津門論道「臺港澳...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徐亦超】6月26日,由《環球時報》社和南開大學臺港澳法研究中心聯合舉辦的「紀念香港特別行政區20《環球時報》副總編輯謝戎彬作為主辦方代表出席研討會。而此次參會的專家學者包括中國法學學術交流中心主任、海峽兩岸關係法學研究會秘書長尹寶虎、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特邀研究員李曉寧、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國際政治教授龐中英、香港基本法澳門基本法研究會副會長陳欣新以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田飛龍教授等。
  • 環球時報:香港自由行,人既別多又別少之難
    環球時報:香港自由行,人既別多又別少之難 2015-02-25 09:16:06來源:環球時報作者:責任編輯:杜靜 2015年02月25日 09:16 來源:環球時報 參與互動()
  • 《環球時報》記者組在瓦罕走廊感受中國邊防
    走廊周邊國家的形勢十分複雜,但邊防的「長劍」擋住了八面危情,使《環球時報》記者組在瓦罕走廊及其所在的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看到一幕幕外界難以置信的情景。中國近年來對邊境的關注有相當一部分集中在瓦罕走廊,這條橫亙在帕米爾高原上的「天路」是阿富汗與中國之間的唯一陸上通道,它所在的喀什地區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則與阿富汗、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國接壤。